桐花万里丹山路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都金陵,十里秦淮,巍巍钟山。山明水秀间,江苏省戏剧学校宛若一朵娇艳的艺术奇葩绚丽绽放。国家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百花奖……这里是艺术的殿堂;戏剧名家、影视明星……这里是人才的摇篮。五十年春华秋实,五十载薪火相传。江苏省戏剧学校成就了辉煌,更走出了一条“立足本行、精办戏曲、服务社会、科学发展”的名校成长之路。走近这所艺术名校,我们感受到的正是: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不尽梨园春秋;知行并重,德艺双馨,这方艺苑独秀。
  在文化底蕴丰厚的六朝古都南京东南隅,有一所名扬海内外的艺术学校,这就是江苏省戏剧学校。提起这所学校。人们就会联想到许多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名字,从学校走出的知名校友灿若星辰,获得国家级大奖的就有:京剧专业的王馥荔、艾金梅、李洁、李雪梅、徐孟柯;昆剧专业的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林继凡、柯军、孔爱萍;锡剧专业的倪同芳、周东亮;扬剧专业的林芳兵、徐秀芳;话剧与影视专业的马昌钰、侯勇;音乐专业的管惟俊、邓建栋……
  人们在啧啧称赞之余,不禁要问是什么成就了这所学校的辉煌?让我们走进省戏校,一起领略她永驻的艺术之春吧!
  
  立足本行:秉持传统,肩负使命,培养民族艺术英才
  
  2006年11月省戏校迎来50周年华诞,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为校庆题词、发来贺信。《中国文化报》这样描述庆典盛况:11月25日的南京人民大会堂披红挂彩,喜庆热闹。简朴而隆重的庆典大会之后,名为《艺术的花海,希望的摇篮》的文艺演出拉开了大幕。这是一台阵容豪华的演出。华表奖得主侯勇的配乐诗朗诵《心中的母校》倾诉了他在戏校成长的心路历程。其后,由历届梅花奖得主联袂演出了戏曲联唱《梅花飘香》将演出推向了第一个高潮。石小梅、胡锦芳合作了昆曲《桃花扇》选段;徐秀芳献上了扬剧《王昭君》选段;周东亮表演的则是锡剧《珍珠塔》选段。尽管只有简短的片段,然而,各个剧种的精髓展现无遗……这确实是值得所有江苏戏校人自豪的“品牌”。在过去的50年里,学校由戏曲教育起步,以戏曲教育为王牌专业。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梅花奖、文华奖得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戏曲艺术的不景气,学校又勇于承担,甘于奉献,以自身的经验和实力,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振兴戏由的努力之中。在新世纪,由戏棱和江苏省昆剧院共同培养的施夏明、单雯等年轻演员,以一出《1699·桃花扇》,为昆曲争得了人气,为戏校争得了荣誉……
  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是学校内涵中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
  回眸历史,江苏省戏剧学校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而生,乘改革开放的浩荡长风而兴;50多年历经坎坷秉持传统,50多年笃志办学不负桑梓;每一个足迹都是戏校人践行社会责任的庄严记录。
  省戏校创立于1956年,是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际,省委、省政府为顺应江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要而创建的一所培养民族传统艺术人才的学校,也是新中国成立的较早的戏剧院校之一。1959年升格为大专性质的江苏戏曲学院,后因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复改为中专性质的江苏省戏剧学校。1969年12月,学校与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和美术系合并为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1971年,学校重新与南京艺术学院合并,原学校的编导、话剧和舞美专业组成戏剧系,其余各专业组成中专部。1977年10月。恢复江苏省戏剧学校建制。2003年11月,为了进一步发展艺术职业教育,原江苏省文化学校与原江苏省戏剧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江苏省戏剧学校。
  几十年来,省戏校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把更好地满足江苏文化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作为坚持不移的办学目标,致力于为社会培养“知行并重、德艺双馨”的民族传统艺术英才。建校初期,学校开设京剧、昆剧、锡剧、扬剧等戏曲表演专业,后增设话剧、舞蹈、编剧、导演、戏曲音乐伴奏、声乐、舞台美术、越剧、戏曲作曲、乐器演奏等专业,并成立实验京剧团。几十年的探索与积淀,学校形成依托行业、立足本行的办学定位。目前,学校以民族艺术为主干,开设戏剧、影视、舞蹈、音乐、美术和文艺管理六大门类二十多个专业方向,有中专和大专(高职)两个学历层次,在校学生1400多名,其中大专层次的学生占70%以上,建有实验艺术团和艺术培训中心。
  进入新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着江苏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使省戏校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江苏“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更多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围绕“知行并重、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深化课程改革,不断促进产教结合,认真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在特色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50多年来,省戏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文化艺术人才,毕业生大多活跃在文艺领域,遍布国内外。几十年来,江苏省、市戏剧院团的主要演员、演奏员大多由学校所培养,全省各市县文化馆业务骨干、乡镇文化站长中,省戏校毕业生约占总数的30%。学校历届毕业生不仅社会声誉度好,而且拔尖人才率高,先后有不少人荣获文华奖、梅花奖、华表奖、百花奖等国家级大奖甚至国际级奖项,成为著名的艺术家。在舞台、银幕上,活跃着省戏校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的身影;在文化行业各个岗位上,省戏校的众多学子成为文化建设生力军;在文化政策制定、重要文艺奖项评选、重大文艺活动策划中,有从省戏校走出的专家付出的智慧和心血。省戏校为国家特别是江苏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经几代戏校人的艰苦努力,省戏校已发展成一所培养民族艺术英才的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学校。1985年,学校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10所重点艺术学校之一;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以来,连续三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连续三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精办戏曲:以精品专业为龙头,探索创新,打造学校品牌
  
  2009年6月底至7月初,香港、澳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12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系列活动,在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献演的京剧专场演出中拉开了帷幕。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的演员由江苏省戏校2006级京剧班的23位学生和天津艺校7位学生担任,小演员的表演深受港澳市民的喜爱和欢迎。在澳门永乐戏院,在香港大会堂。观众反响热烈,场场满座。两地媒体多次报道演出盛况,央视戏曲频道记者随团全程报道。文化部老部长高占祥观看了首 场演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演员的表演精神面貌好、基础好、演得好、唱得好、形象好!”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在看完演出后称赞:“演出真不错!尤其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排的戏,演出效果达到如此之好,真是极其不容易的,我们的老师太不容易了!”澳门文化基金会的吴志良博士对孩子们说:“澳门回归十周牟庆祝活动,你们是开局。你们成功的演出。已经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香港东区议会向艺术团赠送了“技艺精湛”的锦旗。
  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江苏是戏曲大省,京剧以及地方戏锡剧、扬剧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江苏的昆曲是我国目前唯一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剧种。几十年来,省戏校一直以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培养优秀戏曲人才为己任,坚持“精办戏曲”,努力把戏曲专业办成精品专业,并以此推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精办”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学校总结传统教学经验,结合当今职业教育理念,在精品专业建设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2006年,在省文化厅倡议下,学校面向全国招收40名京剧表演专业学生,争取扶持政策和办班专项经费,免收学生全部学费,申请将对这批学生的培养列入江苏省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定名“江苏小京班”。应该说。“江苏小京班”三年来的实践,是学校“精办戏曲”的又一写照。
  学校领导认识到。培养人才三部曲:选才、育才、用才,选才是前提,选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育才的质量,戏曲表演专业尤其如此。因此。戏曲专业招收新生,必须变招生为找生。经过对京剧专业生源市场的调研分析,学校决定在广泛宣传的同时,将招生重点放到农村基层,直接深入到基层,寻找好生源。学校将京剧基础较好的河北、山东、东北三省以及江苏的徐州、淮安等地作为重点,由分管戏曲教学的副校长亲自带队,带领老师千里迢迢奔赴各地,深入乡村和城区基层,到普通小学,到业余戏曲和武术培训班等生源集中地,一个个地宣传,一个个地摸底,终于找到并招收了一批较好的苗子。
  学校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改革的精神,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集中优势力量,精心组织教学。其一,探索以项目制的形式办好重点班级。在筹备阶段,学校即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为总责任人的项目组,确定学校、专业科及班级三级管理的责任人,明确管理职责。在小京班被列入省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后。提出“重点重抓、特事特办、不拘一格、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办班理念,统一全校思想,从而保证了小京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二,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质量,特别是以“口传身授”为传统的戏曲表演教学。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选用校内优秀教师组成基本队伍。一方面聘用校外知名演员或教师为兼职教师,聘请学校已退休的老教师、老专家为教学顾问和督导,邀请全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如刘秀荣、刘长瑜、孙毓敏等来校指导,建立一支开放动态又相对固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使小京班的高质量有了师资保障。其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因材施教,既守格又破格,发挥学生所长。发展学生潜能。学校根据小京班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认真研究,科学分行排课,甚至打破常规。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为部分学生开设了剧目课,而以往剧目课最早也得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在保证全班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抓好尖子人才的重点培养;在抓好基功训练的同时,“以戏带功,以功促戏”,使剧目与基功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年级时,小京班排演了《嘉兴府》,三年级时,又排演了《闹龙宫》《盗仙草》《雁荡山》等大型武戏,这些剧目的排演都比以往提前了1至2年。在此同时,一些行当也冒出了一批将来可能挑大梁的“角”。在抓好基功、坚持质量的基础上,争取早出剧目、早出人才。其四,以舞台为课堂,演学结合,知行相融,产教结合。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三年来小京班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又在大量的艺术创作、演出实践中迅速提高。三年中有7位同学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文化报》《剧影月报》等媒体都曾对该班作报道,其做法亦被一些兄弟戏校所借鉴。
  精品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在戏曲表演专业被评为江苏省中职示范专业后,学校的中国舞表演专业又被评为江苏省中职示范专业、省课改实验点,影视话剧、音乐、美术专业师生近年来也在全国、江苏省的各种教育活动和专业比赛中频传捷报。
  近日,江苏省昆剧院领导找到学校,商谈了为该院培养“江苏小昆班”的意向。
  
  服务社会:在做好“明天”事业的同时,做好“今天”的事业
  
  2007年10月,新华网转载了记者对江苏省戏剧学校校长何华平的专访,谈到教育的社会功能时,何华平校长这样说:教育就是服务。开展学历教育,为学生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是一项着眼于“明天”的事业。当然,学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同样肩负着为社会、为“今天”服务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努力培养优秀的艺术专,2kA,才,做好“明天”的事业;同时,也要积极为现实的文化中心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做好“今天”的事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江苏省戏剧学校高度重视将师生的艺术实践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走产教结合之路,依托校艺术团和艺术培训中心,为师生提供实践和服务的平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学校就经常组织高年级学生送戏到工矿、部队和农村,为广大工农兵服务,曾采取学校办剧团的方式,组织学生到苏中、苏北进行巡回演出,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近年来,省戏校积极服务中心工作,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新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2006年8月,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决定用三年时间分批对全省乡镇文化站长和县(市、区)的群众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用得上的农村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队伍。培训任务由省戏校承办。历时34个月,共举办文化站长培训班15期、文艺骨干培训班4期,各市选送的1020名文化站长、262名文艺骨干参加了学习,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培训任务,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000年以来。省戏校师生先后参加了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幕式、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海APEC会议欢迎晚会、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第十届全运会开、闭幕式、第31届世界戏剧节开幕式、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幕式、《名城之约》大型文艺晚会等重大活动的文艺演出,并赴澳门地区和日本“世博会”进行艺术交流演出,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的赞扬。其中,由舞蹈、音乐、影视话剧等专业学生参加的“十运会”开、闭幕式演出和礼仪服务,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国际 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表扬,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十运会”组委会颁发的组织工作奖。2007年9月起,学校艺术团承担了江苏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综艺节目《水乡记忆》的演出任务,半年时间演出三十余场,得到中外嘉宾和广大市民的一致称赞。学校还坚持参加省委、省政府每年组织的“三下乡”慰问演出,多次参加省、市“春晚”演出和社区义演,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声誉。2008年。部分戏曲专业师生应邀加盟江苏京昆艺术团赴德国参加“中国周”活动,在波恩、慕尼黑、柏林等多个城市巡演。展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德国友人的喜爱。据统计,2008年仅舞蹈专业师生的校外演出活动就有50多场次。
  大量校内外的艺术实践,很好地锻炼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也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有“为”而有“位”,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社会中,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促校、人才强校
  
  2009年8月,全国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决赛在沈阳举行。“桃李杯”舞蹈比赛由文化部主办,被列入文华艺术院校奖。是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系列的重要赛事之一,享有中国舞蹈“奥斯卡”的美誉。此届比赛,汇聚了海内外131所院校近5000名选手,可谓规模空前,强手如林,竞争激烈。进入决赛的古典舞群舞12个作品的参赛学校,只有江苏省戏剧学校是一所来自地方的中专校。江苏戏校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东道主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同台竞技。同学们不畏强手,团结拼搏,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参赛的舞蹈作品《桃花扇随想》最终挺进前六名,一举夺得中国古典舞群舞类表演三等奖、剧目二等奖和院校原创剧目奖的佳绩。在这样级别的比赛中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学校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着学校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省戏校领导一班人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把握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强化办学特色,着力提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从而有力推动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提出“创建特色鲜明、有影响、高水平的艺术职业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促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
  坚持质量立校。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省戏校以各项教育评估标准为目标,以评促建,坚持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探索项目课程及分层次课程教学,进一步加强教学、学生和后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努力通过硬件、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坚持特色兴校。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不断兴旺的核心竞争力。省戏校以戏曲、舞蹈两个省示范专业为重点,以培养民族、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为主体,通过市场调研和论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学校专业特色;通过继承发展、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
  坚持科研促校。教科研是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动力。没有研究,就不能很好地继承发展,也不能深入地改革创新。针对艺术教育尤其是戏曲教育历史上实践较多、经验较多,但系统研究缺乏、教科研滞后的状况,省戏校适时提出“科研促校”的理念,并下力气推进。通过各种措施和各种活动,几年来学校的教科研能力、水平和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行为从经验的层面走向理论的高度。学校承担的部、省课题《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和《校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顺利结题。学校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省职教学会教育论文评比中位居同类学校前列。
  坚持人才强校。人才是建校之本,也是强校之本。这里讲的人才。既包括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接受教育的学‘生。省戏校建校53年来,人才济济,人才辈出,并形成了尊重人才的传统和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新要求,学校更加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尖子人才的培养,抓住“德”和“业”两个着力点,即一手抓住教职工的师德和学生的德育,一手抓住教职工的事业和学生的学业,着力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并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抓好尖子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强校”。当前,学校正准备通过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新机制。上学期至今,从“江苏省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江苏省中职校文明风采大赛”“全国‘孔雀杯’声乐比赛”“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不断传来的喜报,又一次次证明了省戏校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正在全面发展。
  去年下半年以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重点艺术学校的复评,被省文明委评为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和谐校园”称号。
  时值盛夏。校园内的优化美化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生宿舍、餐厅、文化教室、排练厅、综合大楼等处都已修缮、粉刷出新,沥青马路已重新铺就,绿树掩映中的路灯焕然一新,标准音乐厅改建、塑胶篮球场新建、校园网改造升级等工程也在紧张地实施之中,刻有崇德、尚美、创新、致和八字校训的浮雕方案正在反复修改、论证着……为完成江苏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京剧专场演出、万人歌咏大会演出以及赴京参加国庆天安门前群众游行江苏花车表演等重大任务,省戏校的校领导和许多师生已提前到校,安排集训和排演节目,一片繁忙景象。我们不胜感慨:“崇德、尚美、创新、致和”,这难道不正是省戏校人辛勤耕耘、拼搏奋斗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不正是这所享誉海内外的名校之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德育内容,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获得德育,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本文从挖掘体育活动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依据学情施教、创新德育渗透的途径、完善德育渗透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在初中体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 德育渗透 策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德育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与方法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体验,实现道德的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在进入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地进行职业教学并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是一件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事。中职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一)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二)灵活运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摘要:高校课程的教书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增加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技能方面,还体现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方面。因此,教师除了要巩固传统思政课程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之外,还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明确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本文论述了如何在微电影制作等影视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挖掘思政内涵,以期培养优秀的新媒体行业接班人。  关键词:微电影制作 思政改革 探索  关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
摘要: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反复发生,这与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社会特征和心理特征相符合。本文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班幼儿 告状行为 原因 策略  告状是幼儿常见的行为之一,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他们的思维方式相关,笔者认为,探讨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有助于教师更加理解地幼儿,以便采取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班主任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使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以后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而职业能力除了拥有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外,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职毕业生必备的一个重要条件。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现在许多高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前途缺乏信心,自控力差,人文素质不高;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为看重工资报酬而不愿踏踏实实从基础
摘要:初中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阶段,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文学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以期为同仁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策略  在初中教育中,语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比较传统的文化素材,还包括人文精神素材。因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满足于“注入”,那么学生获得的只是刻板印象。教师要采用挖掘历史史料、开展主题活动、抓住历史细节、贴近生活实际等方法,分析历史人物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关键词:初中历史 人物 素养课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人物有趣的经历、丰富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
上:传承与创新。旧日手艺的新活法。    一、从艺术展览厅开始    每年秋季开学,丁蜀中专校紫砂专业的学生总是会享受到和别的同学大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参观学校的紫砂艺术展厅,以此为起点展开他们的紫砂生涯。这成了学校的一个传统,也成了这个专业的一个特色。无论是原来已经接触过紫砂艺术的还是根本就对紫砂一无所知的,参观一遍这个展厅,浏览一遍那些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古色古香的陶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对这
大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求量再求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之后,质量的要求便是制约继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了。“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命题,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下结合在一起。其核心词毫无疑问是——质量!  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和普通教育分领半壁江山,数量上的发展不可谓不大。然而现实的困境又令人担忧,各种问题不解决,职教发展何以为继?职业教育要做大做强,必须发挥两个功
摘要:为了契合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界也进行了诸多改革,教师们在原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纷纷改进和深化了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深度学习是一种适合当代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文探究了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深度学习,以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 重要概念 深度学习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否则教学将流于表面,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