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有没有一个瞬间,你突然感觉到眼前的场景似乎曾经历过,或是遇到一个陌生人时,你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这种“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似乎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已经完整经历过一遍”的错觉,我们称为“既视感”,也叫“记忆错觉”。 1983年,美国科学家弗农·内普在《既视感心理学》一文中,将这种“既视感”定义为“过去的某段经历对当下经历造成的错误印象”。人的印象和视觉、时间、记忆等有关,而这种似曾相识感很可能与我们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没有一个瞬间,你突然感觉到眼前的场景似乎曾经历过,或是遇到一个陌生人时,你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这种“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似乎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已经完整经历过一遍”的错觉,我们称为“既视感”,也叫“记忆错觉”。
1983年,美国科学家弗农·内普在《既视感心理学》一文中,将这种“既视感”定义为“过去的某段经历对当下经历造成的错误印象”。人的印象和视觉、时间、记忆等有关,而这种似曾相识感很可能与我们的童年记忆、成长环境、家庭以及遗传基因有关。当我们看到某个东西时,大脑中会形成图像,并与以前曾见过的物品的图像进行链接。所以,这相当于是对我们见过的东西的再现,或者是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无独有偶,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报告称,即使没有真实的记忆,也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错觉。科学家认为,大脑识别出一个熟悉的物体或场景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大腦从记忆档案中搜索,看看这个场景的内容以前是否看到过;然后,如果以前看到过,大脑的另一部分会将这个情景或者物体识别为“熟悉”。
“既视感”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不过是身体有些“失控”。如果“既视感”给人带来的是焦虑,可以找医生进行咨询。
(摘自《燕赵老年报》2019年9月20日,简宁荐)
其他文献
相看俨然 25岁之前,王世襄不知人间疾苦。他的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母亲是著名的鱼藻画家。他自幼接受中西教育,白天学英文,晚上学诗词歌赋。课余,他常跟着清朝八旗玩家熬鹰猎兔驯狗捉獾,是远近闻名的“少年玩家”。凭着私塾功底、家学熏陶考入燕京大学后,他仍然玩心不改,上课揣着蝈蝈,下课臂上架鹰,被老师称为“未知数”。 1939年春天,王世襄的母亲突然去世,他幡然悔悟,洗心革面,潜心苦读。为了纪念母
中国古代的公共医疗救助出现在汉代。南北朝时期,南朝设立了“六疾馆”和“孤独园”。六疾馆由南齐太子及竟陵王创立,主要职能是养赡贫病者;孤独园则是梁武帝创立的,主要收养“单老孤稚”。到了北朝,北魏设立了“别坊”。据《北史·魏纪三》记载:“穷困无以自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护。”朝廷还召集当时的一流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公开免费派送,供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选择。 唐朝时期,
携手共度80年是什么感受?来自英国的杰克·斯凯尔顿和琼·斯凯尔顿夫妇可以给出答案。他们刚刚度过结婚80周年纪念日,两位老人已分别是102岁和100岁高龄。在过去的80年里,除了二战期间,他们没有一天晚上分开过。即使最近他们搬进了一家养老中心,老两口依然坚持住在一起。 杰克和琼都来自英国坎布里亚郡的肯德尔。他们相识于一家骑行俱乐部,两人都喜欢骑行和游泳。 1 9 3 9年8月3日,杰克·斯凯尔顿
在胡钧的手机里,现在还留着当时自学物理、化学时啃下来的各种符号:α是“阿尔法”,β是“背他”,λ是“拦姆达”……除了搁下了三四十年的物理、化学,胡钧还自学了建筑节能、环保、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尽快掌握科学知识并且坚持长期学习下去,胡钧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生活时间表:早上5点起床,看两个小时书,然后出去锻炼半小时,回来吃早饭,上午再继续学习两个小时,下午或晚上还要学习两个小时,即便是节
诗人柳亚子原名柳慰高,字安如。后来响彻大江南北的“亚子”一名,是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高天梅替他改的。 1902年,15岁的柳慰高读到法国哲学家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后,非常赞赏书中的天赋人权学说,于是改名为柳人权,又改字为亚卢。“亚卢”的意思,就是要做亚洲的卢梭。此后,柳慰高以亚卢为笔名,发表了许多宣传革命的文章。 1906年,柳亚卢到上海健行公学担任国文教员。当时的高天梅已经在前一
在人们心目中,文人往往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日三餐也吃不了多少。其实这是一种臆断。比如民国时期的一些作家,他们的饭量就不可小觑。 先说鲁迅。鲁迅自小牙就不好,胃口自然也不好,平时吃饭并不多,但是偶尔也会有惊人之举。据鲁迅的日记记载,1912年12月21日,“晚烹两鸡并面食之,以为晚食”。一顿饭吃两只鸡,还有面,就身材矮小的鲁迅而言,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或许因为那时他才30岁出头,吃得下也受得了。
世上只有两种人:爱火锅的和不爱火锅的。 比如写《山家清供》的林洪和写《随园食单》的袁枚,都是有点小钱的吃货公子哥,但前者热爱火锅,后者则极其厌恶火锅。林洪在他的文艺清新范儿饮食笔记《山家清供》里记载,他游武夷山时,曾去拜访一位名叫“止止师”的隐士。正好遇到雪天,抓了一只野兔,山间却找不到妙手厨师来烹调。隐士说,山野之间一切从简。他们只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调成配料,生起炉子架上半铫水,等到
《歌唱祖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慷慨激昂的歌词和旋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有它的身影。 这首歌诞生于什么时候,又是谁创作的呢? 这首歌于2 0世纪5 0年代初创作,我的父亲王莘(1918—2007)为其作词、作曲。 1949年10月,父亲参加了开国大典。在观礼台上,当他看到游行的队伍喊着口号走过天安门城楼时,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他想:如果人们能唱着歌通过天安门广场
多年的当铺工作做下来,我发现来找我鉴定古董的人,手上拿的经常是假货。但有趣的是,这些人都不认为自己手上的东西是假的,甚至比把东西卖给他们的人还坚信东西是真的,这一点实在奇妙。 我有一位客人買了一个宣德炉,不仅夜晚常拿出来把玩,还四处看书研究,简直已经到了能够出书的程度。他把宣德炉拿来给我鉴定时,滔滔不绝地说了20分钟,说它有多神奇,夜晚还会发光,肯定是真品中的极品……我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却被他执
李调元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川才子,在考上进士之前,曾在街头写对子、卖字。 有一年腊月间,大雪纷飞,寒风呼啸,李调元冻得实在受不了了,便跑到附近的一家锅盔铺去烤火。店老板很吝啬,见李调元衣冠寒素,心里更有些瞧不起,就把李调元骂出了门。没过几天年关将至,赶场买对子的人特别多。李调元字写得好,对子又编得快,光顾他生意的人接连不断。快收摊时,又有一个人来请他写对子和灶神牌位。李调元一看,就是那个开锅盔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