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利用汉语一字一音的特点形成的对偶语句。对联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文辞精炼奇巧,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目前的中考题中,对联经常在综合性学习部分出现。
一、对联的由来很有趣
对联诞生于五代时期。据记载,某年春节,后蜀国主孟昶命人在桃符(贴在门两边辟邪祈福的木板)上写些吉利话。但写好后孟昶觉得对仗不工整,不满意,便亲自提笔写下两句: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最早的春联,也是最早的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很有趣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一般要求“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虽也有例外,但在中考答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实对实,虚对虚”,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助词对助词,且相对的词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内容必须有关联,但又不能重复。
三、对联之趣趣在巧
对联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其将汉语的语言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达到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的效果。下面略举几例。
(一)以修辞手法激趣
1.比喻。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是纪晓岚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上联概括从政经历,把自己比作鸥鸟;下联讲述治学生涯,把自己比作蠹鱼,十分精辟。此外“浮沉”和“生死”这两个词也值得一提,它们都是由反义词构成的合成词,构词方法一致,词性和位置相同,对得十分贴切。
2.拟人。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此联同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上联把柳枝比作线,黄莺比作织布梭,既形象新奇,又准确贴切;下联以“云”对“柳”,以“雁”对“莺”,以“笺”和“字”对“线”和“梭”,把云比作信笺,雁群比作文字,不仅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而且手法相同。再有,上联的“织就”和下联的“传来”,都是将人的行为赋予动物,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生动传神。这些手法我们在写作中都可以借鉴,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夸张。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此联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进行对仗,数量词对数量词,谓词对谓词。“骑”和“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千骑急”和“万山来”均是用夸张手法形容潮势之汹涌,内容相关,相辅相成,给人以真切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4.叠字。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的词《声声慢》,连叠七字,下联同样以叠字相对,别具特色,读来声韵铿锵,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5.谐音。
点燈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上联中的“燈”(“灯”的繁体)和“登”“各”和“阁”,下联中的“椅”和“倚”“同”和“桐”,都是音近(而且形近)字,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趣味盎然。但要注意的是,上联末字為平声,下联末字为仄声,这种情况在中考答题时应尽量避免。
6.用典。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此联是郭沫若为济南辛弃疾祠所题的楹联,其中用了三个典故。上联的典故是:苏东坡问客人自己的词与柳永的婉约派词有何不同,客人答说柳词适合“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则“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联语用此典,意指辛弃疾是继苏东坡后豪放派的又一代表词人。下联的“美芹”指辛弃疾所写的《美芹十论》,这十篇文章陈述了他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壮志与谋略;“悲黍”指的是西周灭亡后,旧臣见昔日宫殿沦为长满黍、稷的废墟,有感写下《黍离》一诗,抒发亡国之痛。这两个典故都是在赞扬辛弃疾的爱国精神。
我们写作时,也可积极调动平时积累,运用典故,将文章写得更有内涵。
(二)以表现手法激趣
1.烘托。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一年除夕,他穷得连过年之物都没有,便满怀愤懑写下这副对联。全联没有正面写家中如何贫穷,而是借“鼠”和“犬”的行为来表现,明白如画,于谐趣之中充分抒发了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2.照应。
笔是山,墨是海,排山倒海;
临其意,摹其形,得意忘形。
上联的“山”“海”,下联的“意”“形”分别与后面的四字成语“排山倒海”“得意忘形”呼应,文字上重复,内容上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趣味横生。
对联所用的语言技巧多种多样,同学们可在日常阅读中去留心发现,这里就不一一尽述了。
四、趣人趣联趣事
(一)慧童戏知府
清朝热河有个知府叫卜昌,他欺塞外无人才,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进门见到两个娃娃,卜昌喝令他们快去找社主,娃娃道:“今天只有我俩在家,要吟诗作对,只管赐教。”卜昌无奈,出句道:“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便淡?”
一个娃娃一眨眼,笑眯眯对道:“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另一个道:“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
两个娃娃拿卜昌的名字糟蹋戏弄,使他异常难堪,从此再不敢藐视热河文人。 两个小孩利用联想和谐音,将占卜用的“龟”与“卜”联系,将卖“唱”的“娼”与“昌”联系,狠狠嘲弄了卜昌。故事中,卜昌的上联用了析字的手法,小孩在下联中用了同样的手法,对得十分工整。需要指出的是,上下联均以仄声结尾,且有些字词相同,作为游戏可以,在中考答题时则二者都应避免。
(二)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政治家吕蒙正年轻时穷困潦倒,一年过年,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穷朋友们见了,先是莫明其妙,待领悟过来后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吕蒙正将数字写成对联,用谐音的方法表现了民不聊生、百姓缺吃少穿的社会现实,讽刺辛辣入骨。阅读此联,要发挥想象,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三)穷秀才改对联
有个财主花钱为自己和儿子各买了一个进士,为了炫耀,他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有个穷秀才见了气不过,就趁晚上四下无人,悄悄在对联上添改了几笔。第二天一早,进士老爷被看热闹的人吵醒,开门一看,不由得气昏过去。原来对联被秀才改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穷秀才利用字形相近,将“进士”改成“进土”,“夫人”改成“失夫”,把进士老爷的炫耀变成了對其的咒骂。修改后的上下联句意依然相关,令人叫绝。我们在日常写作时,也可通过联想对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成为文章的亮点。
(四)戏对识才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在江西做官时,发现有个书生跟自己同名,就开玩笑说:“你怎么跟我同名呢?我出一联你来对: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上联出得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家,“相如”二字又当“相同”来解释。李梦阳的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同,你又怎能跟我相提并论?
书生听后略加思索,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对得真好!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公子,长孙无忌是唐朝大臣,“无忌”又意为“没有忌讳”。书生的意思是:人家都不忌讳,您也无须忌讳。
李梦阳听了,非常欣赏书生的才华,遂亲自举荐了他。
故事里,出句和对句都是巧用历史人物,语带双关,弦外有音,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对联的魅力。
一、对联的由来很有趣
对联诞生于五代时期。据记载,某年春节,后蜀国主孟昶命人在桃符(贴在门两边辟邪祈福的木板)上写些吉利话。但写好后孟昶觉得对仗不工整,不满意,便亲自提笔写下两句: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最早的春联,也是最早的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很有趣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一般要求“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虽也有例外,但在中考答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实对实,虚对虚”,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助词对助词,且相对的词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内容必须有关联,但又不能重复。
三、对联之趣趣在巧
对联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其将汉语的语言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达到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的效果。下面略举几例。
(一)以修辞手法激趣
1.比喻。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是纪晓岚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上联概括从政经历,把自己比作鸥鸟;下联讲述治学生涯,把自己比作蠹鱼,十分精辟。此外“浮沉”和“生死”这两个词也值得一提,它们都是由反义词构成的合成词,构词方法一致,词性和位置相同,对得十分贴切。
2.拟人。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此联同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上联把柳枝比作线,黄莺比作织布梭,既形象新奇,又准确贴切;下联以“云”对“柳”,以“雁”对“莺”,以“笺”和“字”对“线”和“梭”,把云比作信笺,雁群比作文字,不仅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而且手法相同。再有,上联的“织就”和下联的“传来”,都是将人的行为赋予动物,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生动传神。这些手法我们在写作中都可以借鉴,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夸张。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此联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进行对仗,数量词对数量词,谓词对谓词。“骑”和“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千骑急”和“万山来”均是用夸张手法形容潮势之汹涌,内容相关,相辅相成,给人以真切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4.叠字。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的词《声声慢》,连叠七字,下联同样以叠字相对,别具特色,读来声韵铿锵,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5.谐音。
点燈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上联中的“燈”(“灯”的繁体)和“登”“各”和“阁”,下联中的“椅”和“倚”“同”和“桐”,都是音近(而且形近)字,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趣味盎然。但要注意的是,上联末字為平声,下联末字为仄声,这种情况在中考答题时应尽量避免。
6.用典。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此联是郭沫若为济南辛弃疾祠所题的楹联,其中用了三个典故。上联的典故是:苏东坡问客人自己的词与柳永的婉约派词有何不同,客人答说柳词适合“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则“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联语用此典,意指辛弃疾是继苏东坡后豪放派的又一代表词人。下联的“美芹”指辛弃疾所写的《美芹十论》,这十篇文章陈述了他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壮志与谋略;“悲黍”指的是西周灭亡后,旧臣见昔日宫殿沦为长满黍、稷的废墟,有感写下《黍离》一诗,抒发亡国之痛。这两个典故都是在赞扬辛弃疾的爱国精神。
我们写作时,也可积极调动平时积累,运用典故,将文章写得更有内涵。
(二)以表现手法激趣
1.烘托。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一年除夕,他穷得连过年之物都没有,便满怀愤懑写下这副对联。全联没有正面写家中如何贫穷,而是借“鼠”和“犬”的行为来表现,明白如画,于谐趣之中充分抒发了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2.照应。
笔是山,墨是海,排山倒海;
临其意,摹其形,得意忘形。
上联的“山”“海”,下联的“意”“形”分别与后面的四字成语“排山倒海”“得意忘形”呼应,文字上重复,内容上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趣味横生。
对联所用的语言技巧多种多样,同学们可在日常阅读中去留心发现,这里就不一一尽述了。
四、趣人趣联趣事
(一)慧童戏知府
清朝热河有个知府叫卜昌,他欺塞外无人才,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进门见到两个娃娃,卜昌喝令他们快去找社主,娃娃道:“今天只有我俩在家,要吟诗作对,只管赐教。”卜昌无奈,出句道:“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便淡?”
一个娃娃一眨眼,笑眯眯对道:“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另一个道:“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
两个娃娃拿卜昌的名字糟蹋戏弄,使他异常难堪,从此再不敢藐视热河文人。 两个小孩利用联想和谐音,将占卜用的“龟”与“卜”联系,将卖“唱”的“娼”与“昌”联系,狠狠嘲弄了卜昌。故事中,卜昌的上联用了析字的手法,小孩在下联中用了同样的手法,对得十分工整。需要指出的是,上下联均以仄声结尾,且有些字词相同,作为游戏可以,在中考答题时则二者都应避免。
(二)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政治家吕蒙正年轻时穷困潦倒,一年过年,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穷朋友们见了,先是莫明其妙,待领悟过来后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吕蒙正将数字写成对联,用谐音的方法表现了民不聊生、百姓缺吃少穿的社会现实,讽刺辛辣入骨。阅读此联,要发挥想象,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三)穷秀才改对联
有个财主花钱为自己和儿子各买了一个进士,为了炫耀,他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有个穷秀才见了气不过,就趁晚上四下无人,悄悄在对联上添改了几笔。第二天一早,进士老爷被看热闹的人吵醒,开门一看,不由得气昏过去。原来对联被秀才改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穷秀才利用字形相近,将“进士”改成“进土”,“夫人”改成“失夫”,把进士老爷的炫耀变成了對其的咒骂。修改后的上下联句意依然相关,令人叫绝。我们在日常写作时,也可通过联想对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成为文章的亮点。
(四)戏对识才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在江西做官时,发现有个书生跟自己同名,就开玩笑说:“你怎么跟我同名呢?我出一联你来对: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上联出得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家,“相如”二字又当“相同”来解释。李梦阳的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同,你又怎能跟我相提并论?
书生听后略加思索,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对得真好!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公子,长孙无忌是唐朝大臣,“无忌”又意为“没有忌讳”。书生的意思是:人家都不忌讳,您也无须忌讳。
李梦阳听了,非常欣赏书生的才华,遂亲自举荐了他。
故事里,出句和对句都是巧用历史人物,语带双关,弦外有音,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对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