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笔者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宏观上看,教师要能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
对语文初中阶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上承小学一至六年级,下至高中三年,只有教师心中清楚地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独特的特点,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才不会过于肤浅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从中观、微观的设计上看,教师要能了解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
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位置以及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位置。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编写的,基本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如果我们教师能明确每个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所不同的、独特的侧重点、难点、能力点等。这样我们通过把每单元中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后来品味、赏析、感悟课文,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而且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有社戏、端午节、过年、中秋等,结合本单元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单元目标可以确定为: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秀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明确了单元目标后,再整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端午日》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了解端午日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学习讲述民俗。至于本文写作特点中的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等手法,在本文中就不必作详细讲解。因为详略结合的写法在本单元上一篇课文《社戏》中已作讲解,如果再在本文中作详细分析就显得重复、累赘,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分析《端午日》一文时,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欣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同时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能讲述本地民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再如,本单元的《社戏》一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设计掌握小说三要素,对环境、情节、人物作一一重点分析。因为小说的知识要到九年级才作重点讲解。本文的落脚点还是应去关注民俗,通过领会小说中的优美的景物描写,去把握、体会人物形象。如果能明确好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初中语文阅读的总目标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分析课文时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或担心顾此失彼。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才能高效、深入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让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三、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
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我们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带有盲目性、随意性。
再如教师教学目标有这样一些: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写;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按大纲要求这篇课文是两课时,短短的两堂课,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成这么多目标?其实每一堂课,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哪怕一堂课就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抓住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同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我觉得就够了。可以一堂课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同时有的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时,一篇并不长的课文都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一篇课文中三维目标都要得到落实是不可思议的,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也会浇灭学生思辨的热情、思维的火花,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缺位、思想的贫乏。
四、注重学生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能有一定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不同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这样即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一、从宏观上看,教师要能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
对语文初中阶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上承小学一至六年级,下至高中三年,只有教师心中清楚地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独特的特点,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才不会过于肤浅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从中观、微观的设计上看,教师要能了解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
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位置以及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位置。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编写的,基本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如果我们教师能明确每个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所不同的、独特的侧重点、难点、能力点等。这样我们通过把每单元中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后来品味、赏析、感悟课文,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而且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有社戏、端午节、过年、中秋等,结合本单元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单元目标可以确定为: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秀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明确了单元目标后,再整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端午日》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了解端午日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学习讲述民俗。至于本文写作特点中的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等手法,在本文中就不必作详细讲解。因为详略结合的写法在本单元上一篇课文《社戏》中已作讲解,如果再在本文中作详细分析就显得重复、累赘,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分析《端午日》一文时,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欣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同时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能讲述本地民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再如,本单元的《社戏》一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设计掌握小说三要素,对环境、情节、人物作一一重点分析。因为小说的知识要到九年级才作重点讲解。本文的落脚点还是应去关注民俗,通过领会小说中的优美的景物描写,去把握、体会人物形象。如果能明确好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初中语文阅读的总目标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分析课文时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或担心顾此失彼。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才能高效、深入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让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三、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
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我们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带有盲目性、随意性。
再如教师教学目标有这样一些: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写;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按大纲要求这篇课文是两课时,短短的两堂课,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成这么多目标?其实每一堂课,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哪怕一堂课就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抓住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同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我觉得就够了。可以一堂课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同时有的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时,一篇并不长的课文都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一篇课文中三维目标都要得到落实是不可思议的,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也会浇灭学生思辨的热情、思维的火花,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缺位、思想的贫乏。
四、注重学生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能有一定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不同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这样即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