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fe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外语等于进入该语言的文化圈子,外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本文从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和增强文化差异理解等方面探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达文化的媒体,语言教学必须包含文化教育。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的交际技能,交际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愈来愈感到外语学习与文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一个总的概念,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查斯顿(K·Chaslain)认为,文化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文化(在英语中,用小写字母开头culture)指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广义的文化(在英语中,用大写字母开头Culture)指的是一个民族及其伟大的代表人物所做出的种种重大的成就与贡献。自古以来,中外学者从各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这说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文化的外延很难明确。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人类知识的总体。英国人类学家Edu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指出“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后来的学者充实了文化的概念,主张文化一方面应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技成果等人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应包括一系列社会生活特征。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总之,文化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差异的体现
  1.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不同民族的坐标观念反映到跨文化交际中就会造成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在价值观念中,对于什么是禁忌(taboo),什么是私事(privacy),不同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应特别注意这些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英美、年龄、收入、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要回避。英美国家的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公开地谈论女性的容貌、身段、穿着、打扮,甚至身孕等。这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基本是个禁忌。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尊重。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其首要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个人精神崇拜英雄,全力竞争、努力争先方面。而我们中国人强调集体的作用,尤其是儒家文化,任何突出个人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出风头”,是“个人主义”。
  2.生活习俗。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这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还表现在词汇和语义方面。例如,汉语的“龙”和英语的“dragon”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人对自己民族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是封建时代皇帝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是幸运、吉祥的象征。故有“龙的传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成语,另外还有“耍龙灯”、“划龙船”等的纪念形式。而在英语里,“龙”被认为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费赖斯(Charles C·Fries)曾以breakfast 一词为例说明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breakfast 的意义本来很清楚,指早上第一顿饭。但是,他认为如果不了解 breakfast 包括哪些东西,在哪里吃,和谁一起吃,就仍然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的意义。
  3.日常交流。人们日常交流中用得最多的是姓名、称呼、问候与感谢,这些方面也是中西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英美人的姓名一般是由“名”和(the first / given / christian name) 和“姓”(the fast / family name或 surname)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正好和我们的汉语姓名相反。如一个叫Robort Brown 的人,他姓Brown, 名为Robert,他们对不熟悉的人用姓氏称呼,熟悉之后用名字,姓氏前须冠以Mr、Mrs、Ms、Miss,或冠以Proressor, Doctor, Judge 一类职务名称,不允许单独使用姓氏称谓。如要单独称呼,以示尊敬,则用Sir(先生),Madaam(女士)。在汉语中,学生称教师为“老师”是极普通和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一称呼也被普遍移植到英语课堂上,“Good morning, teacher”是英语课堂上学生向老师致意的一句十分流行的招呼语。但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作“呼语”,更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一般对老师的称呼是在姓前加Mr或Mrs。事实上“老师”这个词在英语中不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用法上没有与汉语完全相同的对应词。
  英美人在初次见面时常用“How do you do”来打招呼,遇见熟人时打招呼,最常用的话语是“(Good)morning”、“Hi”、“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 isn’t it ?”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来和别人搭讪。而在汉语里,相识的朋友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上哪去”、“你来了”、“上班去”、“今年多大了”等。这些中国百姓常用的问候话语,英美人听到后会感到不快。
  4.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也叫身势语,是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在许多交际场合中,人们自觉地利用体态语辅助言语传达信息,进行更有效的交际。然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身势语,往往有其明显的地域差别,受其文化传统的制约,为某一民族所特有。例如,在英美国家,人们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以表示尊敬和信任,而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这种保持目光接触是不可接受的。英美人表示不知道,无可奉告,或无可奈何,常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并耸耸肩膀,而中国人,在其传统文化中是没有这个动作的,表达这个意思一般用摆手表示。在英美舞池上,男女相伴,翩翩起舞,才是正常的。中国人在舞会上,同性舞伴起舞,屡见不鲜,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是“同性恋”的举动。体语符号内涵丰富,了解和掌握这些身势语,也是我们学习外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增强文化差异理解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消除文化障碍或者最低限度减少它们的影响,答案只有一个,即教师应更有智慧,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了解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来接受文化差别的客观存在这一事实,并尽可能减低这些差别对学习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外语界已普遍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就是把培养文化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育的宗旨。从而在理论上纠正了以往重语言知识传授,轻交际能力培养的偏向。而要把这一教育观念付诸实践,外语教师就必须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谙熟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文化系统的异同,在教学中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有意识地揭示直接影响干扰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释,使学生对语言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明白于心,从而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直觉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预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行为,并能够解决交际中所出现的问题。
  2.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词是语言中最小单位,各种文化牲都会在语言中词汇中下印记,特别是一些称之为“文化词汇的词一般都具有联想意义,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等对词语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附加感情色彩上,一种文化中有的事物或要领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有,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指导学生读译英语文章,用英语写作、交谈时,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要指导学生对词汇的分析,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指示意义(denotation)和内涵意义(connotion)。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龙”和“鱼”,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个词的反应,所持的价值观念就完全不同。又如表颜色的词在不同的文化引起的联想是不同的。black(黑)在英汉中都与“不好的、坏的“相联系,但在商业英语中有好的意思,表示“经营一项企业盈利”而则表示“亏损”,blue(蓝)在汉语中代表和平、宁静、肃穆,而在英语中都表示情绪的沮丧和消沉。red(红)在中国文化中表示革命,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表示愤怒。
  在英语教学、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汉英句子的结构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例如:①英国人要说I was told┅.时,中国学生往往说者的形象比受施者更为突出,所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②英国人说I met him yesterday时,中国学生往往会说I have met him yesterday. 这是因为中国学生觉得,一种行为与它发生的时间是两回事,应用两个词来表达。而在英国人看来,行为与它所发生的时间是不可分离的。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虽均为主语 谓语 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这种差异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汉语句子重意合,而英语句子结构重形合,汉语句法关系主要是靠词序和语意关系来表达,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意而已,而英语语法万分都有其独立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查斯顿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从狭义的文化入手,逐步扩展到广义的文化。广州外语学院桂诗春教授也明确提出狭义文化教学应渗透到外语课中去进行,这主要是靠教师去掌握,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随着我国英语课堂教改的深入,测试格式正经历着从传统的结构知识向交际性测试的过渡。把外语教学重点从简单的词汇意义,句法或语法意义讲解这一层次提高到社会文化意识上来,在语言教学中日益重要。
  四、结束语
  外语学习与文化因素的关系密不可分,外语学习不仅仅是懂得语法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懂得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注意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赋予语言使用应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文仲.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Learning another Culture[J].英语世界,1991.6/91;12-15.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听力在日常交际和考试中正变得更加重要,然而它却是学习者公认的四项技能中最难学会的技能。学生往往会在听前,听中,和听后遇到各种问题。元认知策略在听力学习方面具有很大
期刊
【摘要】语言信息输出对学生语言习得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语言信息输出的效果。本文在简要分析语言信息输入和输出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语言信息输出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信息输出 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全方位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输出
【摘要】本文从大学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探索如何在口语教学实践中利用语言输出的驱动作用优化现有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商务英语 口语教学 输出驱动假设  一、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商务英语教学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口语能力作为重要的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habit,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what it is and what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and how to connect it
期刊
【摘要】上世纪70年代,国内的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始在英语教学中尝试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有必要拓展模块化教学的应用范围,在非英语专业教学中积极推进模块化英语教学应用,针对特定主题系统性的进行教学。本文将对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模块
【摘要】外语教学的方法论是外语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演化到交际教学法,外语教师应该学会在外语教学中贯穿这一重要方法的使用,特别对于医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听说法 交际教学法  外语教学的方法论在外语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方法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从传统的语法翻译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寝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解决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举措之一。英语寝室活动以合作学习为理论基础,活动的主要模式为:寝室同学共同完成口语作业,中外籍语言教师合作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管理部门协助监督。学生通过英语寝室活动不但提高了英语水平,也锻炼了合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寝室活动 活动模式 合作学习  【Abstract】The Englis
【摘要】语用策略主要是将结构与行为二者进行紧密结合,以语言交流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将语用策略应用于听力教学中,能更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并利用语用策略将其作为整个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语用策略相关情况,并探讨了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语用策略核心构架,旨在提升我国高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