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头当裸模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间百来平米的房间前端,搭了一个高约80厘米的小台子,台子上铺满了红毯子,红毯上坐着一位赤身裸体的八旬老头。老头头发稀疏,且已花白。那张满是沟壑的脸,正是岁月的见证。老人的眼有些浑浊,但他却聚精会神地望向前方。
  房间的四周,支满了画架,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站在画架前,偶尔瞧瞧坐在红毯上的老人,再低头在画纸上勾勒几笔,有时对作品不满意,便扯下画纸,揉作一团,随意地甩在地上。间隙,老人会从台上起身,把地上的画纸一一拾起来,再慢慢展开,左瞧瞧,右看看,然后评论:“这张没把我脸上的皱纹勾出来,这张把我画胖了……”
  这位老人叫王肃中,在西南民族大学当裸体模特。别看他入行没几个月,却能对未来的“画家”们评头论足一番。老人进入人们视野,是因为2012年10月10日,某报社一篇《84岁独居老人瞒着儿女当人体模特》的新闻。“八旬老头”、“裸体模特”这两个词一出来就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一时间,街头巷尾讨论的都是一个84岁的老头如何干起了裸体模特这件事。
  84岁的老头出了名
  2012年10月18日,阴雨不断的成都终于放晴。三环郊外的大观里,是一片上世纪90年代的居民楼,记者几经辗转才找到王肃中老人的家。他的家只有50来平米,客厅摆着一台24英寸的电视和一张竹沙发,所以电视台的摄像机一架在屋中,顿觉客厅逼仄。
  对记者的到访,王肃中并不意外,只是没想通,自己不就当个裸体模特嘛,怎么就出名了,然后就来了大大小小的各路媒体,纷纷要求采访、拍照。
  王肃中今年84岁,四川成都人。他一岁那年,父亲去世,他由母亲一手带大。这样的成长经历,养成了他孤僻、倔强的性格。这或许也为他后来不幸的婚姻生活埋下了祸根。他15岁那年因成绩不好而辍学,母亲找了一家裁缝店,让他跟着老板当学徒。他学得一手好本领,衣服做得时尚又大方,连政府要员都点名让他裁剪衣服。
  那时的他骄傲自大,不仅因为手艺好,还长得一表人才,来他家提亲的人把门槛都踩烂了,但他妈妈还是选择了比他大一岁的表姐与他完婚。
  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人相处得并不愉快,再加上王肃中的工作必须接触女性,所以两人的日子总不平静。
  一天,王肃中的店里来了一位女顾客,说想做条裙子。王肃中一边笑着跟女顾客说话,一边拿着软尺在她身前身后量尺寸。正巧,他妻子进来,见两人有说有笑的,她顿时变脸,“一天就跟这些女的搂搂抱抱,说起是工作,不晓得一天打的啥子主意。”
  本就倔强的王肃中怎会容忍妻子的无理取闹,“妇道人家,啥子都不懂,还在这里胡搅蛮缠,要闹回去闹,莫在外面丢人。”
  这样的吵闹天天上演,但并不影响两人的儿女出生。两儿两女的到来没能让这个家充满生气,反而如冰窖般寒冷。王肃中总说工作忙,几乎不回家,就算偶尔回家,也很少跟妻儿说话。妻子对他有怨言,却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只好把怒气发在儿女身上,儿女总是在胆战心惊中过日子。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1997年才结束。因为这一年,跟王肃中吵闹了几十年的妻子跳河自杀了。如今,王肃中还是不知道妻子为何要自杀,但一说到妻子,他还是颇有微词:“她性格古怪,没有文化导致思想封建,觉得我的工作太暧昧了。”或许硬拉在一起的两人,并不是王肃中想要的婚姻生活,但他要强和不善言辞的个性才是导致他婚姻失败的最终原因。
  都是为了钱
  妻子走了,王肃中以为日子清净了,却没想到因为房子,他和儿女们的亲情也开始一点点撕裂。
  王肃中名下曾有三套房产。小儿子做生意亏了本,就把其中一套房子拿去卖了还债。剩下的两套房子,他一套给了三儿子的儿子,一套给了小儿子的女儿。对他的分配,两个早已嫁作他人妇的女儿没有任何意见。
  不幸在2002年突然而来,王肃中的小儿子因喝酒意外死亡。原本跟着小儿子住的他只得搬去三儿子家。在三儿子眼中,王肃中自私、爱挑拨。他还一直把当年母亲跳河自杀的原因归在王肃中身上,“他长期不理睬我妈,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家庭冷暴力,我妈是有苦无处诉说才跳河的。”三儿子直言,很不喜欢父亲。
  最终引发家庭大战的是一套快要拆迁的房子。这套房子当初分给了三儿子的儿子,那时不值钱,但如今要拆迁,能值50多万元。这下,两个女儿不干了,纷纷要求重新分配家产。
  大女儿性子沉稳,默默地坐在三儿子的客厅里。二女儿性格乖张、火辣,比手划脚地埋怨王肃中分配不公。王肃中明白,吞进肚里的肉怎么可能吐出来,所以他一声不吭,任凭二女儿大声吆喝。
  两个女儿这么一闹,弟弟对两个姐姐也亲热不起来了。自此姐弟三人不再齐心,对老人也有了芥蒂,待他再不如从前。有次,三儿子更是借着酒劲对他大打出手,说他要是敢重新分配就把他踢出家门,不给他养老送终。
  这之后,王肃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血浓于水是有了钱才会血浓于水。他告诉记者,1980年时,二女儿做生意有困难,他二话不说就拿了1450元给她救急,还亲自出面帮她解决了门面问题。“那个年头,1450元不是个小数目。手心手背都是肉,能给的我分毫没留。”他哽咽了,本就浑浊的眼更加浑浊。或许他至今都不明白,与子女、妻子的关系,不是仅靠物质就可以维系的。
  2010年,王肃中搬出了三儿子的家,一个人住进了当初分给小儿子的房子。见他一个人居住,两个女儿也没再提重分家产的事,他暂时得到安宁。每天清晨6点他就起床,然后烧水、喝茶、看电视,再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偶尔,他会拿出与小儿子一家三口的合照,一看就是三五个小时,然后摇头感叹,“最终还是因为钱,让一家子四分五裂了。”
  裸模是艺术
  王肃中的独居生活分外冷清。二女儿只在搬家时来过一次,剩下的一儿一女大约一个月来看他一次,偶尔会拿点钱补贴家用。
  没有儿女陪伴,也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他仅仅与楼下一户人家还有些来往。唱歌便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他拉开电视柜,里面全是翻旧的歌碟,他说全靠这些歌碟才让他打发了那些寂寞时光,他笑着说:“这些歌碟比我儿女陪伴我的时间还要长。”   说起唱歌,老人情绪高昂:“有几首歌我特别喜欢,反复地听。”还翻出曾经参加合唱队时跟歌友的合影给记者看。照片中的他,精神焕发,可是茫然不知地望向何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2012年4月,因为合唱队解散,王肃中没有再去练歌。闲暇时,便四处走走。一天,他走到西南民族大学旁,突然被一个男子叫住,“老太爷,我看你五官很立体,要不我介绍你去当模特吧?”模特这个词,王肃中并不陌生,在上世纪50年代还在当裁缝的他就晓得模特这个职业了,于是他点头应允。男子见他这么爽快,很高兴,但还是有些犹豫道:“我们这个可是裸体模特哦。”
  王肃中一愣,但立马笑了,“没关系,没关系,这个是艺术嘛。”就这样,思想前卫、开放的王肃中来到西南民族大学的画室,给一帮年轻人当起了模特。
  他的生活顿时充实了。从早上8点半第一节课开始,上到中午11点半,中午午休一会,然后又从下午2点开始上课,直到下午5点结束。一天坐下来,老人从不喊累。
  他第一次走进画室,并没有摆出一副扭捏的姿态,而是默默地走到教室一个角落,背对着40多个学生坦然地脱下衣服,再赤身裸体地转过身,按照要求摆起姿势。在他看来,人体模特是神圣的职业,这是为艺术做贡献。“都活得一把年纪了,没啥子害羞的,而且这是艺术。”王肃中说他喜欢这样的状态,“当模特时什么都可以不用想,完全抛开了生活的烦恼。偶尔还能跟画画的同学聊两句,与他们相处反而比跟子女相处要容易得多。”停顿半秒,他又说道:“我觉得打发时间更容易了,而且看着那些年轻学生说笑打闹,我也会跟着很开心。”
  干裸体模特,王肃中说他并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找个精神寄托,打发时间。怕一个人在家胡思乱想,想过去的那些不如意。”他说这行也赚不了几个钱,“只画脸,一天大约是60元;裸露上半身,一天大约是80元;裸露全身,一天大约可以得到100元。”他断断续续地干了4个月,只收到1650元钱,在物价横飞的今天,这点钱还不够年轻人买件像样的衣服。
  当人体模特的事并没有告知子女,“他们都不关心我,没有跟他们商量的必要。”对于子女,老人只说在大学里找了一份查资料的工作。
  真不寂寞吗
  被媒体曝出来,源于有记者想以“独居老人的现状”为题材写一篇报道。作为独居老人,王肃中认为他们的问题值得被重视,再三考虑,强调是用化名后,他欣然答应。出人意料,报道一出就引起了全国轰动。三儿子很快就知道了父亲在当人体模特,他觉得这是奇耻大辱,气冲冲地打来电话,说要断绝父子关系,更恨恨地指责他,“你吃多了,当模特还登报,家里已经换锁了,你不要过来,我丢不起这个人。”
  在水碾河社区守大门的三儿子王益民觉得父亲扫了他的面子,“我儿子都那么大了,肯定我们还是要面子的嘛,他说他没有生活费,我就给生活费,他要买社保,还是我儿子出钱给他买的。”在王益民看来,他对父亲已经很孝顺了。说到最后,他脸冒青筋,说能和父亲和好,那就是天方夜谭,他已决定不再管他,“他死了,就直接送到火葬场去,随他自生自灭。”
  大女儿也指责他,并要求他不要再踏入她家的门。二女儿维持着长期不露面的状态。其实,在中秋节时,大女儿和三儿子还相继送来了月饼。
  “你怎么当初不把当裸体模特的事告知儿女呢?”记者问。“他们都不关心我,没有跟他们商量的必要。”王肃中有些赌气地说。
  “他们不跟我来往就算了,我也不想跟他们和好。”王肃中倔强地说道。但他却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不寂寞,一个人生活习惯了。”不知道是想说服别人相信,还是想说服自己是真的不寂寞。
  当记者问他:“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的,您羡慕吗?”他抬眼望向窗外,“早就不想了……”嘴上说着,眼眶却不自觉地湿润了,他默默地用那双干枯的手轻轻擦拭眼角,脸上是敛不住的哀伤。个性使然,即使面对世上最亲的人,他也不肯服输示弱。
  或许这正是他一生悲凉的由头吧。害怕被伤害,所以把自己伪装保护起来;不敢去奢望,所以把曾经的渴望统统摒弃。其实,儿孙绕膝的情景哪位老人又不向往呢?
其他文献
爱所需要的证据,不是一笔笔积攒的票据,在争吵时可以拿来证明“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只是你不知道”。在踏出爱的第一步前,我们更需要另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证据:为什么会爱他?  当对伴侣倦了累了时,我们常常脱口而出:“当初,我是瞎了眼才看上你!”明明初见面时你我一见钟情,可若干年后再扪心自问“当初看上他什么”,第一反应却是茫然彷徨。  打动自己的,决不是对方一句空洞的“我爱你”,口说无凭的三个字如何就能让自己心
期刊
都市人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社交网络的依赖,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尤其当场景是本该热热闹闹实则冷冷清清的全家团聚时,一些悲凉油然而生:这样的回家团圆有什么意义?  渴盼儿女回家的老人,用愤怒拒绝了敷衍式的团圆。一则新闻报道称: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难得的三代齐聚一堂;但
期刊
11月初的广州没有一丝凉意,反而太阳是明晃晃地挂在空中。地上的花儿争相露  着笑脸,一派春意。  “汇泰龙”的总部就在华就路上。这家五金龙头企业从1996年创立之初,到如今已走过16个年头。而现今的CEO徐振忠就是从“汇泰龙”的最底层干起来的,拿他的话说,他和它是一起成长起来的。  这又是一个关于草根的传奇故事。  徐振忠今年33岁,中等个头。和他交谈的两个小时里,没有夸夸其谈,有的只是他身  上
期刊
至今,35岁的奥兰多·布鲁姆也没能摆脱“精灵王子”这个称号。  多年前,他因出演《魔戒三部曲》中的精灵弓箭手莱格拉斯一夜至成名,那个金发碧眼、高挑美丽、沉静勇敢的精灵震撼了全球女性,她们纷纷用“惊艳”一词来表达内心的波涛汹涌。如今,粉丝们又能大饱眼福了,《魔戒前传:霍比特人1》拟定将于年底上映。 现实生活中,褪去“精灵王子”华丽的外衣,奥兰多变身“家庭主男”、时尚奶爸。自两年前与澳洲超模米兰达·可
期刊
准确预测头奖的“美国神婆”  如今,占星家苏珊·米勒可谓红遍全球,每个月,都有超过600万人次围观她在网站对每个星座进行的性格分析、占卜吉凶,米勒也是一位专栏作者、网络作家和实业家,还是许多电视节目的常客,在Barnes & Noble大学的网站上免费教授一门八课时的占星课程。  成为职业占星师之前,米勒在朋友圈中就有“神算米勒”的称号。1988年的一天,米勒查看了好友杰基的星盘,注意到图表中的一
期刊
在北京《家人》杂志摄影棚里见到何晟铭时,他正气喘吁吁地从五台山赶回来,比在约定的时间稍晚了半小时。一见面,他就连连抱歉:“对不起,堵车了。”声音有些沙哑,身形有些消瘦,神情略显疲惫。  但一投入到封面大片的拍摄中,何晟铭就一脸亢奋,不停地摆弄姿势,偶尔还会跟摄影师讨论角度、姿态等。对工作的态度一如他对人生的规划一样,坚定、执着、勤奋、认真。  1995年,他作为“中国力量”的主唱初闯娱乐圈,因为外
期刊
10月22日,记者走进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现高密市夏庄镇平安庄村),迎面扑来的乡村气息里夹杂着人们对诺奖的痴狂。  在这个只有803口人的小村落,人们已然习惯往来如织的陌生人。记者才踏上胶河大栏桥,一位年迈的老者就主动上前指路:“莫言旧居是挂红灯笼那户,他父亲的居所向南走。”  晚秋的风吹得莫言旧居前的杨树哗哗响,村庄还沉浸在“莫言热”的余温里。每隔几分钟,就有新的车辆停在莫言的旧居前。来自世界
期刊
19年前,唐家老母亲领回一个背篼装着的“弃婴”,取名“捡妹仔”。从此,她跟随婆婆一起,在唐家三个儿子家中,吃转转饭长大;19年后,婆婆离世,“捡妹仔”长大了,她有着漂亮的五官,即将从卫校毕业步入社会,但厄运再度降临:19岁的她被确诊为白血病。  守着“捡妹仔”,“二婶”罗中菊陷入人生中第二次艰难的选择,或许,这是一个母亲最心酸的处境,她挣扎着,是否应该揭开一个隐藏了19年的秘密……  19年前的秘
期刊
10月30日,徐朝清走了,只留下见证了半个世纪爱情的天梯在大山里。这对因为年龄相差很大,彼此称呼“小伙子”和“老妈子”的旷世爱人终于不用再忍受相思之苦,在念叨了1个多月后,87岁的“老妈子”终于让“小伙子”接走了她。  56年前,重庆江津中山古镇的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遭来村民闲言碎语。他们便携手私奔到与世隔绝的深山。为了让爱人出行安全,刘国江在悬崖峭壁上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
期刊
6年后,我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  10月里,一位年轻母亲这样控诉她的困惑:“开学一月摧垮了我坚持6年的教育观。我用了6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但在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下,我的女儿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困惑迅速在微博上传开,并得到共鸣。众多的回复中,“在家上学”的解决办法格外突出,这样的风潮正不知不觉地在各个城市悄然兴起。  看到类似的情形,十年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