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课在热闹、宽松、求知的氛围中结束了,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听课老师的肯定与赞赏,个人感觉也较满意。借主管教学校长的一句话:“课上得非常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上出了你的风格,课堂上确实达到了自主、和谐、有效的效果。”本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成功,这要归功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正因为有了课前的精心预设,才实现了课堂上的自主、和谐、有效。
一、深挖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思路
1.复习铺垫,心知准备。主要是使学生做好学好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使情感、知识经验都达到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开课伊始,我首先组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复习几道有关数的组成的填空题,唤醒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做好了认知上的准备。
2.以情激趣,引入新知。本环节依据教材,谜语引路,创设了两只青蛙比赛吃害虫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并列式解决问题,而列出的算式学生又无法计算,有的同学虽然能算出得数但也不懂其算理,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我趁势揭示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想知道的知识点,帮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顺势展开了探究活动。
3.探究交流,学习新知。在学生列出“56+30”这一算式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运算方法,或动脑思考,或摆小棒,或计数器拨珠。总之,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探究其运算方法。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在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算法下,组织观察、比较,选出自己喜欢且比较优化的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亲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自己通过观察、体验、反思找到了最优算法,并理解其算理,自主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4.巧设练习,强化新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以青蛙吃害虫为主线,由易到难设计了两个台阶的练习题:第一题帮青蛙做题,是基本训练题,强化了学生对本节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运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题当老师帮小马虎批改作业是综合练习题,是对前几节课和本节课所有知识点的综合复习与运用。
5.总结评价,深化提高。课末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告诉老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认为本节课表现好的同学请对着老师开心地笑一笑。”全班同学都笑了,笑得很甜,那是一种获得成功的笑……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利用小学生爱当小老师这一心理,我布置了“回家当小老师,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这一作业。我几乎每节新课后都给学生布置,学生完成得也比较好。这是一种变相的复习方法,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发展了学习能力。
二、针对学情,赋预设以生命化
本节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是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由于有了前两课时的基础,课前我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知道个别学生已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题目,只是不懂其算理,所以在根据算式“56+30=?”引新课时,我就预设了两种情况:第一,列出算式的学生不会计算时该怎样引课;第二,列出算式的同学如果得数也说出来了又该怎样引课。课堂上果真出现的是第二种情况,我以“老师也知道56+30=86,但不知道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本节课就研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引出了新课。由于学情把握准确,预设充分,新课引入可以说做到了自然巧妙,得到了同行老师的好评。正如刘老师所说的,当学生把得数也说出来时,为我捏了把冷汗:“快,咋处理?”没想到我引得又自然又巧妙……
在第三环节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计算方法。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表明:这一学习方式是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推翻了有些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而不能进行自主探究的认识。事实证明,只要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准确把握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自主学习的,效果还不错,这也是我平时训练的结果。在集体反馈交流算法时,学生的表现就更精彩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邓思雅展示计数器拨珠的方法时,我的预设是老师设一个疑问:“56+30的3为什么要加在十位上而不加在个位上?”就在我设疑时,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何不把设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看看他们还有什么疑问?于是,我就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要问邓思雅的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有三四个同学举手了。我请小诸葛薛润知同学提问,他用响亮的声音问道:“我想问邓思雅,30的3为什么要加在十位上?”他的提问竟与我的设问不谋而合,我知道他的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早已有答案的,他只是设了一个局,提醒同学们注意——30的3只能加在十位上。当然,邓思雅同学的回答也是非常精彩的:“30表示有3个十,只能加在十位上,加在个位上就是3个一了。”他俩精彩的回答让我感动、折服,这不正是生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吗?
一、深挖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思路
1.复习铺垫,心知准备。主要是使学生做好学好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使情感、知识经验都达到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开课伊始,我首先组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复习几道有关数的组成的填空题,唤醒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做好了认知上的准备。
2.以情激趣,引入新知。本环节依据教材,谜语引路,创设了两只青蛙比赛吃害虫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并列式解决问题,而列出的算式学生又无法计算,有的同学虽然能算出得数但也不懂其算理,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我趁势揭示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想知道的知识点,帮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顺势展开了探究活动。
3.探究交流,学习新知。在学生列出“56+30”这一算式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运算方法,或动脑思考,或摆小棒,或计数器拨珠。总之,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探究其运算方法。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在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算法下,组织观察、比较,选出自己喜欢且比较优化的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亲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自己通过观察、体验、反思找到了最优算法,并理解其算理,自主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4.巧设练习,强化新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以青蛙吃害虫为主线,由易到难设计了两个台阶的练习题:第一题帮青蛙做题,是基本训练题,强化了学生对本节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运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题当老师帮小马虎批改作业是综合练习题,是对前几节课和本节课所有知识点的综合复习与运用。
5.总结评价,深化提高。课末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告诉老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认为本节课表现好的同学请对着老师开心地笑一笑。”全班同学都笑了,笑得很甜,那是一种获得成功的笑……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利用小学生爱当小老师这一心理,我布置了“回家当小老师,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这一作业。我几乎每节新课后都给学生布置,学生完成得也比较好。这是一种变相的复习方法,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发展了学习能力。
二、针对学情,赋预设以生命化
本节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是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由于有了前两课时的基础,课前我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知道个别学生已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题目,只是不懂其算理,所以在根据算式“56+30=?”引新课时,我就预设了两种情况:第一,列出算式的学生不会计算时该怎样引课;第二,列出算式的同学如果得数也说出来了又该怎样引课。课堂上果真出现的是第二种情况,我以“老师也知道56+30=86,但不知道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本节课就研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引出了新课。由于学情把握准确,预设充分,新课引入可以说做到了自然巧妙,得到了同行老师的好评。正如刘老师所说的,当学生把得数也说出来时,为我捏了把冷汗:“快,咋处理?”没想到我引得又自然又巧妙……
在第三环节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计算方法。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表明:这一学习方式是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推翻了有些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而不能进行自主探究的认识。事实证明,只要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准确把握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自主学习的,效果还不错,这也是我平时训练的结果。在集体反馈交流算法时,学生的表现就更精彩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邓思雅展示计数器拨珠的方法时,我的预设是老师设一个疑问:“56+30的3为什么要加在十位上而不加在个位上?”就在我设疑时,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何不把设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看看他们还有什么疑问?于是,我就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要问邓思雅的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有三四个同学举手了。我请小诸葛薛润知同学提问,他用响亮的声音问道:“我想问邓思雅,30的3为什么要加在十位上?”他的提问竟与我的设问不谋而合,我知道他的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早已有答案的,他只是设了一个局,提醒同学们注意——30的3只能加在十位上。当然,邓思雅同学的回答也是非常精彩的:“30表示有3个十,只能加在十位上,加在个位上就是3个一了。”他俩精彩的回答让我感动、折服,这不正是生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