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园子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uf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二十多年过去了,邱娅回想起儿子秋实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前的那几年,感觉已经遥远得像一个梦:是的,他们是那么疲劳而迷茫;是的,他们是那样担心秋实是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的,他们不惜一切地想要让秋实成为一个“规范的孩子”——好在,他们还能随时听到秋实的歌声。
  不论到了什么地方,一听到音乐声,邱娅总能想起年幼的秋实鼓着小脸唱歌的样子。不管是多难的歌,秋实听一听就会了,张开嘴就能唱出来,吐字清楚、声音洪亮。
  “他很乖,很会唱歌,不像个有问题的孩子啊。”她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自闭症”这三个字的时候,她难以置信地去问医生。
  医生说:“这个问题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现在没什么办法医治,也不能吃药。”那是1994年,秋实7岁,刚刚上小学,邱娅带着他从华西医院走出来,马路上人声鼎沸。
  邱娅知道,从那一天起,秋实不再是小神童或者小歌星了--他确凿无误地成了一个特殊的孩子,而她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更不一般的母亲。
  二
  那一年,秋实才上小学,这本来草木风华的世界对他而言却变得格外狰狞。老师们说:“这个孩子你们送到别的地方去吧,留在这拖后腿,全班的平均成绩都要降一降,我们怎么交差啊?”其他的孩子更是把他当成了受气包,下课了或放学以后,蜂拥跟在他后面,笑他、骂他,甚至扔东西打他。
  邱娅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不能把秋实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去,把他送到那去,跟养个小动物有什么区别?他是人,虽然特殊一点,却是一个普通的人。”她坚信这一点。
  她和丈夫到学校去,一次次跟老师沟通,解释秋实的情况,并做出各种保证。终于,秋实留在了普通的小学里,和其他普通的孩子一起学习。
  那一年,为了给秋实治病,邱娅请了一个音乐老师来教他弹琴。他们惊喜地发现,秋实坐到钢琴前面,抬起手来,就像回到了童年。他随着音乐,跟着节奏,移动着双手,像天才一般。
  “这孩子弹琴太有天分了!”音乐老师赞叹道。长期以来,在他们的生活里,终于闪现出一点亮光。
  “不管怎样,都要让秋实好好学琴。”邱娅做了决定。
  就这样,秋实过上了双重的生活:在学校里,他是个孤独迟钝的学生,坐在课堂上,站在操场边,像个永远无法融入集体的局外人;在家,坐到钢琴前面,他成了一个神采飞扬的宠儿,他欢笑着,弹奏着,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当然了,不管在哪里,都有母亲为他护航。学校的功课母亲和他一起学,一遍遍,一次次,翻过来倒过去地教他——他往往只能硬记下来,换一个说法,又不会了。但是没关系,母亲说我们再来,总是可以学会的。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也有跌跌撞撞的时候。那些写在书上、记在纸上的乐理知识真像天书一样,于是邱娅自己先看、先理解,嚼烂了、理顺了,再一点点“喂”给秋实。
  这样的日子说起来似乎艰难,但每次邱娅回想起来总要忍不住露出微笑:因为他们相依相伴,他们既是母子,又是师生,更是战友。秋实从小学一点点读下来,竟然读到了毕业;弹琴就进步得更快了,学了4年,就考到了钢琴九级。
  2001年,秋实小学毕业,邱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他去四川省音乐学校考钢琴专业。秋实坐在教室里,弹了一首贝多芬的曲子——学校的老师又惊又喜,反过来责怪邱娅:“这么优秀的孩子,你们家长怎么还说他有问题呢?这孩子太好了!我们一定要!”
  邱娅笑着不说话,她心里既欣慰,又苦涩。14岁的秋实,长得高大结实,弹起钢琴来浑身就像在发光。只有邱娅才知道,秋实其实还是一个孩子,并且永远都会是一个孩子。
  三
  但是秋实必须走出去,不能成为一个被关在家里的人。邱娅太清楚这一点了。外面的世界就像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有太多的陷阱,邱娅只能走在前面,一步步、一寸寸,前思后想,都替秋实考虑好。
  比如怎么坐公共汽车:千万不能左看右看,也不能随便盯着人家看,更不能有不好的肢体动作,怎么开门,怎么坐,怎么让别人过路——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却成了秋实必须攻克的难题。甚至包括上公共卫生间这样的事情,邱娅都要一遍遍仔仔细细地提醒儿子,有时候甚至严厉到不近情理。
  她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秋实也就是十几岁,有一天跟她出去逛街,中途想上厕所。母子俩走了好久才找到一个公厕,秋实也是着急了,看也不看就一头冲进去,结果走错了厕所。卫生间里的几个女人一阵尖叫,秋实也被吓得退了出来,她自己更是脑子里嗡的一下,走上前去,狠狠地打了儿子一个耳光。那巴掌打得秋实整个人都晃了晃,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路边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吃惊地看着他们。
  邱娅知道其他人不可能理解,但她必须这么做。她必须用尽全力去打秋实这一巴掌,他只有痛,才能記住,才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摘自《四川文学》
其他文献
怀孕时,我看了很多育儿书,每当看到与宝宝天赋相关的内容时,都两眼放光,然后满怀期待地想象着自己宝宝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那时,我看到一篇关于胎教的文章,大致意思是,一些对音乐敏感的孩子会在出生后对胎教时给他放的曲子有反应。比如孩子出生后哭闹时,给他放胎教时放过的钢琴曲,他便会安静下来。从那时起,我每天睡前都会雷打不动地放两遍《致爱丽丝》,期待奇迹的出现。  2017年初,儿子如约降临。刚被推进病房
期刊
有时候工作内容还很琐碎,比如涉及到一部自制剧,他要听文学策划部门讲剧情,然后是制片人团队出意见,最后再由自己来拍板。即便这些剧不大符合他,一个55岁企业家的口味,比如年初比较火的《奈何Boss要娶我》,还有马上拍的《姐姐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至少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在张朝阳身上,虚无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浓。比如说,这个MIT博士患上了“名校综合征”,具体表现是产生厌学情绪,没有了好奇心,很多年
期刊
中国人有很多讲故事的方式,比如禅宗。  曾经有一个公差押着一个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个和尚,犯了清规诫律,所以这个公差就押着他,要走漫漫里程。一路上负责的公差总要找身边带着的幾样东西,每天都不能丢掉,这样才能够完成任务。  什么东西呢?第一是一个大包袱,这里背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寒衣还有盘缠,那当然不能丢;第二是一份公文,要拿着公文到京城才算最后结案能够交差;第三当然是押的这个和尚,要把和尚押到才算完成任
期刊
公园里,两条导盲犬一前一后地陪着老人散步。  “老人家,听说导盲犬挺贵的,您为何养两条导盲犬?”有人按捺不住好奇,问道。  “我的欢欢实在太老了,老得经常引错路。”  老人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只好又托人买来了乐乐。”  “可是,您出来散步,只带乐乐引路,不就可以了吗?”  “不,我的歡欢也需要公园里的鸟语花香。”
期刊
高原枣  淡淡的红  没有水灵灵的光鲜  也没有丰满的身躯  看上去又瘦又干  抓了一把  放入嘴中咀嚼  瞬间  甜晕了  当雾散开  白蒙蒙的雾散了  山菊花伸出了鲜艳  小鸟的双眸开始转动  泉水清澈见底  草叶上的露珠晶亮晶亮  远处的青山  正在向这边移动  美人鱼  房间里寂静无声  忽然响起亲切的童音  您非要在烦脑时  才过来看我吗  循声四射  空无一人  只有玻璃缸的金鱼  脉
期刊
小的时候我去学小提琴,老师拉起我的手,仔细观察我的手指,然后说:“手指挺长的,可以学。”这句话就像一张入场券,我获准可以拿起琴弓。但拉琴这件事,我没能坚持太久。若干年后,我又一次被人仔细端详手指,这次是一位钢琴爱好者,她说:“你的手指虽然算长,但是指蹼也长,间隙太短,这样音调跨度大的曲子对你的手来说就很有难度,你不一定适合拉琴和弹琴。”  知道自己的手指也许并不适合学乐器后,跟人聊起放弃学习乐器的
期刊
米粮的老街道已经面目全非了。我趴在父亲的背上,用手指着街道木门上挨家挨户的春联一个一个认字的记忆仿佛还在昨天。  那时候,青石板铺就的街道,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律是有些泛白的木门,春节的那几天,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显出少有的生气和喜庆,虽然依然如故的缺吃少穿,但是,简单的快乐还是从每家每户的烟囱中徐徐升起来,飘荡在寂静而空旷的屋顶,连瓦屋上的茅草也显得格外飘零而倔强。  忘记是多少岁的时候了,父亲
期刊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个常见的观念:凡是纯天然的产品都比人工的好。大到人参、灵芝这类名贵中药材,小到猪肉、鸡蛋这类日常食材,都是如此。就连化妆品、沐浴露这些洗浴用品,也都个个宣称自己的产品原料“100%纯天然”。  说纯天然一定比人工好,其实没有什么道理。  古人只吃纯天然的药物,可靠这些药物根本治不好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类疾病。这类病在中国古代都属于绝症,只能静养等死。在今天,我们平时有点感染根本不当回
期刊
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荒插队,常在县城边的福利屯火车站坐车。那时,到佳木斯只有这一班火车,无论回京探亲,还是去哈尔滨办事,必要坐这一班车到佳木斯倒车。车开出一个来小时,车头总要响起一阵响亮的汽笛。起初,我没怎么在意,以为前面有路口或是会车而必须的鸣笛。后来,我发现并没有任何情况,列车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奔驰。为什么总是在这时候鸣笛?  有一次,我把这个疑问抛给了正给我验票的一个女列车员。她一听就笑了,
期刊
我们熟知的著名品牌中,把自己的头像当作商标的并不多,其中有一个却是极其成功的,这个品牌就是肯德基。商标里用的那个肯德基爷爷,叫作哈兰德·大卫·桑德斯。  花白的胡须、和蔼的微笑,这个老人到底是怎样创造肯德基的?最有名的一个传说就是,桑德斯的一生中经历过1009次失败,当然,这个数字有待商榷,不过这样的传说并非无中生有,桑德斯的一生确实不怎么顺利。  1  桑德斯出生于1890年,5岁时,他的父亲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