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干扰素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两组均给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在干扰素治疗之上配合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干扰素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护理干预;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27—02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病程长,后期演变为肝炎后肝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疗效的方法之一[1]。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对改善肝功能状态,改善肝脏组织学结构,改善生活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同时,会产生各种副作用,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干预十分必要,2011年10月~2013年5月,我们采用干扰素加护理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共8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疗区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治疗组年龄20~43岁之间,平均年龄35.8岁,病程0.3~18年;对照组年龄19~45岁之间,平均年龄37.5岁,病程0.5~2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的诊断标准制定。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2a(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S10980104)600万U,隔日肌内注射,疗程6个月。同时给予注射用胸腺肽(长春海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45)20mg,隔日肌内注射。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之上加护理干预:
1.3.2.1心理护理
干扰素从广义角度讲属于化疗药物,患者初次用药均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用认真、诚恳、负责的态度,和蔼可亲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用药的目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主动关心患者,满足其生活需求。在不良反应比较明显时及时给予安慰, 消除其恐惧心理,从而使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3.2.2发热护理
用药后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流感样症状,出现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g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汗液,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1.3.2.3骨髓抑制护理
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室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 0.5h/次。做好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1.3.2.4肌肉关节酸痛护理
一般用药后可发生肌肉关节酸痛,而且在以后的治疗中随时可能再次出现。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是药物反应,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疼痛重者可给予按摩或肌内注射安痛定。
2 疗效判定
2.1 疗效标准 显效:HBV-DNA转阴, ALT正常,HBeAg/抗-HBe血清转换;有效: HBV -DNA转阴, ALT正常,HBeAg/抗-HBe血清未转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2.2 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后每月检测1次乙肝五项指标、肝功、生化、血常规及尿常规等,并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各1次。
2.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数据用 ±s 表示, 统计方法采用t 检验法。
3 治疗结果
3.1 总体疗效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中,临床治愈11例,显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2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3.2两组治疗6个月后,HBV标志变化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
4 讨论
目前,抗HBV药物作用均为抑制病毒复制,大量实验证明干扰素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3]。但干扰素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高。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思想负担较重,易于引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甚至抑郁,影响机体的抗病机能,影响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从而提高机体抗病机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许德军,徐瑞平,邱振为,等.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HBV-DBA定量检测及肝组织学变化.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杂志, 2002, 1(11): 63-65.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0(3):866.
[3] 張红梅,韩润花,王丽芳,等.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 13(23): 7-8.
*通讯作者 :
李玉春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 课题批准编号:2011-js25
【关键词】干扰素;护理干预;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27—02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病程长,后期演变为肝炎后肝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疗效的方法之一[1]。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对改善肝功能状态,改善肝脏组织学结构,改善生活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同时,会产生各种副作用,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干预十分必要,2011年10月~2013年5月,我们采用干扰素加护理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共8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疗区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治疗组年龄20~43岁之间,平均年龄35.8岁,病程0.3~18年;对照组年龄19~45岁之间,平均年龄37.5岁,病程0.5~2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的诊断标准制定。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2a(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S10980104)600万U,隔日肌内注射,疗程6个月。同时给予注射用胸腺肽(长春海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45)20mg,隔日肌内注射。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之上加护理干预:
1.3.2.1心理护理
干扰素从广义角度讲属于化疗药物,患者初次用药均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用认真、诚恳、负责的态度,和蔼可亲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用药的目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主动关心患者,满足其生活需求。在不良反应比较明显时及时给予安慰, 消除其恐惧心理,从而使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3.2.2发热护理
用药后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流感样症状,出现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g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汗液,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1.3.2.3骨髓抑制护理
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室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 0.5h/次。做好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1.3.2.4肌肉关节酸痛护理
一般用药后可发生肌肉关节酸痛,而且在以后的治疗中随时可能再次出现。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是药物反应,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疼痛重者可给予按摩或肌内注射安痛定。
2 疗效判定
2.1 疗效标准 显效:HBV-DNA转阴, ALT正常,HBeAg/抗-HBe血清转换;有效: HBV -DNA转阴, ALT正常,HBeAg/抗-HBe血清未转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2.2 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后每月检测1次乙肝五项指标、肝功、生化、血常规及尿常规等,并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各1次。
2.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数据用 ±s 表示, 统计方法采用t 检验法。
3 治疗结果
3.1 总体疗效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中,临床治愈11例,显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2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3.2两组治疗6个月后,HBV标志变化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
4 讨论
目前,抗HBV药物作用均为抑制病毒复制,大量实验证明干扰素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3]。但干扰素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高。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思想负担较重,易于引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甚至抑郁,影响机体的抗病机能,影响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从而提高机体抗病机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许德军,徐瑞平,邱振为,等.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HBV-DBA定量检测及肝组织学变化.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杂志, 2002, 1(11): 63-65.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0(3):866.
[3] 張红梅,韩润花,王丽芳,等.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 13(23): 7-8.
*通讯作者 :
李玉春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 课题批准编号:2011-js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