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自古以来对为人师者职责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人的优良品性。语文课堂,就是和学生一起在美文中徜徉,玩味古今中外名人先哲的思想、智慧和情感,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穷尽一生追逐“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之目的。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成长为知识渊博、身心健康、志存高远、情趣高尚的人。
何谓“情感”?“情感”即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之间发生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它的核心意义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同时,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需要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态度体验而形成自己的各种特征,如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等。研究表明,情感结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态度,称情感态度。作为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借用网络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爱国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就有机会对其进行品德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我常利用“激趣”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一次语文课堂上,我结合网上的一些关于汉语学习的相关信息,给学生谈起当今世界学习汉语的现状。“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超过2500万,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有140个汉语水平考点,已有33万外国人参加此项考试。在2008年我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中,有6万人专门学汉语。而今,孔子学说已经走向五大洲,我国已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韩国未来3年内将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日本和法国都有400多所中学开有汉语课……”当时,学生们认真地听着,有些学生似有所悟,频频点头。
于是,我趁机饱含深情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全球涌现的学习汉语的热潮是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不开的。毎当在电视上看到众多外国人在认真地学习我们的母语,听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啧啧称赞时,我洋溢于胸的是满腔的自豪。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除了自豪之外,还该做些什么呢,该不该学好我们的母语呢?”“该!”(学生齐声回答)“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学好语文的信心呢?”“有!”(又是响亮的回答)
“是啊!同学们,好好学习语文吧!要不愧于是“中国人”的称号。学好语文,将来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传播者。作为中国人,如果母语学得连“老外”都不如是多么丢人的事情啊!”(学生们频频点头)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巧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格
语文教科书里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蓝本,有些还是对其进行坚忍不拔意志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宝库。
《愚公移山》反映了古代先民渴望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生活理想,也蕴涵有积极向上、刚健硬朗的人生追求。在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学生体会并学习这种昂扬进取的人生追求。除此之外,文中的诸多细节也可用来实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逐渐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
如文中一“智”一“愚”两老翁,“愚公”不顾年迈体衰,看似愚蠢的移山之举,只因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大理想支撑,最终“天地感其诚”,达到目的。而所谓的“智叟”却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对愚公的壮举不但不帮忙,反而冷嘲热讽。结果,“愚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成功,赢得了尊重;“智叟”则貌似聪明却遭到了人们的嘲笑。就这样,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大智若愚”、“不能耍小聪明”等词句自然而然地嵌入学生们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处世的态度和做事的风格。
再说说移山的实施过程,年近九旬的“愚公”发出移山这一倡议后,他并非一人去做,而是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动员家人参加这项伟大的事业。除此之外,他又率先垂范,感化带动乡邻共同参与,甚至连七岁的孩子也“跳往助之”。由此可见,集体的力量比一个人的力量要大的多。后来,天帝也被众人的热情所感,派天神助之。至此,遇事灵活,团结合作等意志品质逐渐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当然,不同的课文,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就不近相同。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三峡》等文章时,除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思想之外,若再和学生探讨一下文中惬意的意境,以此对其心灵进行抚慰和澄净,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亲近自然,徜徉于美景之中陶冶性情的生活态度。而《给巴特勒的信》、《致蒋经国先生信》等文章又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善用阅读材料,震撼荡涤学生心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经常涉猎大量美文。这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记叙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类题材。记得有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疯娘》,初看我就深受感动。后来,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他们听了我的推荐理由,刚开始还将信将疑。读着读着,他们就被文中动人的情节打动了,还有几个女孩趴在桌子上轻轻抽泣。班里的“小才女”王尧说:“老师,太感人了!我真不知母爱竟能伟大到这种地步!”趁着他们的感动,我赶紧“煽情”,“是啊!大家整日生活在母爱的包围中,习惯于母亲的呵护,习惯于母亲的唠叨,习惯于偶尔和母亲犟嘴……而这些平时常被我们所忽略。同学们,有谁想过:假如让你一个月或一年身边没了这些,你会怎样?同学们,请珍惜如影随形、普通又伟大的母爱吧!”通过从阅读材料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教师达到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整合网络信息、教科书和课外阅读材料等教学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馨香万家!
何谓“情感”?“情感”即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之间发生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它的核心意义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同时,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需要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态度体验而形成自己的各种特征,如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等。研究表明,情感结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态度,称情感态度。作为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借用网络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爱国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就有机会对其进行品德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我常利用“激趣”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一次语文课堂上,我结合网上的一些关于汉语学习的相关信息,给学生谈起当今世界学习汉语的现状。“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超过2500万,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有140个汉语水平考点,已有33万外国人参加此项考试。在2008年我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中,有6万人专门学汉语。而今,孔子学说已经走向五大洲,我国已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韩国未来3年内将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日本和法国都有400多所中学开有汉语课……”当时,学生们认真地听着,有些学生似有所悟,频频点头。
于是,我趁机饱含深情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全球涌现的学习汉语的热潮是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不开的。毎当在电视上看到众多外国人在认真地学习我们的母语,听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啧啧称赞时,我洋溢于胸的是满腔的自豪。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除了自豪之外,还该做些什么呢,该不该学好我们的母语呢?”“该!”(学生齐声回答)“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学好语文的信心呢?”“有!”(又是响亮的回答)
“是啊!同学们,好好学习语文吧!要不愧于是“中国人”的称号。学好语文,将来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传播者。作为中国人,如果母语学得连“老外”都不如是多么丢人的事情啊!”(学生们频频点头)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巧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格
语文教科书里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蓝本,有些还是对其进行坚忍不拔意志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宝库。
《愚公移山》反映了古代先民渴望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生活理想,也蕴涵有积极向上、刚健硬朗的人生追求。在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学生体会并学习这种昂扬进取的人生追求。除此之外,文中的诸多细节也可用来实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逐渐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
如文中一“智”一“愚”两老翁,“愚公”不顾年迈体衰,看似愚蠢的移山之举,只因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大理想支撑,最终“天地感其诚”,达到目的。而所谓的“智叟”却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对愚公的壮举不但不帮忙,反而冷嘲热讽。结果,“愚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成功,赢得了尊重;“智叟”则貌似聪明却遭到了人们的嘲笑。就这样,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大智若愚”、“不能耍小聪明”等词句自然而然地嵌入学生们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处世的态度和做事的风格。
再说说移山的实施过程,年近九旬的“愚公”发出移山这一倡议后,他并非一人去做,而是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动员家人参加这项伟大的事业。除此之外,他又率先垂范,感化带动乡邻共同参与,甚至连七岁的孩子也“跳往助之”。由此可见,集体的力量比一个人的力量要大的多。后来,天帝也被众人的热情所感,派天神助之。至此,遇事灵活,团结合作等意志品质逐渐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当然,不同的课文,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就不近相同。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三峡》等文章时,除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思想之外,若再和学生探讨一下文中惬意的意境,以此对其心灵进行抚慰和澄净,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亲近自然,徜徉于美景之中陶冶性情的生活态度。而《给巴特勒的信》、《致蒋经国先生信》等文章又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善用阅读材料,震撼荡涤学生心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经常涉猎大量美文。这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记叙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类题材。记得有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疯娘》,初看我就深受感动。后来,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他们听了我的推荐理由,刚开始还将信将疑。读着读着,他们就被文中动人的情节打动了,还有几个女孩趴在桌子上轻轻抽泣。班里的“小才女”王尧说:“老师,太感人了!我真不知母爱竟能伟大到这种地步!”趁着他们的感动,我赶紧“煽情”,“是啊!大家整日生活在母爱的包围中,习惯于母亲的呵护,习惯于母亲的唠叨,习惯于偶尔和母亲犟嘴……而这些平时常被我们所忽略。同学们,有谁想过:假如让你一个月或一年身边没了这些,你会怎样?同学们,请珍惜如影随形、普通又伟大的母爱吧!”通过从阅读材料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教师达到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整合网络信息、教科书和课外阅读材料等教学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馨香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