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学的能力。吕淑湘曾说过,“老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积累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这三方面的能力如何着手培养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自觉性,运用工具书
学好语文,工具书是必要的老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不太注重学生的字词能力培养,认为那是小学教学内容,也不要求学生上课带字典,造成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的良好习惯,对一些常见字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道是“唾液”、“渡口”,更不知道“后遂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甚至于一些初中生不会使用部首检字方法查阅字典。如“疆”,不知“土”是部首;“武”,不知从“止”。我想诸如此类的字,教师如果多讲一点字的结构,给他们一把钥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培养中学生自觉地、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它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手段,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应是巧妙地提疑设问,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并把知识化为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部分教师总是尽力把课本上的知识“灌”给学生,而且要学生确信自己所“灌”的知识完全正确无疑,假若有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提出质疑,则认为学生在挑战教师的权威,就是“刺头”。这样做,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教育家张载也曾说过“学则须疑”。我认为,不仅学者做学问要勇于发疑,中学生也应勇于质疑。倘若学生都认为老师教的都是正确的,提不出疑问,那么其进步必然是不大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在“疑”中汲取知识营养,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勇于质疑,善于释疑,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学以致用,主次分明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所谓学以致用,这是常识。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好高骛远,学用脱离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不乏其人。主要是学习不分主次缓急,不明精读博览,不会学用结合,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外阅读,很多学生喜欢看大部头作品,读时只浏览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地方看得详细点,反之则蜻蜓点水,因此收效甚微。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重视,要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符合实际水平的书阅读,并教会他们一套系统地积累知识的方法,如做笔记,作卡片等。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强调读短文,反复读,对情文并茂的短篇要求背诵,从小养成仔细读书的习惯。阅读以散文、小说、议论文为主,特别要求多读散文。一般来说,散文不仅语言优美、精炼,往往构思新颖、独到,题材广泛,能开拓学生思路。
我们说读不是目的,用才是目的。如何用呢?我以为对中学生来说先可仿写,特别是初中学生。模仿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但仿写不等于依样画葫芦,方法可多种多样,如单项仿写:一个镜头、一幅肖像、一个动作的练习。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仿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汲取范文的用词造句,精选题材,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等方面的精华,把读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老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成就,往往和大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而跟中学学习时的课外自学能力很有关系。总之,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培养人才的一条途径。
这三方面的能力如何着手培养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自觉性,运用工具书
学好语文,工具书是必要的老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不太注重学生的字词能力培养,认为那是小学教学内容,也不要求学生上课带字典,造成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的良好习惯,对一些常见字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道是“唾液”、“渡口”,更不知道“后遂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甚至于一些初中生不会使用部首检字方法查阅字典。如“疆”,不知“土”是部首;“武”,不知从“止”。我想诸如此类的字,教师如果多讲一点字的结构,给他们一把钥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培养中学生自觉地、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它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手段,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应是巧妙地提疑设问,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并把知识化为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部分教师总是尽力把课本上的知识“灌”给学生,而且要学生确信自己所“灌”的知识完全正确无疑,假若有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提出质疑,则认为学生在挑战教师的权威,就是“刺头”。这样做,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教育家张载也曾说过“学则须疑”。我认为,不仅学者做学问要勇于发疑,中学生也应勇于质疑。倘若学生都认为老师教的都是正确的,提不出疑问,那么其进步必然是不大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在“疑”中汲取知识营养,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勇于质疑,善于释疑,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学以致用,主次分明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所谓学以致用,这是常识。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好高骛远,学用脱离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不乏其人。主要是学习不分主次缓急,不明精读博览,不会学用结合,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外阅读,很多学生喜欢看大部头作品,读时只浏览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地方看得详细点,反之则蜻蜓点水,因此收效甚微。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重视,要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符合实际水平的书阅读,并教会他们一套系统地积累知识的方法,如做笔记,作卡片等。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强调读短文,反复读,对情文并茂的短篇要求背诵,从小养成仔细读书的习惯。阅读以散文、小说、议论文为主,特别要求多读散文。一般来说,散文不仅语言优美、精炼,往往构思新颖、独到,题材广泛,能开拓学生思路。
我们说读不是目的,用才是目的。如何用呢?我以为对中学生来说先可仿写,特别是初中学生。模仿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但仿写不等于依样画葫芦,方法可多种多样,如单项仿写:一个镜头、一幅肖像、一个动作的练习。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仿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汲取范文的用词造句,精选题材,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等方面的精华,把读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老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成就,往往和大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而跟中学学习时的课外自学能力很有关系。总之,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培养人才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