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中国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将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亲子关系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遇到的一种人际关系。个体只有在学会正确处理亲子关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会如何调整和处理其他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等。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很难想象他会去尊敬师长、尊重他人;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奢望他会去爱他人、爱事业、爱祖国、爱人类。所以,孝道应该作为道德底线中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道德底线中的重要规范。在当今社会,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赋予“孝”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对父母尽儿女之孝,还提倡我们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要求我们对祖国尽忠心和对社会有责任心。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氛围,做到以情感人,这是进行孝心教育的基础
1、在活动中育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校应开展办孝心手抄报、读孝心文章、讲孝心故事、吟诵孝心诗歌、“我谈孝心”作品征集,组织开展孝心“找榜样、学典型”演讲比赛,组织观看孝心主题影片如《我的兄弟姐妹》《亲情树》等;教会学生传唱“孝心歌曲”,如:《父亲》、《母亲》、《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等,组织编印孝心校本教材,举办“孝心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等形式,着力营造孝心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 ?从而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孝心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
3、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为实施亲情行动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将这种孝心情感转变为行动,这是进行孝心教育的关键
1、引导学生与父母多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和督促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让每个学生明白:多体贴父母的辛苦,减轻他们的负担,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孝敬父母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2、引导学生多体验。在假日里安排开展如"今天我当家"等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3、引导学生多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适时引导和督促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帮父母做家务:洗衣服、做饭、整理家务、买菜;给父母洗脚,出门在外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在父母生日时给他们送去自己的祝福等等,而且这种孝心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直至终身。
三、家校、社校互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进行孝心教育的延伸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犹如鸟的两个翅膀,缺哪一个翅膀鸟都飞不高。所以对学生的孝心教育应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利用开家长会及家访等机会培训、教育家长;开展家长和孩子共成长活动,让家长做孝心的表率;开展写“孝心周记”活动,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孝敬行为记录下来,每篇周记后都由家长签上意见;开展 “小孝星”评选活动,由家长填写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沟通。
其次,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孝心教育的效果也起着重要影响,学校应主动与当地社区取得联系,大力评选、宣传本村、社孝敬老人的模范及他们的事迹,共创良好的育人大环境。
第三,要逐步探索建立起科学的相关德育和孝心的评价体系,促进孝心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这是促进孝心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制度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应逐步将“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等方面的表现与中、高考成绩挂钩,作为学生升学、入伍、就业的重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使孝心教育由学校向社会延伸,形成人人以孝敬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营造氛围,做到以情感人,这是进行孝心教育的基础
1、在活动中育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校应开展办孝心手抄报、读孝心文章、讲孝心故事、吟诵孝心诗歌、“我谈孝心”作品征集,组织开展孝心“找榜样、学典型”演讲比赛,组织观看孝心主题影片如《我的兄弟姐妹》《亲情树》等;教会学生传唱“孝心歌曲”,如:《父亲》、《母亲》、《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等,组织编印孝心校本教材,举办“孝心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等形式,着力营造孝心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 ?从而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孝心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
3、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为实施亲情行动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将这种孝心情感转变为行动,这是进行孝心教育的关键
1、引导学生与父母多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和督促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让每个学生明白:多体贴父母的辛苦,减轻他们的负担,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孝敬父母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2、引导学生多体验。在假日里安排开展如"今天我当家"等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3、引导学生多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适时引导和督促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帮父母做家务:洗衣服、做饭、整理家务、买菜;给父母洗脚,出门在外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在父母生日时给他们送去自己的祝福等等,而且这种孝心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直至终身。
三、家校、社校互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进行孝心教育的延伸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犹如鸟的两个翅膀,缺哪一个翅膀鸟都飞不高。所以对学生的孝心教育应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利用开家长会及家访等机会培训、教育家长;开展家长和孩子共成长活动,让家长做孝心的表率;开展写“孝心周记”活动,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孝敬行为记录下来,每篇周记后都由家长签上意见;开展 “小孝星”评选活动,由家长填写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沟通。
其次,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孝心教育的效果也起着重要影响,学校应主动与当地社区取得联系,大力评选、宣传本村、社孝敬老人的模范及他们的事迹,共创良好的育人大环境。
第三,要逐步探索建立起科学的相关德育和孝心的评价体系,促进孝心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这是促进孝心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制度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应逐步将“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等方面的表现与中、高考成绩挂钩,作为学生升学、入伍、就业的重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使孝心教育由学校向社会延伸,形成人人以孝敬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