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牛市中国民企摸什么下海?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Net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之前,面临着化解原罪、角色转变以及内外透明三座大山。
  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
  仅在2006年全年,一共有86家中国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13家的上市数量。几乎所有的分析者都认为:中国未来强劲的宏观经济和良好的公司业绩,是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受追捧的原因所在。
  步入牛市的中国内地股市吸引了大批中小民营企业。2007年第三季度,深圳中小企业板就吸引了35家企业上市,几乎相当于2007年上半年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数量的总和。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中,7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更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在门外排队等候。
  过去的两年中,中国股市有了超过400%的增长幅度,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这一轮牛市中觅得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以2004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苏宁电器为例,该公司在2006年中期非公开发行的2500万股股票被7家基金管理公司以48元的单价认购,再融资金额达12亿元。而其后,这家公司的股价最高达到74.5元。
  根据苏宁的计划,本次融资的资金将被用于连锁店面开设、信息中心的建设以及建立物流基地。这无疑再次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上市三年,苏宁电器销售复合增长率突破75%,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近100%,给投资者的回报更是达到近30倍。
  但是良好的势头不能掩饰市场恐慌的声音。“泡沫!新一轮的泡沫!”这样的声音依旧会在资本市场中响起。牛市周期中的中国资本市场,是否真能成为民营企业的天堂?
  
  危险的陷阱?
  
  即便是资本市场牛气冲天,仍有很多民营企业家坚持认为:资本市场是个危险的陷阱。
  国内低压电器行业最大产销企业正泰集团早在1998年便进入上市辅导期,然而在上市具体时间表上,企业方却一直表现得非常谨慎。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就曾表示要“慎提上市”,他给出的解释是:一些民企由规模较小的家族企业开始,逐步进入比较高速的发展时期,有许多管理问题需要不断去完善,要不断去夯实基础。如果为了赶时间、套钱上市,很可能使包装成为伪装,最终害了股民也害了自己。
  对此,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则认为: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不是败在资本市场上,而是败在自己身上。“资本市场上败下来的微乎其微,因为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还没上市。”他进一步向《中外管理》解释道:中国的家族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之前,首先要补税,化解企业原罪;其次是企业家要从老板变成打工仔;然后要透明。这三点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座大山。
  金岩石博士称:中国传统的商业文明,讲求的是藏而不露,但是证券化的商业文明是透明的,这正是上市公司与一般民营企业的区别所在。“透而不明明确告诉市场,所有的东西都是干净的,而不干净的看不见;藏而不露则是告诉市场都是不干净的,只不过藏起来了”。
  
  股市带来了什么?
  
  《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早年提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微观行为,主要的动机绝对不是让股民赚钱。而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股民公认的演绎暴富神话的舞台,一时间出现了全民变股民的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股市的作用不仅仅是投资与圈钱这么简单,对于企业而言,资本市场的作用远不仅于此。
  上市不是目的,只能是手段;圈钱更不是目的,目的只能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上市被许多民营企业当成了企业的卖点。在他们心中,企业上市不仅能为股东带来价值不菲的回报,最关键的是能够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但资本市场并非风平浪静。在1990年代,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一批民营企业家,“十之八九都在牢里,这说明上市是一把双刃剑”。控制公司超过98%股权、明确表示不会涉足中国资本市场的东星航空董事长兰世立告诉《中外管理》:“民营企业在上市之前,必须仔细斟酌,资本市场对自己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这与金岩石的观点不谋而合。“当资本市场进入了社会的时候,就好像河流进入了大海,风浪肯定越来越大,对企业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审时度势。企业家出海的时候要看好海图,在河里面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在海里,摸不到石头。”
  意图在资本市场上谋取一席之地的民营企业,等待他们的不仅仅是炙手可热的财富,同样还有风险和挑战。浙江大学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执行副会长姚铮教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不少企业家对于上市是盲目的。但只有上市以后的企业才会知道,上市就好比带着金脚镣跳舞。
  对于海内外投资者热捧中国企业的现象,香港中原集团董事局主席施永青警告说:对于中国优秀的民营企业来说,融资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资金太多,容易让企业做错事”。
  他解释说:上市后,从一个地方性公司可能变成更大的公司,但人才、应付危机的能力、管理系统都没有准备好,这等于一个人平时吃两碗饭,现在一下子吃10碗。“上市融资后,就有业绩的压力,这就容易造成盲目投资,导致很高的失败率”。
  
  为什么上市?
  
  不论是单纯的圈钱为目的,还是打造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上市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这是资本市场的真理,但为何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出现了扎堆上市、宁可冒着极大风险也要逐富资本市场的现象?促成民企热衷于资本市场的根源何在?
  基于经过多方面调查分析的结果,金岩石博士向《中外管理》透露民企进入资本市场,通常是出于四种原因:
  一、后继无人。民营企业家辛辛苦苦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接班人,但却遭到了后代的反对。于是很多企业家选择了上市,是为了自己的企业能够后继有人。
  二、内在危机。许多在资本市场中失败的企业,在没有上市之前,实际上已经露出败象,上市不过是一种赌博的手段,希望通过上市起死回生,在危急的状态下铤而走险。
  三、明确产权。民营企业通常会在管理权与所有权上存在着混乱的状态,而上市需要的一系列考核,是民企规范自身的有效方式。通过上市解决在创业时期不清晰的产权,划分利益结构,划界企业经营,是很多企业选择上市的原因。
  四、希望国际化。这只占进入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中很少的一部分。但这才是上市应该给我们企业的最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化?石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学府,建校以来为祖国和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近100年积累的清华精神、清华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也很值得从事基础教育
“滴灌”式营销,本身也是个矛盾:是开拓市场的右脑式习惯,与数据分析的左脑式习惯的矛盾。因此将两种“片面的深刻”连接协作起来,是当务之急。    第一重门:数据与经营对接  “你忘记顾客,顾客也会忘记你!”这不失为一条绝佳的客户关系管理警言。  但是,即便对重点客户高度重视,也未必能避免与他们“相忘于江湖”。  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思考:一是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王士平告诉《中外管理》的:目前企业上马对
今年是重庆市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考试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其中历史试题占100分,中国古代史32分,占历史试题的32%;中国近代史30分,占历史试题的30%;中国现代史3分,占历史试
“逆周期调节”保护了中资银行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遭受的损失有限。这除了我们在世界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长期坚持推进银行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和科学监管,并对突发问题有预警和应急预案。  首先是逆周期调节措施发挥了作用。2006年以来银监会针对国内房市、股市过热,以及国外出现的不良苗头,采取了逆周期调节措施,包括坚决杜绝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