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一个看似简单的理念,却彰显了康健一力求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健一公馆文化内涵与特色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像是一杯香浓的茗茶,需要人们细细品味才能洞悉历史的厚重与积淀,那么,在将这些与当代美食结合起来的康健一眼中,人们品尝到的就绝不仅仅是美食大餐,而应当是一道道丰盛的文化盛宴。
健一公馆的每一处细节无不深深渗透着康健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关注。康健一深知,用传统文化来吸引人们,光有概念显然远远不够,更需要真材实料。在健一公馆中,几乎随眼所见到的都是古董与字画。早在筹备期间,康健一便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收集了来自民间的各种古典家具,光是木门就有2000多扇,耗资数百万元。康健一描述道,“这里用了很多古董家具,风格不是皇家,不是平民,而是贵族,大气而恢弘。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是从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收来的,所蕴含的文化不尽相同。”康健一坚信,传统文化是一种可以在今日人群中流行的语言,所有人都会喜欢。这种触手可得的传统文化,比起西方现代文化,是扎根到中国人骨子里的,而对他们产生的吸引力也具有一击命中的效果。
高消费的通用语
一个并不起眼的入口,引申出一条蜿蜒的小径,健一公馆就在这小径的源头。早就听说康健一在中国古代建筑学中的造诣,而健一公馆从选址、位型乃至门前的水系无不暗合古代风水学说。在繁华地段中偏居一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大隐隐于市”的生活理念,显然也是如今财富人群所最为推崇的。
康健一很喜欢古代贵族这一概念,认为它低调富贵而不像皇族般张扬霸气。“健一公馆是一个家,并且是古代贵族之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叫做公馆,更不是什么人都能住在公馆的,公馆与酒店的区别也在于此。我相信在中国没有几个有钱人不愿意过上古代贵族的生活。”
其实,康健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早已驾轻就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健一公馆,他靠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厚功力和巨大投入。早在2004年,康健一便耗资逾千万筹建大宅门迎祥商务酒店。在当时,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奢华感体现到现代酒店式经营当中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康健一靠的完全是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亲自将酒店设计出来。他运用中式雕花门将房间的功能区鲜明地间隔出来,使每扇门推开都别有洞天,为整个客房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
康健一深知这种传统文化对于今天人们的吸引力所在,无论是大宅门迎祥酒店还是现在的健一公馆,他都很努力地将这种传统文化还原、放大,并充分运用自己在建筑艺术上的天分提升这种奢华感。光是健一公馆大厅的纯木质结构吊顶,就曾吸引不少知名人士慕名而来,而健一公馆的厨师顾问王希富先生祖上便在御膳房供职。这一切元素背后的指向,都是试图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更为传统、更为奢华的生活方式。而这种传统贵族的生活方式,显然对财富人群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沉重分量。
除了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奢华感觉之外,康健一还将这种传统文化衍生为一种精神,让来到健一公馆的人们为传统文化消费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和收获。不久之前,健一公馆展出了9件国宝级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康健一认为,这种古代礼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是中国人真正需要的精神所在。“青铜器全部是手工制造,每一件都举世无双,在古代,它们作为礼器,将中国的贵族精神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挽救与传承
与早已定居加拿大的家人相比,如今的康健一每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留在国内,然而,这并不能阻碍康健一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就传统文化本身而言,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我认为不是别人影响了我们,而是中国影响了世界。”
事实上,康健一的自信正是来源于他本人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人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谈起如今的现状时,康健一却显得忧心忡忡:“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现代人传承的太少,而我正好又有着一份对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回避的义务。”对于自己的做法,康健一表现得十分低调:“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想法,主要是出于对这些东西保护的角度来考虑。现在的北京城哪里都在拆,我只是把它们捡了回来,并且给它们安一个家,因为我觉得不管现在或是未来怎样,这些东西毕竟都曾经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就这样将它们丢弃。回来之后,我会把这些东西按照我的感觉将它们组合,也许是组合的比较协调,虽然有些东西本身并不值钱,但是效果还不错,也得到了所有来健一公馆人们的普遍认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正如康健一担心的那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很多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冷漠,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所谓艺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乐趣,都在或多或少地丑化着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康健一却在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都抱有崇敬和赞赏的态度,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执着的前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康健一对于它们的了解虽然还不能称之为十分全面,但是康健一却还能够看到其中很多变味的成分。在康健一眼中,早已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属于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本性的一部分,康健一宁愿把其中自己认为变味的东西都剥离开,只留下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即使可能会再嫁接一些外来的东西,但是康健一仍然要把它称为传统文化,“我不会把它全盘抛弃,换成一个全新的外来的东西。那样就跟让我死一回一样。”
当然,康健一也感到,如今很多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太过于追求其纯洁性,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改变,而且对试图做些改变的人也视若仇敌,这样的做法也有偏颇之处。比方说近年来学界对于于丹、易中天等人的态度。其实大可不必,有人质疑他们,但其实质疑的人跟他们最终还是同属一个阵营,大家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人,所以大可不必自相伐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打击他们就是在削弱自己阵营的力量。不如求同存异,争取更多的盟友,才可能完成大家共同的事业,那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挽救与传承。
饮食的生命意向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而厚重历史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中国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各大菜系逐渐形成。其中,宫廷菜是北京菜系中的一大支柱,体现了北京近千年为都的历史特点,有着十足的贵族血统。在健一公馆的众多菜品中,正是以宫廷菜系作为主打,这里的菜品虽然严格地保留着贵族风范,却可以令今天的普通人“一睹芳容”。
对于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康健一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康健一感慨,饮食文化在中国虽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疑它是对全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深究潜藏于其中的文化底蕴,因为通过寻找可以发现,饮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形成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扬长避短,更好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导致了中国人某种功利化的价值判断。在人际交往中,吃几乎是极为重要的,一般人打招呼的方式也是“吃了没有”,于是便有了酒肉朋友之说。朋友在一起就得设法“撮”一顿,这既是一种友谊的需要,也是一种增加彼此了解的途径。在中国,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拜祖宗、祭鬼神、商业应酬、官场往来,反正高兴时、悲痛时都要大吃一通。若不吃,则带一副“寒酸”相,就会被排除在小圈子之外。康健一以自己多年来的亲身体会总结道:“吃——不但是满足人们感官需要的行为,而且也可从中衡量出一个人的地位、身分、人格,甚至信仰和原则。”
其实,中国饮食注重美味、营养与治疗的统一,是一门学问颇深的文化,但如今的人们却离中国的饮食文化越来越远。很多人不会包粽子,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制作年节的糕点,传统饮食被流行的速食取代。我们无法想像如果传统饮食文化因被遗忘而可怕地逐步流失,那么我们的未来将又面对什么样的文化沙漠?康健一强调:“在中国流行的高档西点风,还是要谨慎对待。我们不应当让自己的文化特色被这西风给卷走,试想依此不断下去,若干年后的我们恐怕无法用中国菜来款待外国人了,那不是用汗颜就能够说过去的事了。”
健一公馆的每一处细节无不深深渗透着康健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关注。康健一深知,用传统文化来吸引人们,光有概念显然远远不够,更需要真材实料。在健一公馆中,几乎随眼所见到的都是古董与字画。早在筹备期间,康健一便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收集了来自民间的各种古典家具,光是木门就有2000多扇,耗资数百万元。康健一描述道,“这里用了很多古董家具,风格不是皇家,不是平民,而是贵族,大气而恢弘。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是从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收来的,所蕴含的文化不尽相同。”康健一坚信,传统文化是一种可以在今日人群中流行的语言,所有人都会喜欢。这种触手可得的传统文化,比起西方现代文化,是扎根到中国人骨子里的,而对他们产生的吸引力也具有一击命中的效果。
高消费的通用语
一个并不起眼的入口,引申出一条蜿蜒的小径,健一公馆就在这小径的源头。早就听说康健一在中国古代建筑学中的造诣,而健一公馆从选址、位型乃至门前的水系无不暗合古代风水学说。在繁华地段中偏居一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大隐隐于市”的生活理念,显然也是如今财富人群所最为推崇的。
康健一很喜欢古代贵族这一概念,认为它低调富贵而不像皇族般张扬霸气。“健一公馆是一个家,并且是古代贵族之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叫做公馆,更不是什么人都能住在公馆的,公馆与酒店的区别也在于此。我相信在中国没有几个有钱人不愿意过上古代贵族的生活。”
其实,康健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早已驾轻就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健一公馆,他靠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厚功力和巨大投入。早在2004年,康健一便耗资逾千万筹建大宅门迎祥商务酒店。在当时,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奢华感体现到现代酒店式经营当中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康健一靠的完全是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亲自将酒店设计出来。他运用中式雕花门将房间的功能区鲜明地间隔出来,使每扇门推开都别有洞天,为整个客房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
康健一深知这种传统文化对于今天人们的吸引力所在,无论是大宅门迎祥酒店还是现在的健一公馆,他都很努力地将这种传统文化还原、放大,并充分运用自己在建筑艺术上的天分提升这种奢华感。光是健一公馆大厅的纯木质结构吊顶,就曾吸引不少知名人士慕名而来,而健一公馆的厨师顾问王希富先生祖上便在御膳房供职。这一切元素背后的指向,都是试图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更为传统、更为奢华的生活方式。而这种传统贵族的生活方式,显然对财富人群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沉重分量。
除了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奢华感觉之外,康健一还将这种传统文化衍生为一种精神,让来到健一公馆的人们为传统文化消费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和收获。不久之前,健一公馆展出了9件国宝级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康健一认为,这种古代礼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是中国人真正需要的精神所在。“青铜器全部是手工制造,每一件都举世无双,在古代,它们作为礼器,将中国的贵族精神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挽救与传承
与早已定居加拿大的家人相比,如今的康健一每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留在国内,然而,这并不能阻碍康健一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就传统文化本身而言,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我认为不是别人影响了我们,而是中国影响了世界。”
事实上,康健一的自信正是来源于他本人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人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谈起如今的现状时,康健一却显得忧心忡忡:“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现代人传承的太少,而我正好又有着一份对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回避的义务。”对于自己的做法,康健一表现得十分低调:“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想法,主要是出于对这些东西保护的角度来考虑。现在的北京城哪里都在拆,我只是把它们捡了回来,并且给它们安一个家,因为我觉得不管现在或是未来怎样,这些东西毕竟都曾经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就这样将它们丢弃。回来之后,我会把这些东西按照我的感觉将它们组合,也许是组合的比较协调,虽然有些东西本身并不值钱,但是效果还不错,也得到了所有来健一公馆人们的普遍认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正如康健一担心的那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很多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冷漠,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所谓艺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乐趣,都在或多或少地丑化着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康健一却在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都抱有崇敬和赞赏的态度,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执着的前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康健一对于它们的了解虽然还不能称之为十分全面,但是康健一却还能够看到其中很多变味的成分。在康健一眼中,早已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属于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本性的一部分,康健一宁愿把其中自己认为变味的东西都剥离开,只留下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即使可能会再嫁接一些外来的东西,但是康健一仍然要把它称为传统文化,“我不会把它全盘抛弃,换成一个全新的外来的东西。那样就跟让我死一回一样。”
当然,康健一也感到,如今很多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太过于追求其纯洁性,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改变,而且对试图做些改变的人也视若仇敌,这样的做法也有偏颇之处。比方说近年来学界对于于丹、易中天等人的态度。其实大可不必,有人质疑他们,但其实质疑的人跟他们最终还是同属一个阵营,大家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人,所以大可不必自相伐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打击他们就是在削弱自己阵营的力量。不如求同存异,争取更多的盟友,才可能完成大家共同的事业,那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挽救与传承。
饮食的生命意向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而厚重历史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中国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各大菜系逐渐形成。其中,宫廷菜是北京菜系中的一大支柱,体现了北京近千年为都的历史特点,有着十足的贵族血统。在健一公馆的众多菜品中,正是以宫廷菜系作为主打,这里的菜品虽然严格地保留着贵族风范,却可以令今天的普通人“一睹芳容”。
对于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康健一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康健一感慨,饮食文化在中国虽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疑它是对全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深究潜藏于其中的文化底蕴,因为通过寻找可以发现,饮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形成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扬长避短,更好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导致了中国人某种功利化的价值判断。在人际交往中,吃几乎是极为重要的,一般人打招呼的方式也是“吃了没有”,于是便有了酒肉朋友之说。朋友在一起就得设法“撮”一顿,这既是一种友谊的需要,也是一种增加彼此了解的途径。在中国,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拜祖宗、祭鬼神、商业应酬、官场往来,反正高兴时、悲痛时都要大吃一通。若不吃,则带一副“寒酸”相,就会被排除在小圈子之外。康健一以自己多年来的亲身体会总结道:“吃——不但是满足人们感官需要的行为,而且也可从中衡量出一个人的地位、身分、人格,甚至信仰和原则。”
其实,中国饮食注重美味、营养与治疗的统一,是一门学问颇深的文化,但如今的人们却离中国的饮食文化越来越远。很多人不会包粽子,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制作年节的糕点,传统饮食被流行的速食取代。我们无法想像如果传统饮食文化因被遗忘而可怕地逐步流失,那么我们的未来将又面对什么样的文化沙漠?康健一强调:“在中国流行的高档西点风,还是要谨慎对待。我们不应当让自己的文化特色被这西风给卷走,试想依此不断下去,若干年后的我们恐怕无法用中国菜来款待外国人了,那不是用汗颜就能够说过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