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跨文化教育发展现状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文化教育起源于欧美,发展于20世纪中期。现在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教育课题。21世纪的中国高校如何承前启后,建立,发展,创新高校跨文化教育是被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以中国东北高校20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大学生的在校活动,所接受课程,对跨文化教育的认识来掌握中国高校跨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进展,存在发展不平衡;没有系统,不能互通有无;理论研究多专注于欧美,并且应用在实践中的很少等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能给中国高校跨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教育跨文化理解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006-04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交通和信息交流形式的多样化的发展,全球化进程成为21世纪时代发展的主流。各国间相互交往,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各民族、种族间的交流的也向着多元化、深入化发展。与此同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与摩擦也日益频繁和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各民族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相互交流与合作,共生共存已成为国际共识。文化间的冲突与磨合的状况,不仅影响与制约着全球化的进程,而且关系着人类的和平与共存的实现。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的意识的培养,接触异文化时,克服文化冲击能力的训练,交际能力的提高等教育课题日益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主题。国际通用型人才不仅是各国多国籍企业渴求的人才,也是各国政治,外交等方面积极争取的人才。国际通用型人才的育成也是一个国家综合文化国力的象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万国博览会的举办,我国不仅在经济发展发面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包括社会的发展,国人的素质等各方面在内的综合国力也备受关注。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挑战时,知己知彼乃是根本。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他们对异文化的理解力、适应力,从而不断减少多文化接触时的文化摩擦,成为中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课题。
  跨文化教育起源于欧美,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为世界潮流。由于各国对于文化间理解与相互作用的研究的视点不同,不同的概念相应而生。“Interculturaleducation”、“cross cultural”、“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异文化理解教育”、“跨文化理解教育”等等。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理解教育的概念被普遍应用。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被世界公认的统一的概念解释,但是基本理念及教育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提高交际能力。文化本身既是蕴含丰富,层次多样的存在,多样的概念理解并不相冲突。跨文化教育不仅要求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更注重于视野的宽阔,交际能力的训练及应用。是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
  跨文化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以自身为文化主体,本国本民族间的文化认识与交流。另一个方面是以本国为文化主体,对外国文化的认识理解与国际间的交流。目前,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国外文化的理解与外国人的交流。本研究主要以我国高校对于国际间理解认识的教育的培养为主。通过从国际理解教育;外国语教育中的异文化的教育;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施等课程设置和交流活动来掌握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为了掌握我国跨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东北地区的佳木斯市,哈尔滨市,牡丹江市,长春市,大连市等6市,7所高校的2000名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7所高校主要是以各省市的综合院校,外国语院校,师范类院校为主。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我国东北地区高校关于跨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学生对跨文化理解交际能力的自我认识状况。这2000名东北高校的大学生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国各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全貌。但基本上能反映我国东北地区高校跨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及全国各高校跨文化教育发展的雏形。能为接下来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的建设提供基本的借鉴。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调查的研究中,多数集中于对国外跨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各高校对跨文化教育所提出的目标及教育意义等等。适应我国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理论还没有建立。我国对于各高校目前跨文化教育的课程的设置,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状况也没有全面的掌握。跨文化教育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应仅限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国内各高校也应该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教育。
  笔者认为,教育的主体并不全是教师,还应当把学生也作为教育主体的一部分。教育培养学生,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想法也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代大学生是如何来认识本学校的跨文化教育环境,如何来认识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是跨文化教育建设实施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国际理教育课程”、“异国文化介绍课程”、“外国籍教师担任课程”等三方面的统计分析数据来掌握我国高校针对跨文化教育所设置的课程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同外国籍教师的交流”、“同外国籍留学生的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活动的参加”等实施的状况来掌握我国高校跨文化交流活动实施的状况。最后,以学生在接触异文化时产生“文化冲突”的状况及对所在学校的“跨文化教育环境”的认识为两个变量。通过这两个变量与“课程设置”与“交流活动”的相关分析来掌握高效跨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
  
  2 调查结果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列表1,表2,表3,表4所示。
  表1中的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的教育课程里在必修课程(70.9%)和选修课程里(63.1%)基本上都有介绍异国文化的课程。而且,有大部分学校都有外国籍教师担任的课程(72.5%)。虽然对于异文化的了解程度比较高的应该是外国籍教师。但是,在外国籍教师担任的课程中,介绍异国文化的课程还不到全部的一半(41%)。其次,异国文化不能等同于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理论及知识系统。介绍异国文化,是针对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介绍。国际理解教育是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整体的认识过程。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认识异国的文化。对异文化的学习可以丰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但是,我国高校课程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来设置的还比较少(21.6%)。目前在我国研究国外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很多,但是多数作为教师科研的内容,并没有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表2中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和外国籍教师有过交流(74.4%)。和本校的外国籍留学生有过交流的学生很少,还不到30%。参加过和外国籍留学生的交流活动的学生更好,只有18%。并且,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培养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的实践活动的学生只有近25%的学生,有过出国体验的学生少之又少,只有6.6%。可以说我国高校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实施集中于课堂教学中与外籍教师的交流。
  表3中的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和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排斥情绪,即感到文化冲突的学生有418人,约占整体人数(n=2000人)的1/5(20.9%)。认为现在学校环境对于培养自己的跨文化理解能有帮助的学生有989人,约占整体的一半(49.5%)。大学生对学校的跨文化教育环境基本上认同,但是和异文化相接触时,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并不少。
  首先,从课程设置产生的效果来看,上过关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生,约占和异文化接触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30%。回答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里有介绍异国文化的课程的学生,分别约占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70%。上过外国教师担任的课程的学生,约占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80%。上过外国籍教师担任的关于异国文化的课程的学生,约占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50%。
  其次,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识来看,上过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课的学生,约占认为现在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30%。必修课程里有介绍异国文化的课程的学生,占认为现在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76%。选修课程里有介绍异国文化的课程的学生,约占认为现在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70%。所学的课程里,有外国籍教师担任的课程的学生,约占认为现在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80%。有外国籍教师担任的关于异国文化的课程的学生,约占认为现在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50%。
  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接触过异文化,感受到文化冲突的机会的学生整体上来说很少,但是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相对来说较多。所选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里有介绍异文化的课程,有外国籍教师担任的课程的学生中,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相对来说很多,认可现在的跨文化教育环境的学生也很多。接触异文化,感受异文化,认识到文化的不同即是对异文化的接受的心理过程。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异文化的不同,认为多接触到异文化的环境能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帮助的学生占多数。同时,上过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生中,感受过异文化冲击的学生少,认为现在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自身的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的培养的学生也相对较少。国际理解教育所涉及的理论及知识面很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的知识有限,不满足于现在学校的教育环境。
  表4中的结果显示,首先从交流活动的实施来看,和外国籍教师交流过的学生,占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因文化差异而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80%。和本校的留学生有过接触,参加过留学生活动的学生,因文化差异感受到过文化冲突的学生,分别约占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因文化差异而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40%。参加过关于培养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的实践活动的学生,约占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感受到过文化冲突的学生的40%。有过出国经历的学生,约占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因文化差异而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的20%。和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因文化差异而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学生中,和外国籍教师交流过的学生占大多数。
  其次,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识来看,和外国籍教师有过交流的学生,约占认为现在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80%。和本校的外国籍留学生有过接触,参加过和外国籍留学生的交流活动的学生,大体相同,分别约占认为现在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30%。参加过关于培养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的实践活动的学生,约占认为现在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帮助的学生的36%。有过出国经历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环境对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帮助的学生非常少。和外国籍教师,外国籍留学生交流过的学生,认可现在的学校环境的学生占多数。整体来看,异文化交流活动的实施比课程设置效果显著。
  
  3 考察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和成绩,同时,在跨文化教育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急需克服,解决的问题。
  3.1 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及实践多数集中于外国语教育中
  不可否认,无论是国际理解教育,还是跨文化实际交流活动等方面的进行,外语作为交流的手段必不可少。外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近年,我国在外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都加强了对异国文化的介绍,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无论选修课程还是必修课程中,都有对于异国文化介绍的课程。并且学生对于这样的多文化教育环境比较认可。但是,高校的外语教学中,相对于言语应用来说,文化的学习还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外语应该用能力有各种的能力测试来评定,对学生的文化的理解程度,文化理解的能力的评定方法,世界各国中还在探讨与摸索的阶段。
  外国籍教师担任的课程中,主要的任务即是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担任外国文化介绍的外国籍教师比较少。当然,客观因素来说,外国籍教师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外国籍教师担任的介绍文化的课程里,必定要求学生的外语听力能力。另外,对于文化的教学,多以教科书的内容为主。如何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理解异文化的能力成为当代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3.2 国际理解教育并没有成为一门专门学科
  目前,我国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的发展状况与理论的研究。学生能接受的关于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是专门的学科知识,而是相关的内容。国际理解教育被等同于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与认识。外国文化的介绍是具体文化的表现,从整体方面来看待异文化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目标。我国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近年来发展迅速,而且成为热门的研究学课题。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理解教育等等是新兴学科,但是与其相关联的异文化理解,异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远在罗马帝国时代即已产生。中国从古代就有悠久的和异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文化的交流宜给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我国高校教育研究者不应只立足于国外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的前提是对不同集团文化的正确认知,对不同集团文化正确认知不代表有很高的交际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与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前,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教学系统并没有被建立起来。逐步建立我国高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专门学科是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表现。
  3.3 我国高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较少,多数集中于课堂教学
  因为外国语教育的普及与外国籍教师的增加,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和外国人的交流多数集中于和外国籍教师的交流。并且,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在2004年就已达到11万人。而且,近年我国更是积极加大学校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积极接受外国留学生及排遣中国留学生。可是,目前的环境远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交流需求。我国高校大多数采取住宿制,大学生和留学生在同一所校园里生活和学习,良好的互动机会却很少。这不仅是学生自己要积极主动的问题,更是学校对于跨文化交流活动培训体制上尚未建立的问题。接受外国留学生不仅是要世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大学生感受世界,认知世界的机会。和外国人接触时产生的文化冲突,有助于对异文化理解,交际能力的提高。每一次的感受的文化冲突并不是相同的重复。每一次感受到文化的冲突,代表一次认知上的新突破。我国高校在对跨文化交流活动没有成立独立的系统。高校大学生和外国籍留学生,外国籍教师共同生活学习在同一校园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提供的跨文化教育环境。但是对于具体的交流活动上并没有满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这是学生对高校跨文化教育发展,改革的新的要求。
  
  4 结语
  跨文化教育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持续,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国人的全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在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成绩,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育系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跨文化教育的建立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突破,也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理论与教育等软件方面的充实,培训活动的实施,视听觉教材与设备等硬件水平的提高,各个方面都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开创与更新。跨文化教育不仅是国家、社会、教师的课题,也是学生的课题。它不是一层不变的学科,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多国多学科多专业的相辅相成所形成。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培养立足现代,放眼未来的国际通用型人才的综合型学科。
  
  参考文献
  [1] 南京社会科学.从跨文化研究看我国现行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科教兴国研究,1999,2.
  [2] 李华,文丽霞.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08.
  [3] 德怀特·艾伦.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5.
  [4] 邓志伟.多元文化·课程开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 乐黛云.高等教育视野的跨文化交流[J].中国教育报,2005.
  [6] 鲁子问.国外跨文化教育时间案例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10):29.
  [7] 李晶.关于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R].中外教育分析报告,2005(14).
  [8] 赵永东.高教国际化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J].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9] 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示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6).
  [10] 许国彬.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1] 李俊芬.跨文化教育与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来自在职教师加收跨文化教育培训试验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12] 跨文化教育及其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
  [13] 异文化之间相互思想理解的可能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4] 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15] 石井敏·久米昭元·遠山淳.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理論-新しいパラダイムを求めて[J].有斐閣,2001.
  [16] 石井敏·久米昭元.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法[J].有斐閣,2005.
  [17] 黒木雅子.異文化論への招待[J].朱鷺書房,2007.
  [18] 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建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
其他文献
当第一个没有“五一”长假盼头的四月来临,别让自己陷入沮丧,狠狠心拿出这年的年假来吧,避开喧哗的“五一”,奔赴东南亚某个美丽的岛屿,与心爱的人一起,尽享一个只有蔚蓝海水和青翠山林的浪漫Spa假期。    奔赴岛屿——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崖底河边的深谷Spa  在神仙岛巴厘岛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社区乌布村附近,玛雅Spa就隐藏在一个安静的山谷中。如果想来探索玛雅Spa的神奇,你首先要乘98英尺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文章《孔乙己》在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对比阅读,旨在渗透、运用新课程下的“阅读”要求,即分析关键词的含义,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运用对比重点词 关键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021-01    初中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方面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题图/赫莲娜 特约专家/  杨松霖卓越策略家,营销与品牌导师  史光起企业高级战略顾问、讲师  易秀峰美妆行业营销管理专家    每一个成功的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振聋发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体现的正是企业的文化水准。许多外国美妆企业的品牌都具有“世界名牌”的身份和知名度、美誉度,使它们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身价倍增”,其品牌一直占据着产品价值链上的高端,为它们的所有者获取丰厚的商业利
期刊
摘 要:对民族乡村的教育开展研究,目的是为解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问题,努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有效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民族统一更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004-02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作为康巴
期刊
摘 要:目前,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现状问题不容回避。本文结合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师资队伍、第二课堂等方面对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专业建设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
期刊
摘 要:2006年新材料作文悄然而生,并且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宠。新材料作文,不在规定话题,不再设置过多其他要求,题目中所给的材料就是审题的第一也是唯一的出发点。那么如何对新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呢?(1)“求同”、“存异”,归要点;(2)去粗取精,抓关键;(3)寻果导因,找实质。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归要点抓关键找实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
期刊
摘 要:创作态度严谨的作家,都十分重视细节的真实性。为了写乞丐,他们有时混迹于流浪儿之中;为了写囚犯,他们甚至找机会与囚犯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深知,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某一个细节失真了,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列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足见细节真实的重要。所以在初中的作文指导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学会使用细节描写。
期刊
摘 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要与当今的新课标要求相适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的“预设”的关系,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气与活力,使学生写出的作品张扬个性,异彩纷呈。  关键词:初中作文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105-01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每一个角落之际,“预设”和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家庭的儿童早期阅读逐渐受到重视。亲子分享阅读作为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家庭亲子分享阅读的研究相对薄弱,所以,本文以理论为高度,结合具体实践,通过对亲子分享阅读的探讨,较全面的总结出亲子分享阅读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为亲子分享阅读服务。  关键词:亲子分享阅读孩子现状建议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把它有机的融入到诗歌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对学情与目标的分析,根据诗文特征、学生实际和现有资源,创设好课堂上的导入情景、朗诵情景、赏析情景和探究总结的情景,就能让师生真正体验到诗歌这门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诗歌情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11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