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母体罚是指父母使用身体力量故意引起儿童疼痛但不是伤害,从而达到纠正或控制儿童行为的目的,它是父母控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式。本研究考察父母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儿童亲和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选取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共280名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收集数据。主要结论如下:男孩遭受的父亲体罚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儿童遭受父母体罚容易使儿童表现更多的内外化问题行为。儿童的亲和对父母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
关键词:父母体罚;问题行为;儿童亲和
体罚是被普遍用来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父母体罚是父母用身体力量故意引起儿童疼痛但不是伤害,从而达到纠正或控制儿童行为的目的(Straus,2001)。方式大致包括打手、摇晃孩子等较轻体罚方式和打脸、用腰带打屁股等严厉的体罚方式,一些严厉的体罚方式会造成孩子身体受到伤害,达到虐待的程度。父母的体罚通常与儿童的性别有重要的联系,关于父母对儿童体罚的性别差异研究结论不一。很多研究发现(Dayetal.1998;Straus&Stewart,1999),男孩更容易做出较多错误行为,通常比女孩遭受更多的体罚,但也有人发现(Strassbergetal.,1994;Holdenetal.,1995;邢晓沛,王美芳,2010),儿童遭受父母体罚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父母的体罚通常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有研究发现(Sheehan&Watson,2008)部分儿童会模仿父母的管教方式从而表现更多的攻击行为,也有部分儿童会在遭受体罚后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指出的是,同样的体罚对不同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Carey(1990)等人发现儿童的气质与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联系密切。遭受过父母体罚的儿童不一定全都表现出问题行为,比如具有亲和气质类型的儿童可能对于父母体罚持更积极的态度,从而避免产生问题行为。因此,本研究拟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体罚对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并考察儿童气质中的亲和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深入研究父母体罚对儿童内外化问题影响的作用机制。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从山东省淄博市某小学选取280名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45人,女生135人,平均年龄11.5岁。
1.2工具
1.2.1父母体罚经历测量量表
采用Straus等(1997)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简称CTSPC的中文修订版(王美芳,邢晓沛等,2009;刑小沛,2010)作为测查工具。小学生报告在最近一年内分别遭受的父亲体罚、母亲体罚,采用8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遭受的体罚越频繁。
1.2.2儿童气质问卷
采用LESAK.ELLIS编制的个体差异和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问卷,简称EATQ(Lesak.Ellis,2002)的中文翻译版中的亲和性维度。采用5点积分方法,分数越高,表示越符合。
1.2.3儿童行为问卷
采用儿童行为问卷简称YSR的中文译本对小学生进行测量,该问卷包括攻击、违纪、焦虑、抑郁四个维度,共112题来体现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的数量和频率。采用三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儿童的该项问题行为表现较为突出。
1.3施测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由主试现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分析。
2结果
2.1父母体罚行为的基本特点
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母亲体罚的频繁性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性别(1,279)=1.20,F年级(1,279)=2.83,F年级×性别(1,279)=0.465,p>0.05)。
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父亲体罚的频繁性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男孩遭受的父亲体罚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M男生=14.51,M女生=9.46;F(1,279)=7.89,p=0.00);年级主效应不显著,五六年级学生之间无任何显著差异(F(1,279)=1.17,p>0.05),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79)=1.32,p>0.05)。
2.2小学儿童父母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对小学儿童报告的父亲、母亲体罚的频繁性与其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儿童遭受父亲、母亲体罚与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见表1。
表1父母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内化问题 外化问题
父亲体罚 0.447** 0.495**
母亲体罚 0.332** 0.402**
2.3父亲、母亲体罚与小学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儿童亲和的调节
将小学生报告的父亲、母亲体罚频繁性与儿童的亲和数据进行中心化后,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进行调节效应检验。首先控制小学生的年级、性别,然后分别以小学生遭受的父亲、母亲体罚频繁性为自变量(X),以儿童的亲和为调节变量(M),再分别以儿童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为因变量(Y)。做Y对X、M和XM的回归。若乘积项显著,则表明调节效应显著,结果见表2,3。
表2儿童亲和对父亲体罚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层次回归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β t 因变量 β t
第一 年级 内化
问题 -0.04 -0.72 外化问题 -0.01 -0.10
性别 -0.08 -1.35 -0.28 -4.75*
第二 父亲体罚 0.42 7.42* 0.45 8.40*
亲和 0.07 1.17 0.00 1.06
第三 乘积 0.11 1.98** 0.04 2.23**
表3儿童亲和对母亲体罚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层次回归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β t 因变量 β t
第一 年级 内化
问题 -0.04 -0.72 外化
问题 -0.01 -0.10
性别 -0.08 -1.35 -0.27 -4.70*
第二 母亲体罚 0.32 5.49* 0.50 8.51*
亲和 0.06 1.11 0.00 1.06
第三 乘积 0.10 1.90** 0.04 2.23**
结果发现:儿童气质中的亲和维度对父亲、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化、外化问题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
3讨论
我们研究发现,儿童遭受父母体罚存在性别差异:男孩遭受父亲体罚的频率高于女生,可能是男孩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问题,从而遭受更多的体罚,而体罚的主要来源是父亲。同时,父、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遭受更多体罚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内外化问题行为。
关键词:父母体罚;问题行为;儿童亲和
体罚是被普遍用来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父母体罚是父母用身体力量故意引起儿童疼痛但不是伤害,从而达到纠正或控制儿童行为的目的(Straus,2001)。方式大致包括打手、摇晃孩子等较轻体罚方式和打脸、用腰带打屁股等严厉的体罚方式,一些严厉的体罚方式会造成孩子身体受到伤害,达到虐待的程度。父母的体罚通常与儿童的性别有重要的联系,关于父母对儿童体罚的性别差异研究结论不一。很多研究发现(Dayetal.1998;Straus&Stewart,1999),男孩更容易做出较多错误行为,通常比女孩遭受更多的体罚,但也有人发现(Strassbergetal.,1994;Holdenetal.,1995;邢晓沛,王美芳,2010),儿童遭受父母体罚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父母的体罚通常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有研究发现(Sheehan&Watson,2008)部分儿童会模仿父母的管教方式从而表现更多的攻击行为,也有部分儿童会在遭受体罚后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指出的是,同样的体罚对不同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Carey(1990)等人发现儿童的气质与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联系密切。遭受过父母体罚的儿童不一定全都表现出问题行为,比如具有亲和气质类型的儿童可能对于父母体罚持更积极的态度,从而避免产生问题行为。因此,本研究拟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体罚对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并考察儿童气质中的亲和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深入研究父母体罚对儿童内外化问题影响的作用机制。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从山东省淄博市某小学选取280名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45人,女生135人,平均年龄11.5岁。
1.2工具
1.2.1父母体罚经历测量量表
采用Straus等(1997)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简称CTSPC的中文修订版(王美芳,邢晓沛等,2009;刑小沛,2010)作为测查工具。小学生报告在最近一年内分别遭受的父亲体罚、母亲体罚,采用8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遭受的体罚越频繁。
1.2.2儿童气质问卷
采用LESAK.ELLIS编制的个体差异和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问卷,简称EATQ(Lesak.Ellis,2002)的中文翻译版中的亲和性维度。采用5点积分方法,分数越高,表示越符合。
1.2.3儿童行为问卷
采用儿童行为问卷简称YSR的中文译本对小学生进行测量,该问卷包括攻击、违纪、焦虑、抑郁四个维度,共112题来体现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的数量和频率。采用三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儿童的该项问题行为表现较为突出。
1.3施测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由主试现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分析。
2结果
2.1父母体罚行为的基本特点
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母亲体罚的频繁性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性别(1,279)=1.20,F年级(1,279)=2.83,F年级×性别(1,279)=0.465,p>0.05)。
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父亲体罚的频繁性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男孩遭受的父亲体罚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M男生=14.51,M女生=9.46;F(1,279)=7.89,p=0.00);年级主效应不显著,五六年级学生之间无任何显著差异(F(1,279)=1.17,p>0.05),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79)=1.32,p>0.05)。
2.2小学儿童父母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对小学儿童报告的父亲、母亲体罚的频繁性与其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儿童遭受父亲、母亲体罚与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见表1。
表1父母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内化问题 外化问题
父亲体罚 0.447** 0.495**
母亲体罚 0.332** 0.402**
2.3父亲、母亲体罚与小学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儿童亲和的调节
将小学生报告的父亲、母亲体罚频繁性与儿童的亲和数据进行中心化后,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进行调节效应检验。首先控制小学生的年级、性别,然后分别以小学生遭受的父亲、母亲体罚频繁性为自变量(X),以儿童的亲和为调节变量(M),再分别以儿童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为因变量(Y)。做Y对X、M和XM的回归。若乘积项显著,则表明调节效应显著,结果见表2,3。
表2儿童亲和对父亲体罚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层次回归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β t 因变量 β t
第一 年级 内化
问题 -0.04 -0.72 外化问题 -0.01 -0.10
性别 -0.08 -1.35 -0.28 -4.75*
第二 父亲体罚 0.42 7.42* 0.45 8.40*
亲和 0.07 1.17 0.00 1.06
第三 乘积 0.11 1.98** 0.04 2.23**
表3儿童亲和对母亲体罚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层次回归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β t 因变量 β t
第一 年级 内化
问题 -0.04 -0.72 外化
问题 -0.01 -0.10
性别 -0.08 -1.35 -0.27 -4.70*
第二 母亲体罚 0.32 5.49* 0.50 8.51*
亲和 0.06 1.11 0.00 1.06
第三 乘积 0.10 1.90** 0.04 2.23**
结果发现:儿童气质中的亲和维度对父亲、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化、外化问题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
3讨论
我们研究发现,儿童遭受父母体罚存在性别差异:男孩遭受父亲体罚的频率高于女生,可能是男孩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问题,从而遭受更多的体罚,而体罚的主要来源是父亲。同时,父、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遭受更多体罚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内外化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