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使其精神上自由、人格上健全、情感上丰富,对世间万物都拥有宽广的胸怀,并能时刻感受教育带给自身的幸福。我国教育现状有些偏差,因此如何增进学生的幸福成了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幸福 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1]
关于幸福,人们有不同看法,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是幸福,但是我们却能常常感受到幸福。提及教育中的幸福,我有着这样的理解,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幸福是冲破桎梏获得真知的满足感,是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畅快感,这种幸福是简单纯粹的。对于教育者,幸福则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教导,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面对现在和将来。那么,教育中到底具体怎么做,笔者有如下看法。
一、教育者的启发引导
教育者在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体验幸福,是实现幸福教育的基础,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教育者都应该积极指引学生感受幸福。
(一)学习指导。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及时帮助、鼓励和支持,会影响学生处理问题的心态,老师的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使学生不仅解了惑,更使学生因获得渴望的知识而内心喜悦,获得满足,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勇气。此时学生的幸福不是一刻的感官快乐,是学生主体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满意的正向心理感受。
(二)生活启发。教育者不仅要做学生的引导者,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启发者,人类幸福感的高低取决于人类欲望的大小。当个体追求的目标实现或高于自己的期望值,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相反则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所以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增强对自我生命的认同和珍爱,引导他们以积极态度对待和评价自己期望与现实的结果,在学生遇到挫折时,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心潜能,使他们成为面对困苦能泰然处之,时刻保持乐观的人,总之,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使学生满意地面对过去,幸福地感受当下,乐观地面对将来。
二、提升受教育者对幸福的认知感受能力
一个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心理健康、自尊自信、自律自爱、积极乐观、通情达理的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问题的关键是是否有意识地认知它、发现它。
(一)认知幸福。对于幸福,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认知标准,在不同阶段,自己要有对幸福的定义,每天想一想,对我来说什么是幸福?是高处不胜寒的仰望还是简单却快乐的享受?学生时期的你要获得比尔·盖茨那样的成功,你因做不到而每天烦闷自扰,你不切实际所以难获得幸福,相反在这一阶段,为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目标,考试你要前进多少名,一个星期内读完几本书,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调整不正确认知,才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关怀与钟爱,从而在幸福的海洋里徜徉。
(二)发现幸福。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现代社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使学生钝化了感知幸福的能力,无论生活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下,都不知满足,无故寻愁抱怨,让自己陷入无端痛苦之中,然后慢慢沉沦,最终遮掩对幸福的察觉。学生要想获得幸福,就应该积极关注社会进步的一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努力找寻人性最善良之处,超越狭隘的偏见,努力让自己变得达观、向上。到时,你自然会发现生命带来的喜悦。
(三)分享幸福。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人们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往往会因为孤独感而变得恐惧,因疏离感而变得失落,所以人们都渴望拥有朋友,渴望丰富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痛苦和快乐的分享体验都是获得幸福感的来源。人类之所以会有幸福感,正源于分享,包括物质资料的分享、精神资料的分享,彼此链接在一起,共同享受这个社会带来的美好,所以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幸福分享给他人,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而不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只有学会分享幸福,才能真正乐在其中。
二、创造幸福的环境
幸福快乐的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氛围影响孩子心理成长,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幸福感起到直接影响。
(一)幸福的家庭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又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就是空气和水。”[2]可见,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营造幸福快乐、民主轻松的教育环境,专制暴力、充满谩骂声的家庭不可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成长,更别提感受幸福。
(二)优质的学校环境。幸福指数高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怡人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的人文气息浓厚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影响学生热爱并感受幸福的心,自然而然会形成充满动力、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幸福的环境中成长,相反,如果走在一个校风不正、环境质量差的氛围中,学生怎么可能上进,感受学校给他带来的幸福。
教育中,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学生的幸福教育,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意义,使其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郑文越.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2]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关键词: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幸福 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1]
关于幸福,人们有不同看法,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是幸福,但是我们却能常常感受到幸福。提及教育中的幸福,我有着这样的理解,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幸福是冲破桎梏获得真知的满足感,是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畅快感,这种幸福是简单纯粹的。对于教育者,幸福则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教导,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面对现在和将来。那么,教育中到底具体怎么做,笔者有如下看法。
一、教育者的启发引导
教育者在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体验幸福,是实现幸福教育的基础,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教育者都应该积极指引学生感受幸福。
(一)学习指导。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及时帮助、鼓励和支持,会影响学生处理问题的心态,老师的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使学生不仅解了惑,更使学生因获得渴望的知识而内心喜悦,获得满足,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勇气。此时学生的幸福不是一刻的感官快乐,是学生主体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满意的正向心理感受。
(二)生活启发。教育者不仅要做学生的引导者,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启发者,人类幸福感的高低取决于人类欲望的大小。当个体追求的目标实现或高于自己的期望值,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相反则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所以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增强对自我生命的认同和珍爱,引导他们以积极态度对待和评价自己期望与现实的结果,在学生遇到挫折时,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心潜能,使他们成为面对困苦能泰然处之,时刻保持乐观的人,总之,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使学生满意地面对过去,幸福地感受当下,乐观地面对将来。
二、提升受教育者对幸福的认知感受能力
一个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心理健康、自尊自信、自律自爱、积极乐观、通情达理的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问题的关键是是否有意识地认知它、发现它。
(一)认知幸福。对于幸福,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认知标准,在不同阶段,自己要有对幸福的定义,每天想一想,对我来说什么是幸福?是高处不胜寒的仰望还是简单却快乐的享受?学生时期的你要获得比尔·盖茨那样的成功,你因做不到而每天烦闷自扰,你不切实际所以难获得幸福,相反在这一阶段,为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目标,考试你要前进多少名,一个星期内读完几本书,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调整不正确认知,才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关怀与钟爱,从而在幸福的海洋里徜徉。
(二)发现幸福。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现代社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使学生钝化了感知幸福的能力,无论生活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下,都不知满足,无故寻愁抱怨,让自己陷入无端痛苦之中,然后慢慢沉沦,最终遮掩对幸福的察觉。学生要想获得幸福,就应该积极关注社会进步的一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努力找寻人性最善良之处,超越狭隘的偏见,努力让自己变得达观、向上。到时,你自然会发现生命带来的喜悦。
(三)分享幸福。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人们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往往会因为孤独感而变得恐惧,因疏离感而变得失落,所以人们都渴望拥有朋友,渴望丰富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痛苦和快乐的分享体验都是获得幸福感的来源。人类之所以会有幸福感,正源于分享,包括物质资料的分享、精神资料的分享,彼此链接在一起,共同享受这个社会带来的美好,所以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幸福分享给他人,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而不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只有学会分享幸福,才能真正乐在其中。
二、创造幸福的环境
幸福快乐的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氛围影响孩子心理成长,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幸福感起到直接影响。
(一)幸福的家庭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又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就是空气和水。”[2]可见,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营造幸福快乐、民主轻松的教育环境,专制暴力、充满谩骂声的家庭不可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成长,更别提感受幸福。
(二)优质的学校环境。幸福指数高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怡人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的人文气息浓厚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影响学生热爱并感受幸福的心,自然而然会形成充满动力、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幸福的环境中成长,相反,如果走在一个校风不正、环境质量差的氛围中,学生怎么可能上进,感受学校给他带来的幸福。
教育中,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学生的幸福教育,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意义,使其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郑文越.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2]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