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需要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他将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需要层次理论也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解读打开了一个新角度。《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丰富意蕴的一篇著作,其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更是学者探析的主要对象。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外部环境对孔乙己造成的悲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思考。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孔乙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孔乙己》简介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精致短小的小说,但是文章的内涵却是极为丰富的,《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于1919年4月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收入《呐喊集》,鲁迅的文章因为其艰涩难懂的特点,逐渐减少了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但是不管怎么调整删选,《孔乙己》这篇文章从一直是中学语文的常客,可见这篇文章的价值之高和内蕴的丰富。《孔乙己》以孔乙己为主人公,以酒店为场所,以酒店里的酒客为衬托,上演了一场孔乙己的悲剧一生。《孔乙己》这篇文章是有很多读者来对它进行解剖分析,有的读者从孔乙己的脸部变化来剖析孔乙己的悲剧,有的从孔乙己的手着手,还有的以店小二为切入口。受教育学的启发,我將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剖析孔乙己的悲剧。《孔乙己》写作的背景是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一向是对社会和人心的有着非常人的犀利,世人对《孔乙己》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主要是从孔乙己需要的缺失以及社会给他造成了哪些需要的缺失来分析。
二、从需要层次理论浅析孔乙己悲剧
(一)温饱的缺失
文中对孔乙己的表述是这样的: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这里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没有的,就是说他连最基础的生理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这就为他不被人看重不被人尊重埋下了伏笔。孔乙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但是没有继续进学。他没有继续进学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其中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最根本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解释过,生理需要起着疏导其他种种需要的作用,如果个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其他需要也就会被无声的淹没,所以他沦落到要讨饭,讨饭来满足他的生理满足,继续进学就成为了泡沫。与孔乙己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酒店里其他酒客,这些看客,他们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他们可以在酒店里买一蝶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生理需要的满足让他们这些看客生出了更多的闲心来议论孔乙己。孔乙己的需要层次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是什么?从孔乙己的自身来看,他自身的懒惰是一部分,他写得一手好字,却没有把他好好利用下去,竟偷走别人纸笔。再者,社会是一部分,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是因为他受过科举制度思想的侵害,所以在他的固守的观念中,他就一应该要有一个文化人的姿态。倘若孔乙己的生理需要在当时是得到了满足,孔乙己应该会好好进学吧。
(二)安全的缺失
孔乙己在鲁镇里是没有安全感的。“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又”字和“新”字说明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受伤了,人们对于的脸上的伤疤都习以为常了,由此看见,他在这里的安全的需要是没有得到满足的,至于他脸上食物伤疤的来历酒店里的酒客似乎的明明白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输,吊着打。”一个人被吊着打,生命的安全保障消失殆尽,更可悲的是有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一个过程,却没有帮他一把,没有为他的生命考虑过,孔乙己多么的悲惨,他自己满足不了安全的需要,社会也没有为他创造安全。最后,他被打折了腿,或许最后死掉了。连孔乙己是死是活,鲁镇里的人都是去猜测的,没有关心过他是否安全,是否还活着。孔乙己在鲁镇就像是一个供人们茶余饭后,取笑的人,没有人能为他的安全考虑。他因为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安全的需要也被破坏。在这一个层面里,鲁迅在一步步的将看客的心理以及对社会和人心的批判一点点暴露出来。
(三)归属与爱的缺失
孔乙己生活在鲁镇,安全的需要都没有都得到满足,那么归属与爱的需要怎么能满足呢。爱与归属的需要层次理论里阐述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包括家人之情、朋友之情、社会之情,另一种就是归属,即属于一个群体,想要融入一个群体的需要。首先,在文中并没有提到孔乙己家人,孔乙己连自己的温饱都没有得到满足,想必其也不会去结婚生子,所以也就不会得到亲人之爱。所以在归属与爱的需要中,他是缺失了的,在看他的朋友之情,文章中写与孔乙己相处的人有酒店里的酒客、掌柜和伙计还有丁举人以及邻居孩子。先看酒店里的酒客是怎么对他的。“孔乙己一到酒店,所有喝酒的人编都看着他笑。”从这个笑中就可以看出孔乙己经常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是这些酒客生活中的消遣,对于孔乙己脸上的伤疤他们不关心,只是一味的嘲讽,所以虽然孔乙己经常去咸亨酒店喝酒,但是却没有一个跟他一起喝酒的朋友,可见孔乙己的人生中并没有朋友。就是酒店的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也是极其不耐烦的。掌柜更是对孔乙己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在知道孔乙己被打折腿后不知所踪,问了几句话之后默默的算自己帐。仿佛孔乙己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一样。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常去的地方,但是那里却没有给他一点爱与温暖,所以他最后的结局是跟咸亨酒店没有一点关系了吧。孔乙己在鲁镇是格格不入的,他在鲁镇是被看作是异类,是另外一个群体。他是唯一穿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满口之乎者也。一个“唯一”就可以看出孔乙己在鲁镇里是没有归属感的。归属与爱的缺失会让人感到孤独,孔乙己也感受到了孤独,他也知道鲁镇没有他的归属和爱,所以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在鲁镇的酒店里,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被忽视的淋漓尽致。
(四)尊重的缺失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他想要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孔乙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他是被科举制度渲染过的人,在酒店里我们可以看到,酒店里的看客对于孔乙己“偷书”一事的嘲笑,孔乙己因为长期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他的尊重的需要也是缺失了的,“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的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孔乙己对于酒客们的故意嘲笑,他为自己辩驳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用着别人并不会理踩他的话语做着苍白的解释,他在为自己的尊严而辩驳。酒店的人嘲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因为他的自尊的需要受挫了,他变得弱小无能,只能任由他们去嘲笑,去欺负,连邻居的小孩都没有尊重他,鲁镇的人忽视他、轻视他。在小说中写众人笑孔乙己的有七处,仿佛孔乙己一直生活在众人的嘲笑中。他的自尊丝毫没有得到满足。
(五)自我实现的落空
孔乙己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中也有表现。他满口的“之乎者也”,他教酒店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而伙计的态度却是“讨饭的人也配考我么?”孔乙己恳切的说道,“恳切”说明孔乙己很想施展自己的学识,当他又知道伙计能够写“回”字时,孔乙己显出了极高兴的样子,这是整篇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高兴的片段。因为孔乙己觉得自己的学识可以被展现,可以对人有用,但是酒店的伙计并不给他这样的机会,“我俞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而孔乙己此时用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没有丝毫的耐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酒店的伙计给了孔乙己希望,也给了他失望,孔乙己原本以为可以在小伙计这里找到一些价值,显示一些自己的学识,随着酒店伙计的远走,孔乙己的自我实现也落空了。他在惋惜酒店伙计额同时肯定也是在惋惜这样的一个机会的溜走。在鲁镇孔乙己是注定不会实现他自己的梦想的,从一开始的生理需要的缺失到最后的自我实现的落空,孔乙己就是悲剧的一生。
三、总结
从需要层次来解读孔乙己就会发现孔乙己的一生是多么的可怜。身边的人和社会的凉薄。若是孔乙己的基本的需要层次能够得到满足,鲁镇人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心的话,孔乙己应该不会在被打折腿,鲁镇上的人不会连他生死都不知道。鲁镇是悲剧的,但是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从需要层次理论看孔乙己的悲剧,我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在教育中要投入更多的爱进去,作为一名新的教师,可能还没有老教师那种洞若观火的能力,不能轻易的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不能轻易的观察出孩子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投入更多的爱,让学生的各个层次的需要都不会缺失。家长和老师还有学校都应该更多的去关注的学生的需要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钟闻.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3]安永兴.中学鲁迅作品讲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4]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孔乙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孔乙己》简介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精致短小的小说,但是文章的内涵却是极为丰富的,《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于1919年4月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收入《呐喊集》,鲁迅的文章因为其艰涩难懂的特点,逐渐减少了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但是不管怎么调整删选,《孔乙己》这篇文章从一直是中学语文的常客,可见这篇文章的价值之高和内蕴的丰富。《孔乙己》以孔乙己为主人公,以酒店为场所,以酒店里的酒客为衬托,上演了一场孔乙己的悲剧一生。《孔乙己》这篇文章是有很多读者来对它进行解剖分析,有的读者从孔乙己的脸部变化来剖析孔乙己的悲剧,有的从孔乙己的手着手,还有的以店小二为切入口。受教育学的启发,我將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剖析孔乙己的悲剧。《孔乙己》写作的背景是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一向是对社会和人心的有着非常人的犀利,世人对《孔乙己》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主要是从孔乙己需要的缺失以及社会给他造成了哪些需要的缺失来分析。
二、从需要层次理论浅析孔乙己悲剧
(一)温饱的缺失
文中对孔乙己的表述是这样的: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这里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没有的,就是说他连最基础的生理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这就为他不被人看重不被人尊重埋下了伏笔。孔乙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但是没有继续进学。他没有继续进学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其中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最根本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解释过,生理需要起着疏导其他种种需要的作用,如果个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其他需要也就会被无声的淹没,所以他沦落到要讨饭,讨饭来满足他的生理满足,继续进学就成为了泡沫。与孔乙己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酒店里其他酒客,这些看客,他们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他们可以在酒店里买一蝶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生理需要的满足让他们这些看客生出了更多的闲心来议论孔乙己。孔乙己的需要层次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是什么?从孔乙己的自身来看,他自身的懒惰是一部分,他写得一手好字,却没有把他好好利用下去,竟偷走别人纸笔。再者,社会是一部分,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是因为他受过科举制度思想的侵害,所以在他的固守的观念中,他就一应该要有一个文化人的姿态。倘若孔乙己的生理需要在当时是得到了满足,孔乙己应该会好好进学吧。
(二)安全的缺失
孔乙己在鲁镇里是没有安全感的。“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又”字和“新”字说明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受伤了,人们对于的脸上的伤疤都习以为常了,由此看见,他在这里的安全的需要是没有得到满足的,至于他脸上食物伤疤的来历酒店里的酒客似乎的明明白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输,吊着打。”一个人被吊着打,生命的安全保障消失殆尽,更可悲的是有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一个过程,却没有帮他一把,没有为他的生命考虑过,孔乙己多么的悲惨,他自己满足不了安全的需要,社会也没有为他创造安全。最后,他被打折了腿,或许最后死掉了。连孔乙己是死是活,鲁镇里的人都是去猜测的,没有关心过他是否安全,是否还活着。孔乙己在鲁镇就像是一个供人们茶余饭后,取笑的人,没有人能为他的安全考虑。他因为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安全的需要也被破坏。在这一个层面里,鲁迅在一步步的将看客的心理以及对社会和人心的批判一点点暴露出来。
(三)归属与爱的缺失
孔乙己生活在鲁镇,安全的需要都没有都得到满足,那么归属与爱的需要怎么能满足呢。爱与归属的需要层次理论里阐述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包括家人之情、朋友之情、社会之情,另一种就是归属,即属于一个群体,想要融入一个群体的需要。首先,在文中并没有提到孔乙己家人,孔乙己连自己的温饱都没有得到满足,想必其也不会去结婚生子,所以也就不会得到亲人之爱。所以在归属与爱的需要中,他是缺失了的,在看他的朋友之情,文章中写与孔乙己相处的人有酒店里的酒客、掌柜和伙计还有丁举人以及邻居孩子。先看酒店里的酒客是怎么对他的。“孔乙己一到酒店,所有喝酒的人编都看着他笑。”从这个笑中就可以看出孔乙己经常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是这些酒客生活中的消遣,对于孔乙己脸上的伤疤他们不关心,只是一味的嘲讽,所以虽然孔乙己经常去咸亨酒店喝酒,但是却没有一个跟他一起喝酒的朋友,可见孔乙己的人生中并没有朋友。就是酒店的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也是极其不耐烦的。掌柜更是对孔乙己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在知道孔乙己被打折腿后不知所踪,问了几句话之后默默的算自己帐。仿佛孔乙己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一样。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常去的地方,但是那里却没有给他一点爱与温暖,所以他最后的结局是跟咸亨酒店没有一点关系了吧。孔乙己在鲁镇是格格不入的,他在鲁镇是被看作是异类,是另外一个群体。他是唯一穿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满口之乎者也。一个“唯一”就可以看出孔乙己在鲁镇里是没有归属感的。归属与爱的缺失会让人感到孤独,孔乙己也感受到了孤独,他也知道鲁镇没有他的归属和爱,所以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在鲁镇的酒店里,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被忽视的淋漓尽致。
(四)尊重的缺失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他想要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孔乙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他是被科举制度渲染过的人,在酒店里我们可以看到,酒店里的看客对于孔乙己“偷书”一事的嘲笑,孔乙己因为长期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他的尊重的需要也是缺失了的,“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的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孔乙己对于酒客们的故意嘲笑,他为自己辩驳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用着别人并不会理踩他的话语做着苍白的解释,他在为自己的尊严而辩驳。酒店的人嘲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因为他的自尊的需要受挫了,他变得弱小无能,只能任由他们去嘲笑,去欺负,连邻居的小孩都没有尊重他,鲁镇的人忽视他、轻视他。在小说中写众人笑孔乙己的有七处,仿佛孔乙己一直生活在众人的嘲笑中。他的自尊丝毫没有得到满足。
(五)自我实现的落空
孔乙己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中也有表现。他满口的“之乎者也”,他教酒店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而伙计的态度却是“讨饭的人也配考我么?”孔乙己恳切的说道,“恳切”说明孔乙己很想施展自己的学识,当他又知道伙计能够写“回”字时,孔乙己显出了极高兴的样子,这是整篇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高兴的片段。因为孔乙己觉得自己的学识可以被展现,可以对人有用,但是酒店的伙计并不给他这样的机会,“我俞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而孔乙己此时用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没有丝毫的耐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酒店的伙计给了孔乙己希望,也给了他失望,孔乙己原本以为可以在小伙计这里找到一些价值,显示一些自己的学识,随着酒店伙计的远走,孔乙己的自我实现也落空了。他在惋惜酒店伙计额同时肯定也是在惋惜这样的一个机会的溜走。在鲁镇孔乙己是注定不会实现他自己的梦想的,从一开始的生理需要的缺失到最后的自我实现的落空,孔乙己就是悲剧的一生。
三、总结
从需要层次来解读孔乙己就会发现孔乙己的一生是多么的可怜。身边的人和社会的凉薄。若是孔乙己的基本的需要层次能够得到满足,鲁镇人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心的话,孔乙己应该不会在被打折腿,鲁镇上的人不会连他生死都不知道。鲁镇是悲剧的,但是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从需要层次理论看孔乙己的悲剧,我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在教育中要投入更多的爱进去,作为一名新的教师,可能还没有老教师那种洞若观火的能力,不能轻易的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不能轻易的观察出孩子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投入更多的爱,让学生的各个层次的需要都不会缺失。家长和老师还有学校都应该更多的去关注的学生的需要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钟闻.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3]安永兴.中学鲁迅作品讲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4]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