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小提琴作品中国元素的融合与运用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花鼓》是奥地利艺术家克莱斯勒创作的小提琴乐曲,创作者与作品在国籍和文化上的差异充分证实了东方音乐元素独有的魅力对西方音乐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通过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中国民族元素在历史中曾多次成为西方音乐创作者所使用的题材,如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茶的中国舞曲》等。基于中西文化在音乐创作领域中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克莱斯勒的艺术创作《中国花鼓》为参照对西方小提琴作品中国元素的融合与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提琴 中国元素 克莱斯勒 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21-02
  音乐是没有国界之分的,音乐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载工具。在以往各国的诸多音乐作品中,都能从中发现它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运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音乐的创作与推崇更加有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其中一部分被运用在音乐创作中,人们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化的敬仰,将中国本土多种元素注入至音乐创作中,并隨着音乐的流通将中国元素带到国外,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中国元素,并根据这些中国元素去思考中国文化,其中包括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借鉴与运用。克莱斯勒的小提琴乐曲《中国花鼓》正是以中国元素为模本所创作的。基于国际文化的借鉴与运用,西方在音乐创作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早于中国对西方元素的运用,而小提琴乐器又为西方本土乐器,用西方本土乐器演绎东方文化元素不仅是新颖的,也是有研究价值的。通过对西方小提琴作品中国元素的融合与运用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了解国外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认知情况,更能从中吸取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与运用方法,这对中国本土音乐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克莱斯勒人物介绍
  弗里茨·克莱斯勒,奥地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在小提琴领域中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创作理念及演绎风格大胆而创新,是新音乐背景下知名的开拓者。他创造了多种演奏小提琴的技术手法,很多小提琴艺术家均对其进行效仿,并以克莱斯勒的演绎风格、艺术作品视为审美的参照依据,因此,小提琴技术的发展与克莱斯勒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
  20世纪初,法比学派对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演奏风格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克莱斯勒运用并继承了法比学派的艺术传统,在演绎风格上将法兰西贵族文化及维也纳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实践摸索与运用,他的小提琴演奏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其在新音乐时期中独具一格。
  基于演奏手法的创新,克莱斯勒始终秉着遵循自然之道,他的演奏方式是一种在优秀技术支撑下表现出对小提琴演奏过程的喜爱与享受,曲风欢快轻盈,音色悠扬动听,为了最大化诠释乐章的美妙与精致,极为注重细节处的处理手法,尽可能保障每一个音色的美感追求。克莱斯勒出色的演奏效果离不开他演奏技法的独特性,与其他小提琴演奏家不同的是,克莱斯勒钟情于对演奏技法的钻研与创新,拒绝传统约束与规则捆绑。以揉弦为例,克莱斯勒是第一个在小提琴演奏中运用该手法的艺术家。
  二、克莱斯勒作品《中国花鼓》中对中国元素的融合与运用方法
  克莱斯勒第一次决定将中国元素运用至自己的小提琴创作中是源于在美国华人街的一次偶然,他无意中与中国元素的表演相遇,顿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于1911年他完成了《中国花鼓》这个作品的创作。在这个作品中他运用了A-B-A复三部曲式创作,在A段的处理上,为了烘托氛围的喧嚣热闹,他将小提琴传统演绎节奏改为中国的锣鼓节奏。花鼓声通过钢琴来表现,并将其作为整个作品的序幕,随后在将中国快板的高速节奏运用在小提琴上,作为整个作品的主题,民族五声调式的介入让原本的西洋乐器将中国风诠释的浓郁至极。钢琴演绎的“花鼓声”作为伴奏声部始终贯穿于作品当中,主题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音调转换,变为下属调,然后以双音进行新旋律的演奏。B段承上启下,接连A段的快节奏进行舒缓的演奏,使风格从之前的欢快热闹变为浓厚的抒情,A段与B段演绎风格的巨大差异在整个作品中相互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冲撞和对比。与A段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B段的主题呈现方式主要以歌唱为主,其中的增2度华彩环节营造出了一种惹人深思的氛围,让每一位观众不禁展开无尽的联想。曲子的末章继续回归A段快节奏的欢愉热烈,旋律灵活激昂,打破B段的抒情沉思,将听众再次拉回到活跃的氛围中,直至结束。
  克莱斯勒这种处理方式,大胆创新,不仅用西洋乐器将东方的民族曲风尽情演绎,更为听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饕餮盛宴,其中无尽的新奇在曲终后仍让听众意犹未尽。这种创新手法为后续音乐领域的创作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很多音乐创作者都纷纷效仿,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同文化的接触与运用,了解到了两者文化的差异与精髓。
  三、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小提琴音乐中的融合
  (一)民族五声调式演奏法
  中国对于小提琴乐器的演奏,其风格主要围绕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创作,如民族五声调式大篇幅的运用,让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独具一格。民族五声调式是一种结合中国民族内部文化独有的调式音阶,除小提琴外,在中国的很多音乐形式中均能发现民族五声调式的运用。
  由于小提琴是西方传统乐器,在接触时间和使用经验上均落后于西方,用小提琴演绎五声调式创作,与中国本土乐器运用五声调式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小提琴为例,要想通过民族五声调式演奏小提琴,需要伸张指、五度手型、四度换把等方式才能将中国民族特色用小提琴表现出来,而且在指法上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民族五声调式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其核心原因就在于该演奏法可以有效塑造中国文化的风韵,具有浓郁的民族表现色彩。
  (二)民族声腔演奏法
  中国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善于运用弹性节奏、音腔、滑音、装饰音,这样能够使中国的音乐风格最大化呈现。虽然这种表现中国文化韵味的小提琴演奏方式均出自西方,但随着国际接轨以及音乐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这种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普及,这也是中国对外国文化元素借鉴与运用的体现。   (三)节奏弹性处理方式
  中国传统音乐在节奏的处理上比较多样,将其笼统的划分可形成两类,一种是均分律动节奏,另一种是非均分律动节奏。均分律动节奏的表现方式整体呈现出一种“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状态,换言之,均分律动节奏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它始终遵循着一种规律,在规律的约束下进行节奏强弱的变化,常见于戏曲中的应用。非均分律动节奏更为随性,没有硬性约束,它是即兴的、多变的、自由的,常见于山歌中的运用。
  演奏中国风乐曲时,如果要保障中国曲风韵味的浓郁,要注意音乐旋律的线条律动以及对音乐的深度理解和感情。演奏非均分律动,节奏的快慢与高低取决于演奏者对音乐的需求和鉴赏,它是遵循演绎者内心的,是表述演绎者内心状态与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方式,因此非均分律动的整体控制完全凭借演绎者来进行。
  对于音乐的审美与鉴赏,经常从韵味的角度去进行评判,而韵味本身如同音乐一样,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基于这一特点,音乐往往能够轻易的营造出“曲终声尽意不尽”的艺术氛围。用小提琴演奏中国元素的曲目时,演绎者必须要结合曲目的背景文化,将节奏弹性处理方式去迎合靠拢,同时要注重节奏是否能准确对应所要传达的情绪,使乐曲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形象性。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各项产业与文化均上升至世界舞台,在得到世界认可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竞争的力度。就音乐而言,中国音乐尽管相较以往对其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很多专业人士投身于音乐创作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介于中国的传统,对于音乐的价值概念尚未达成统一。通过本次对西方小提琴作品中国元素的融合与运用的探讨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给了西方音乐创作者极大的启迪,而这一宝贵资源我国却未能将其增益效果最大化发挥,在国际竞争中,为中国本土音乐文化营造竞争优势。
  相信随着国际竞争意识的增强,中国在小提琴演奏上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衍生出下一位新音樂背景下的中国小提琴开拓者。
  参考文献:
  [1]樊海伦.克莱斯勒和他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析《中国花鼓》中的中国元素及艺术价值[J].音乐创作,2012,(07).
  [2]鲁菲,李天义.克莱斯勒与《中国花鼓》[J].音乐大观,2011,(11).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诞生初始就产生的舞蹈在历经多年的流传变化之后,产生了丰富的舞蹈种类。对于“形而上”的民间舞蹈的精神层面,应该予以更多关注,本文欲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山西省简称“晋”,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文化可以传播,我们的舞蹈得以有名,我们的传承更有希望。  关键词:身体回归 小花戏 舞蹈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一聲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戏曲文化立意高远、韵律悠扬,是音乐课堂中一道民族特色浓郁的佳肴。本文以言传身教的教师魅力、举一反三的嫁接艺术、有板有眼的情境实践、深入浅出的作品解析四个方面进行戏曲音乐教学的初步尝试,学生体验、感悟、实践戏曲音乐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魅力纽带 举一反三 有板有眼 深入浅出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
期刊
摘要:在“全域旅游”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旅游业正经历着重大而深远的变革,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日益紧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活动形式呈现出较强的文化色彩,把感受、体验和学习神秘、新奇的“民间音乐文化”作为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原滋原味的民间音乐艺术体现着当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这一特质刚好满足了游客文化旅行的需求。同时,全域旅游也为民间音乐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拟在全域旅游语境下,以衢州地区的民
期刊
摘要:儿童剧作为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独立演剧艺术,一直以丰富多彩的舞台形象、贴合儿童的故事内容、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吸引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观众。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下个体能量被激活,自媒体不断发展壮大,当代儿童剧的发展也面临着故事浮于表面,教化不得人心等创作难题。面对当代儿童剧的创作症结,广西木偶剧团出品的《壮壮快跑》作为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且收获较好舆论口碑的优秀儿童剧,其创作策略无疑为当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空间叙事理论对纪录片《书记》中出现的“空间”进行分析,纪录片通过对于空间的建构,将“空间”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因,将空间作为情感叙事的表征。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谈空间是如何体现主人公郭永昌书记的个人主体意识,在特定语境下是如何塑造人物关系的,以及通过空间衍生出来的社会众生态。  关键词:《书记》 空间 空间叙事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美食背后更是寄予着国人的情感与精神追求。本文拟从故事美学入手,解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美食 故事美学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167-02  一、美食故事背后的心理学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饮食,饮食尤其是美食是一个全世界都会去关心的话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
期刊
摘要:由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抗击日寇的热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和平年代更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英雄凯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重要场合响起,然而听国歌演唱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多人甚至是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能完整准确地演唱国歌。唱准、唱好国歌是中国公民的职责和最起码素质,笔者认为唱好国歌要从学校音乐教学抓起,每个音乐教师都应将
期刊
摘要:儿童的成长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如何使戏剧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一直是儿童剧在创作过程中避不开的话题。儿童剧以广西优秀的剧作家的原创剧本为起点,以少数民族元素为融合,将一个个故事带进了广西更带向了全国,这种良好势头的发展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注。  关键词:原创 少数民族 儿童剧 受众心理 戏剧教育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
期刊
摘要:蒂昂·范·德·沃特(Deon van der Walt),南非著名的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艺术修养极其深厚,在歌剧、艺术歌曲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是一位全能型、学者型的声乐人才。  关键词:抒情男高音 歌剧人生 唱片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19-02  “初闻”蒂昂是在互联网上某网友倾心整理分享的“男高音致敬”系列专辑中他的大约
期刊
摘要:本文以王建中鋼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中的《军民大生产》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该曲的创作背景,着重在其素材来源、曲式结构及演奏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归纳总结出王建中先生如何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单声线性旋律与钢琴多声思维相融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群众审美情趣的作品。  关键词:王建中 改编曲 钢琴 《军民大生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