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承载的民族血液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诞生初始就产生的舞蹈在历经多年的流传变化之后,产生了丰富的舞蹈种类。对于“形而上”的民间舞蹈的精神层面,应该予以更多关注,本文欲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山西省简称“晋”,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文化可以传播,我们的舞蹈得以有名,我们的传承更有希望。
  关键词:身体回归 小花戏 舞蹈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45-02
  一、身体的回归
  舞蹈作为无声的语音,在其美丽的身体形式背后,还能承载着什么?当历史的年轮迈进20世纪,人类的身体却总是处在痛苦、恐惧、暴力、挣扎以及死亡的威胁中。正是在这个世纪里,“所有的人文学都要面对身体问题,回到身体的姿态与身体的图像,身体书写以及身体政治就成为了世界的真正舞台,一切的思想事件都在身体上发生,并且只有通过身体才能得到思考”。
  倘若身体承载着个人的生命经验,那么,每个独立的身体都在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中,都将主动或被迫地抒发其经历的一切生命情感。笔者认为:身体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历史与文化不得不透过具有符号性的身体,与被规训的身体传达其特殊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如果说,身体承载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印记,那么,民族的血液里自身就带着。
  二、舞与戏的结合
  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山西,人才輩出,这里不但有著名的作家、艺术家,而且曾经是晋商,比如乔家大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情怀。艺术风格明确,表演性强,这才使舞蹈形式年年有新变化,个个出新花样。当大家都乐此不疲的手舞足蹈时,《小花戏》的风格别出心裁,成为晋中舞蹈的典范,晋中舞苑的奇葩。其艺术形式既有舞蹈形式也有参杂着的戏曲成分。
  (一)小花戏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间戏曲史的研究,是从对“民间戏曲”“小戏”等概念的厘清、界定开始的,然后是对研究对象的划定,之后才进入关于民间戏曲的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写作。戏曲作品的差异概括起来,从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和作品的审美效果看,可以归结到一点:雅和俗的分解。吴晓铃先生在《朱自清先生和俗文学》一文中曾说:“除了作为骨干的戏剧、小说之外,我们还顾及到俗曲、故事、变文、谚语、笑话、宝卷、皮簧和乡土戏等,不单算作俗文学,而且是真正的俗文学”。
  “小戏”一词有时还指规模小的戏班,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贾府给薛宝钗过生日,设家宴酒席,并请戏班演戏:“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戈两腔皆有”。到了晚清,地方戏蓬勃兴起,称某个地方剧中,也即小剧种为“小戏”,很是普遍。嘉庆十一年(1860)《巴陵县志》中记:“唯近岁竞演小戏,农月不止。村儿教习成班,宛同优子。荒废作业,导引淫鞢,实为地方大患,则士绅与官府所宜急急禁绝之也”。从语源上说,“戏”字最初的含义并不包括今天所说的戏剧的意义。《说文解字》中对“戏”字的理解是:“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
  戏字的本来意义与军队、战士有关,早先常用作角力、角斗以及逸乐、嘲弄等意思,后来逐渐用来指娱乐性的技艺比赛、竞技表演以及歌舞杂技表演等。在很长的时间里,“戏”字泛指各种竞技比赛和技艺表演。汉代以及后来所说的“白戏”,是一个统括各种娱乐性竞技比赛、竞技表演以及文艺表演的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那些被称作“戏”的表演形式,如“角觝戏”“参军戏”“歌舞小戏”等,并不具备后来的戏剧的意义,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范围,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百戏”“歌舞小戏”等,与我们要讨论的戏曲形成后的“小戏”完全是两码事。有研究者在表述戏曲孕育成长、由简到繁、由小到大这一历史过程时,往往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说,在戏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体裁时,西方的情节芭蕾产生,诺维尔的作品《关不住的女儿》,主要用哑剧讲故事内容,而我们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情节性的剧本比如《踏摇娘》。
  《小花戏》源于辽州社火中的“文社火”。据《辽州志》(明正德元年)载:“每年正月十五夜,村村垒火挂灯,‘社火’前导,村中男女结队而行,走遍大街小巷”。元宵之夜,旺火熊熊、彩灯闪闪,梅笛、唢呐,声声悦耳,民歌民舞,情韵悠悠。人们在演唱着古朴原始的花戏。据左权县孔家庄的艺人王长江(生于1907年)讲,他七八岁时,就参加“闹社火”的活动。当时,年年都要祭“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村村都立社,他们村里立的有“社火社”“黄河社”等。《小花戏》就属于“文社火”。主要流传在晋中左权,因此称之为“左权小花戏”。一般来说,从剧作的篇幅及演出的规模来界定小戏,这顺理成章,也容易达成共识。例如曾永义先生说戏剧就是现在小戏的前身,没有戏剧做铺垫,后面无论是大戏、小戏都很难有支撑点。一部戏它包括角色定位、舞美服饰的准确性,故事内容的发展性,多角度、多维度、多空间的综合才能组成一部经典剧。
  (二)小花戏的独具风格
  《小花戏》运用了山西的民歌,歌词里已经赋予了表演内容,极具故事性。左右两把山西玩出了很多花样。从《小花戏》“颠颤靠膝脚,扭摆靠腰胯,花哨看彩扇,颠跳拧扭带飘摇”的律动中,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借用《论语·雍也》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大致是说,如果一个戏中,民间色彩、世俗气息、平民趣味成为主要成分和主导倾向的,就是曲中之“逸”、戏中之“变”。总之,“小戏”确实有自成一类的独特要素。
  三、“舞以象功”的社会价值
  罗雄岩教授在舞蹈类型的划分上做出了系统的对比,这跟他们的地理位置、劳作方式、语言系属、宗教信仰以及舞蹈类型等多方面息息相关。
  (一)从娱乐功能分析小花戏的舞蹈形态
  孔子讲过:“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小二花三有戏”是左权人对其艺术特色的概括。“一小”是指扮演花戏的演员年龄小,演出所需场地小,所演的节目也很短小;“二花”是指舞蹈动作花梢,步法花梢,扇法更花梢;“三有戏”是指每个节目都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群众说它“有歌听有舞跳有戏看”。   (二)从教育功能分析小花戏的舞蹈形态
  舞蹈教育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教育形式之一。《小花戏》的音乐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舞蹈具有祭祀性和自娱性结合的特点。一般是在冬天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始排练。因此,在当地有这样一句民谚:“左权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人们不是买扇子来纳凉,而是买扇子来跳《小花戏》。有的请艺人来铺导,有的自排自演,一直排练到正月十三。届时,百姓家家门前垒砌灶火,寓意家境上升,人丁兴旺。十四日晚上,在“灶火头”的率领下,先到三官庙前把所有的节目演一遍,谓之“敬神”,然后在沿街巷到各家堆火前去表演,一直活动三个晚上。这种群众自發的民间活动,对于交流技艺、培养人才、发展《小花戏》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
  教育家们知道,审美教育代替不了德育,但审美教育却有益于德育。《小花戏》有四十多种基本扇花和二十多种基本舞步。扇花有“蝴蝶扇”“穿立扇”“挽花扇”“大转扇”“悬空甩扇”等,舞步有“三颠步”“唿嗦步”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加德纳认为,舞蹈更看重的并非技能,而是培育一种艺术语言思维。《小花戏》背后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能让我们生生不息,增强民族的团结意识,改变我们的三观,让我们积极向上,这是舞蹈带给人类的魅力。作为编导班的学生要采风深入调查,编出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作品,雅俗共赏,去传承民间舞。
  五、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舞蹈精神的家园需要更多的舞蹈人去研究、认知,但这种努力并非想让这个花园哪一日能够欣欣起来,我们庆幸也希望这专属于“舞蹈”的精神阁楼一直是孤清的样子,它是舞蹈人追求的归属,也是舞蹈艺术永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吴晓玲.朱自清先生和俗文学[J].华北日报·俗文学,1948,(60).
  [2][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一二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巴陵县志》卷五二《风俗》[M].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5]兰迪.中华舞蹈志·山西卷[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曾永义.诗歌与戏曲[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7]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9]夏可君.身体——从感发性、身体技术到元素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储望华先生钢琴作品《春江舟影》为例,探讨了此曲的音乐创作和地域性特点。首先从此曲的创作背景上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作曲家个人艺术经历、时代背景、钢琴民族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次从此曲的结构、织体、和声三个方面对此曲的个性化风格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此曲地域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认为此曲与湖南高腔山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分别从旋法和润腔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储望华 《春江舟影》 弹性结构
期刊
摘要:本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及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时代背景下,以省内近十所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调查为切入点,剖析目前高校在课程结构、内容、门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现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性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關键词:现代大学 公共艺术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苎麻纤维是一种植物纤维,是一种绿色复合材料。苎麻纤维的阻尼材料是一种能吸收振动机械能、声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电能、磁能或其他形式能量而消耗掉的一种功能材料。结构-阻尼复合材料是兼具高阻尼性和高强度、高刚度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材料。结构-阻尼的原理在于材料及其界面的内摩擦能量损耗,特别是植物纤维层间铺层较好的内摩擦阻尼性能,而这种铺层本身也是结构材料。现今,除了德国走在世界前列设计并开发了碳
期刊
摘要:《基础和声》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音乐分析的基础,也是升学考试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内容基本统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完成好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是最有效的部分。本文以“排列法”为逻辑主线,来探讨四部和声写作教学中横向与纵向结合的串联,力图让看似繁乱无序的横向连接能够清晰明了。  关键词:四部和声 排列法 连接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
期刊
摘要:1998年教育部下发艺考政策函文后,兴起了国内艺考风潮。每当春节的喜庆气息还未退却,艺考的学生们就踏上征途,奔赴人山人海的艺考考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考生录取率不断攀升,每年艺考,都会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每年数千万考生选择参加艺考,有多少是因为热爱艺术而去参加考试,参加艺考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那些抱着侥幸心理去考试的学生,他们进入学校或者日后从业中是否能够真的有所成就值得深思。本
期刊
摘要: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词作家们选择潇洒风流的文风表达对人生的执着,莫不是一种政治规避,却意外的实现了为政治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的转变。那么,同样的置换到伤痕电影时期,这一时期同样是在政治动荡中开始关注“人性”,提倡人道主义,将镜头对准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的感情,表现青春与爱情的追忆,这也是自“十七年”以来首次突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美学,实现
期刊
摘要: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双一流”大学等政策,重视综合性人才培养。音乐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文艺术培养和心理健康激励具有重要作用。医药类专业院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导致音乐课堂教学、课外音乐社团、校内外音乐活动等音乐素养培养路径出现诸多问题。  关键词:实用主义 音乐素养 医药院校 学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民族民间舞课不仅是一门以肢体训练为目的的课程,同时它更强调动作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格。本文从民族民间舞课堂中的风格性出发,通过回归民俗文化、设立特色风格性组合、深入田野感受的教学理念,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力求肢体动作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的追求,让肢体动作的表达拥有民族文化的支撑,从而更加凸显民族的风格性。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风格性 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进程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流变,非遗文化的现实保护发展状况与理想保护设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山石刻”也面临着继承人范围小,政府保护不到位,产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本文旨在运用实地调研法、书面调查法及文献研究法对江苏省徐州市“铜山石刻”进行调研,以试图呈现与应然状态有所不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然现状,找出导致这一传统艺术发展瓶颈的
期刊
摘要:京剧张派艺术源远流长,作为传统经典的《状元媒》是否有必要在当下的环境中,进行再演绎,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状元媒》 京剧 张派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43-02  传统戏,一般是指建国前(1949年前)形成并完善的剧目,这些剧目都是当下各剧种的经典,是经过舞台实践和观众认可的精华,是各剧种的代表,承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