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新课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如8年级物理的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我在上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块秒表,两个学生记时,两个学生沿着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让他们对换进行。回到课堂上,先让他们处理自己测量的数据。同学们发现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时间少,跑得慢的所用时间多。我再引导他们为了运动的快与慢怎样来表述,就很自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对方或自己的速度大小。计算得到的速度有3.2m/s、3.45m/s、4.12m/s、5.42m/s等很多不同的数字。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如果用自己各自的速度跑5分钟,可以跑多少路程?同学们很快就领会到是要用1秒跑的距离乘以300秒的时间。只是稍微指点一下,同学们就得出了路程的计算式。最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你自己的速度,跑完1000米,需要多少时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速度,这样就得到了时间的计算式。通过这两个问题,公式的变形也就完成了。
1.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阴影中走出来。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在讲清要领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我观察各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我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们的结果,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2.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个章节时,我先引导同学们探索物体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是否与振动有关。教材中举了四个例子,蟋蟀的鸣叫不可能在课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课余有条件时进行;扬声器和音叉的震动也不是每个同学能够进行的;唯一能够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为了使感受产生声音的过程,上课时每两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一个学生用两手绷紧橡皮筋,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或手指弹动橡皮筋,观察在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发声的原因。
2.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与课题学习。如在教摩擦力时,我先提问:“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我把它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说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8年级物理“光的反射”时,由于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对平面镜成像感受,再反复对平面镜成像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4.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如8年级物理的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我在上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块秒表,两个学生记时,两个学生沿着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让他们对换进行。回到课堂上,先让他们处理自己测量的数据。同学们发现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时间少,跑得慢的所用时间多。我再引导他们为了运动的快与慢怎样来表述,就很自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对方或自己的速度大小。计算得到的速度有3.2m/s、3.45m/s、4.12m/s、5.42m/s等很多不同的数字。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如果用自己各自的速度跑5分钟,可以跑多少路程?同学们很快就领会到是要用1秒跑的距离乘以300秒的时间。只是稍微指点一下,同学们就得出了路程的计算式。最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你自己的速度,跑完1000米,需要多少时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速度,这样就得到了时间的计算式。通过这两个问题,公式的变形也就完成了。
1.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阴影中走出来。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在讲清要领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我观察各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我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们的结果,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2.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个章节时,我先引导同学们探索物体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是否与振动有关。教材中举了四个例子,蟋蟀的鸣叫不可能在课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课余有条件时进行;扬声器和音叉的震动也不是每个同学能够进行的;唯一能够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为了使感受产生声音的过程,上课时每两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一个学生用两手绷紧橡皮筋,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或手指弹动橡皮筋,观察在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发声的原因。
2.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与课题学习。如在教摩擦力时,我先提问:“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我把它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说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8年级物理“光的反射”时,由于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对平面镜成像感受,再反复对平面镜成像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4.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