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对于缓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思考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内需疲软的问题也日益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良性增长的掣肘。消费信贷通过缓解居民消费约束,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本文将消费信贷置于中国金融部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从再生产的角度对消费信贷对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得出在发展消费信贷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金融部门的管制、防范相关金融部门过热,完善工资提高机制、保障工资随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同时还要保障对于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贷的可得性、谨慎对待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信贷额度的结论。
  关键词:消费信贷 收入 劳动力再生产 金融化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与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飞速发展,但同时内需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中国经济持续良性循环。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局势不断紧张、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发酵之时,问题更加凸显。内需主要指投资和消费,我国投资长期过热,所以内需不足实际上是指消费不足。消费又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其中政府消费主要包括日常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我国政府消费规模较为合理,所以内需不足归根结底是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刺激内需应该根植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现状
  首先,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于1981年达到53.00%的峰值之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保持在50%的水平。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数据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趨势。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近年来的最低值35.56%。虽然在最近几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有上升趋势,但是情况依然不乐观,基本保持在35%-40%之间的水平。
  其次,我国产能相对过剩,出口依存度高。我国许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尤其是在钢铁行业、汽车行业问题较为突出。2019年4月30日,中国发改委发布《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导“去产能”的相关工作。但是“去产能”工作任重道远,产能过剩也成为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中国这样的应当以内需为主的大国来说,高的对外依存度是非常畸形的,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
  (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
  根据商品的价值构成和简单再生产的原理,内需不足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商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三部分购买力的全部消耗是全社会商品需求实现的条件。在再生产正常运行的情况下,c和v必然投入到流通过程中,所以造成社会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m形成的购买力不会被全部消耗。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以追求资本增值和高额利润为根本目的,不会把m全部作为消费资料,导致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平衡比例关系被破坏,造成全社会对商品需求的不足。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生产与群众有限消费能力之间矛盾就越会凸显。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并存验证了这一结论。
  二、消费信贷对于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随着金融资本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出现了金融化的趋势。消费信贷主要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发放的专用于消费的信贷量,包括长期消费信贷和短期消费信贷,是金融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因此,应该将消费信贷放到金融化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中,从而研究消费信贷对于居民消费需求、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框架
  现假设存在一个经济体,这个经济体中只有三个主体,分别为:产业资本家、金融部门的金融资本家和工人(即消费者)。
  在没有引入消费信贷的情况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必然出现劳动力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劳动力猥琐发展。在引入消费信贷之后,产业资本可以突破价值生产和实现的限制,扩大工人家庭的有效需求,完成原本相对过剩的商品的售卖,获得剩余价值的实现。工人借助消费信贷缓解了需求与工资购买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获得了商品的使用权,同时预支了自己未来的工资,增加了工人家庭的负债率。此时,金融部门的利润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获得的产业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来自工人家庭未来收入的占有。因此,可以从工人家庭部门出发,从而探究消费信贷的影响机制。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影响机制1:如果消费信贷规模过大,会导致房地产行业过热,抬高物价,导致通货膨胀,提高工人家庭生活成本,降低实际可支配收入,恶化工人阶级处境。
  首先,根据已有的研究,消费信贷对于耐用品需求的正向影响较大,住房属于耐用品中的典型;其次,住房由于其特殊性,不仅具有消费的价值,还具有投资的价值,当消费信贷规模太大时,房地产领域会吸引很大的一部分资金,有可能导致房地产行业过热,进一步吸引资本投资,导致经济过热,物价上涨,从而使工人家庭未来实际可支配收入实际上萎缩。
  这种影响机制具体从以下两方面来强化:对于工人家庭,过高的消费信贷额度可能会引导工人家庭进行超过自己偿债能力的消费,其中也包括对于住房的消费,加深了劳动力金融化的程度,导致工人阶级地位相对减弱,未来的可支配收入下降,为了偿还债务,加深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程度。同时出于债务负担,工人阶级对于“失业”的敏感程度明显上升,导致未来劳资双方对于工资进行博弈时处于劣势地位,面临着工资被挤压的威胁。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来说,由于实体经济都面临着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根据已有的研究,在金融化大背景下,当金融市场过热,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产业资本可能会将一部分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转移到金融行业进行投机活动。
  影响机制2:如果消费信贷更多的偏向于收入较高的群体,经济体中的低收入人群难以获得消费信贷额度,或者是因为还款期限太短导致消费信贷不能实际起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消费需求不能获得有效的激励作用,市场也不能正确反映社会需求的信号。   首先,根据已有的研究,消费信贷对于低收入人群的激励作用比高收入人群要大,所以当消费信贷的接受方主要是高收入群体时,对于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高收入人群消费受到预算约束影响较少,增加消费信贷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的消费需求刺激作用有限。同时,尽管消费信贷可以刺激高收入人群对于更高层次的、满足于享乐需要的消费需求,但是一方面,这种需求的扩张会传递出错误的市场信号,导致资源的误置,恶化低收入人群的现状;另一方面,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高收入人群还可以选择在国内办信用卡,转而到国外进行消费,导致国内消费外泄。这种偏向于高收入人群的消费信贷带来了社会贫富差异进一步分化,将广大工人家庭置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影响机制3:没有有效的工资提高机制,工人工资长时间保持在一个水平,不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也就是说,工人阶级不仅不能从参与金融活动中获利,甚至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被剥削的程度就极度恶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信贷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工人阶级多次剥削,使得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持续恶化,劳动力“萎缩”。
  影响机制4:金融市场过热,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情况严重,工人家庭负债率较高,经济中杠杆率较高,损伤工人阶级利益。
  首先,经济中杠杆率较高,通货膨胀水平较高,导致工人家庭的生活成本较高,不利于工人阶级,即最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工人家庭还可能试图进行金融投资,但是实际上加大了工人家庭的金融参与度,在再生产的过程中被资本多次剥削。其次,对于非金融的实体经济部门,根据已有研究,产业资本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安排生产活动和金融活动,如果金融活动的预期收益率较高,会加大对于金融投机活动的资本投入,加大“脱实向虚”的程度,进一步推高经济中的杠杆率。金融化程度的累积加深使得经济中存在大量泡沫,而最终的主要受害者将是广大的工人阶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情况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得出如果不对消费信贷的投入领域和投入主体做适当引导、没有相匹配的收入提高机制和有效的金融市场管控,使得消费信贷更多集中于某几个领域、收入较高的群体当中,消费信贷不仅不能起到有效的拉动内需的作用,还会恶化经济体中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不稳定性增加,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使得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工人阶级——利益受损,面临更大程度的、多次的剥削。
  因此,本文得出,消费信贷首先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提高水平相比),尤其是控制消费信贷在一些容易形成经济泡沫的行业的规模,并控制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信贷规模、加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贷可得性,与此同时,落实有效的工资提高机制以及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才能有效发挥消费信贷对于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内需的积极作用,使得经济稳定增长,带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剧锦文,常耀中.《消费信贷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37卷第7期.
  [2]林曉楠.《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财贸经济杂志》.2006年第11期.
  [3] 李江一,李涵.《消费信贷如何影响家庭消费》.《经济评论》2017年第2期.
  [4]温雪.《社会资本、消费信贷与农户家庭消费》.《消费经济》2018年第34卷第4期.
  [5]阮小莉,彭嫦燕.郭艳蕊.《不同消费信贷形式影响城镇家庭消费的比较分析》.《财经科学》2017年第10期.
  [6]李江一,李涵.《消费信贷如何影响家庭消费?》.《经济评论》2017年第2期.
  [7]包倩文.《金融化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第9-10页.
  [8]马慎萧.《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资本的金融掠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2期.
  [9]陈享光.《消费和储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兼论我国消费储蓄政策》.《经济纵横》2018年第8期.
  [10]匡晓璐.《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9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银行贷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让贷款风险由银、保双方共同承担,不仅分散了风险,还有效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的信贷配给问题,增加了市场信贷需求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了银行、保险和客户的三方共赢。然而,在贷款保险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业务规模较小、借款成本高和银行道德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的贷款保险相关评价体系、降低小贷融资成本、采取多元化的风险转移措施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效防控风险,促进贷款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学生由于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匮乏,在校园贷、套路贷等平台借钱而上当受骗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大学里开展投资理财学習就显得非常必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学习理财的必要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建议大学开设相关投资理财课程,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投资理财 财商 思维  一、大学财商教育缺乏  在我国,财商教育意识非常淡薄,小学中学时代,甚至大学时代,都没有相关财商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会计实验课越来越丰富,但是部分高校的会计实验课还没有完善的体系,缺乏具体的规划。因此本文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对高校实验教学的安排进行讨论。  关键词:会计实验教学 会计教育  一、我国专科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普遍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实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税务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成本会计实验和财务综合实验
期刊
摘要:讨论大数据时代下国家电网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基于创新背景、财务管理现状与创新思路提出优化建议,明确今后财务管理方向,以期能够提升国家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国家电网 财务管理 互联网  在大数据时代下所研发的新技术同时融合了互联网与智能化特点,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应用带来极大的便利,特别是电网企业。大数据技术分析可以有效优化财务管理机制,完善员工绩效考核系统,进一步实现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知识的多少和学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胜负。因此,“知识改变命运”、“学历的光环效应”等热词传遍各大高校,考研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然选择。为此,我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阅、数理统计、因素分析等方法针对山西大学学生的考研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系统的管理模式与对策。  摘要:考研 大学生 高校管理  一、“考研潮”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
期刊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文化的属性等一系列方面存在着错位的情况,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文化应当去书斋化、立企业化,企业文化应当去内圈化、立社会化,重构文化的价值。此外,还需要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理念一认同、确保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实践统一,并积极地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企业文化制度,以此来实现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对接。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文化 文化融合 文化对接  高职教育是
期刊
摘要: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技术的充分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然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其极大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便利,但是互联网金融风险也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暴露出来,风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损失,阻碍了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虽然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有了一定的措施,但是问题依旧很严重。所以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的主要风险,看清风险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购物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借贷消费应运而生成为当下大学生购物重要的资金来源。网络借贷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等优点,但同时网络借贷消费容易刺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形成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基于此,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三个方面提出了约束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消费 网络借贷  一、引言  据商务部发布的我国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化妆品营销成为化妆品营销中的热点话题。《电子商务法》实施后,审视并厘清《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销售的监督监管机制是有效促进我国化妆品行业及“互联网+”营销模式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电子商务法 化妆品营销 监管  近年来,我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53%。
期刊
摘要: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有助于充分发挥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的比较优势,契合了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学定位。为此,本文在梳理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程授课中面临的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SPOC翻转课堂用于选修课教学过程的主要优势,初步搭建了集课前资源开放共享、课中教师精准引导、课后跟踪评测分析于一体的《金融学》选修课程SPO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