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润发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ig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大润发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大卖场。在此后十几年里,凭借主攻二三线城市的开店策略、极其精细化的门店运营、总部集权加门店分权的混合管理模式,大润发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零售商。
  2013年,大润发启动线上业务,开始了互联网化、数智化的探索。获得阿里投资后,大润发的数智化转型进入了快车道。到今天,大润发414家大卖场都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并通过大润发优鲜App、淘鲜达、饿了么、天猫超市等多个端口,为门店周边顾客提供到家服务。截至目前,大润发线上会员已有1,000多万,线上日单量接近40万笔,线上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20%。
  从大润发的数智化转型实践来看,它在云端迁移、触点数字化、组织协同合作、数据驱动业务、智能化决策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把自己送上云端 大润发的基础设施系统采用的是分布式架构。但是,这种架构适合于传统的线下零售。在推出线上业务后,大润发形成了混合式系统架构,既有原来门店的分布式架构,又有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云端集中式架构。
  获得阿里投资后,大润发将原来部署在第三方云上的系统和设备迁移到阿里云上,原来的云架构变成了本地IDC+阿里云的混合云。
  大润发CTO陈俞安透露,大润发准备用两三年时间,把原来线下的系统都搬到阿里云上,将现在分布式和集中式混合的系统架构,彻底升级为部署在云端的集中式架构。同时,现在的IDC会在服务器到期后不再购置新机器,部署在IDC的业务系统则会迁到阿里云上。到那时,IDC+阿里云的混合云配置,就会变成纯阿里云。
  用数字化连接所有顾客 数智化转型的一个核心动作是获取数据,換句话说,所有业务流程和触点都要做到在线化、数字化。
  大润发在成立之初,就导入了ERP系统,使门店的业务流程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供应链、商品、交易、会员等数据都沉淀在系统中。
  后来,大润发将自营电商转型为门店配送业务,并形成了优鲜App、淘鲜达、饿了么、天猫超市等多个线上端口。目前,大润发所有414家门店都已接入一小时配送到家服务,有200多家门店已上线天猫超市半日达服务。
  对于线上用户,大润发各个门店安排了专人建群、维护和运营。他们为来自不同端口的线上用户分别组建了小优群、小淘群和小饿群,目前小优群有25万会员,小淘群会员接近40万。
  在拓展线上销售端口的同时,大润发也对所有门店实施了新零售改造。门店使用了阿里云POS机和自助收银机,既打通了跟阿里的商品和库存数据,也将门店支付环节变成了消费者数字化触点。
  让业务运营实时在线 为了保障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高效、流畅的运营,大润发建立了一个业务中台。这个业务中台之前部署在大润发的IDC+第三方云的混合云上。获得阿里投资后,大润发在门店引入了阿里云POS机,并接入了淘鲜达项目,就把业务中台迁到了IDC+阿里云的混合云上,以便跟阿里中台进行交互。未来,等到混合云变成全部阿里云的时候,大润发业务中台也会集中到云端。
  大润发还用数字化、移动化手段重构了门店的底层效率。它利用PDA设备,把门店收货、理货、上架、拣货、包装、配送、盘点等作业,都做成了移动化管理。它还开发了一个店总参谋App,店总在自己的手机上就能随时查看门店的销售、履约等情况。
  用数据驱动运营 ERP系统让大润发门店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而利用系统中沉淀的进销存数据,大润发建立了非常强大的商品管理能力。
  在推出线上业务后,大润发在自己的混合云上建立了数据中台。只是这个中台采用开源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目前,大润发正在跟阿里合作,在阿里云上重建数据中台。
  以前,大润发开新店,往往凭经验和商圈用户分析来选址。现在,借助阿里的产品和工具,大润发可以预判新店周边有多少用户,分布在哪些区域。开店后,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周边用户已经开发了多少,渗透率如何,购买频次如何,偏好哪些品类等。这些信息,对于后期门店和线上的商品选择、商品结构、促销运营、用户运营等,都很关键。
  让决策告别直觉和经验 在陈俞安看来,接下来十年IT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智能化。他认为,数智化能力一旦沉淀在公司里,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线上订单预测。
  起初,大润发预测线上订单都用人工,准确率大概在90%。2019年年初,大润发开始尝试利用阿里的智能系统进行预测。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和学习,大润发现在已经全面启用智能系统预测订单,准确率超过了人工。
  在数智化转型上,大润发接下去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基于云架构的更主动、更智能的IT系统,同时,利用阿里的资源和能力来培养大润发的智能化能力。“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的时候,我们的决策就会比其他零售企业快一些,经过日积月累,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陈俞安憧憬道。
其他文献
在许多大型公司中,丰富的专长和知识散落各地。如果能充分利用组织内部的认知多样性,就可以挖掘出新的创新源泉。AT&T、谷歌和德国电信等公司均采用了一种名为“内部众包”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外部众包是指向消费者、供应商以及任何有意参与的人征集创意,这一课题已有大量研究问世;而内部众包则力求引导公司内部员工的创意和专业知识,相比之下,人们对它的了解尚少。我们开展了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考察多家公司如何利用
期刊
近年来,时常见到一些组织因经济动荡、意外政治事件、自然灾害或颠覆性创新而遭遇冲击,陷入困境。于是,我们看到,组织对情景规划的兴趣日益增加,希望通过对未来前景的多视角考察,理解当前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采取更明智的管理手段。  情景规划有不同的方法:概率式情景规划法是用百分比形式做出预测,或预计最佳/最坏情形;规范性情景规划法则是展望未来最可能出现的情形;而本文要介绍的“牛津情景规划法”,它并不给出未来
期刊
在数字化突飞猛进、物理设备互联互通的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越来越棘手的问题。企业常常津津乐道于工業4.0所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以及高度灵活性。德国企业计划到2020年80%以上的价值链实现高度数字化。殊不知,互联互通的工业设备也因此成为易受攻击的靶子。  工业控制系统、汽车、火星探测器或者武器系统一旦遭到攻击,其后果要比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系统的崩溃严重得多。信用卡被注销或者度假照片丢
期刊
近几年,临期食品店铺突然在全球火爆了起来。与以往只把价格作为卖点的粗暴销售方式不同,它们开始倡导商品的低碳、环保,打出拒绝食物浪费的口号。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超市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爱买打折商品的老年群体,年轻人也成了临期食品的消费主力。  消费理念符合流行趋势,消费群体也具备超强的购买力,表面看,临期食品具备了一门好生意必需的所有外在条件。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不仅线下临期食
期刊
作为海尔集团五大创新平台之一,海创汇在海尔从“制造产品”到“孵化创客”的转型过程中,通过整合和激活全社会的创新资源,有力地帮助了创业企业落地和成长。有别于传统孵化器,海创汇是一个全球创业孵化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了28个创新创业基地,目标是实现全球创业者和创业资源的互联互通。截至目前,海创汇平台累计孵化了4,000多个创业项目,其中海尔内部孵化的创业项目达到68个,并且有2个项目已经IPO上市。 
期刊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特别是30岁以下的人,习惯于用智能手机来处理许多重要事宜,但是人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有一些研究警告说,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以及睡眠、社交质量和专心工作的能力。  我们在2015年~2017年间,对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Kedge商学院波尔多校区中组织行为和领导力课程的153名研究生开展了一个为期一天的试验项目。我们要求这些学生暂停一天的联网行为,并把他们的经历以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兴起,以及国家对创业创新活动的倡导,中国商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新锐企业不断涌现,创新的商业模式、技术、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从这些新锐企业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商业图景,也看到了创业者的勇气和活力。  为了见证新锐企业的创新,也为了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创新,《商业评论》从2020年开始,每年会发布“中国新锐企业创新榜”。  本次创新榜的甄选范围,限于2015年及之后创立的新锐
期刊
低度酒的世界已经换了一种玩法。  一批新加入赛道的年轻品牌一上场就开始“跑马圈地”,将火锅、串串、烧烤、聚餐等最常见的餐饮场景与各自的低度酒产品进行排列组合。  而数字平台、数字媒介的兴起,也为新兴品牌出圈创造了新的机会。从产品洞察、研发,到供应链、营销,先掌握数据能力的新兴品牌,就有更多茁壮成长的机会。  一种成熟的模式是:在小红书、抖音、天猫平台进行精准投放,从而获得第一批对低度酒或女性酒感兴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兴起,以及国家对创业创新活动的倡导和扶持,中国商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新锐企业不断涌现,创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从这些新锐企业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商业图景,也看到了创业者的勇气和活力。  为了见证新锐企业的创新,也为了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创新,《商业评论》从2020年开始,将每年发布“中国新锐企业创新榜”。9月17日,首届2020“中国新锐企业创新榜”在云栖大会
期刊
随着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突飞猛进的变革,加强学习的呼声愈加迫切。所有领域的领导者似乎一致认定,学习乃是当务之急。据估算,2018年企业花在学习和人才培养计划上的支出超过2,000亿美元。但大多数组织并不像表面上说的那样热衷于学习。我们实际能得到的学习空间很小。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极少承认学习本身就是工作。  那么,公司怎样才能为学习腾出足够空间?作为个人,我们又当如何把握“学习”这个工作,尤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