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课堂效率和课堂时间的矛盾成为课改之后比较凸显的问题,特别是我市创建高效课堂以来,许多教师忙于应付高效课堂的几大环节,忙于研究课堂上的行为、技巧、方式方法等,而忽略了课堂上最基本的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让学生牵制着教师无休止、无目的地乱学,教师同样要做好适当的引领。否则课堂40分钟怎么可能完成教学目标,怎么可能高效呢?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有限的40分钟高效呢?特别是高年级课文内容比较长,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都当重点去学习,那么就会蜻蜓点水似地学习,这样的课堂又谈不上高效。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很重要。语文的学习无外乎通过“听、说、读、写”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积累、运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抓住某一文本的亮点,进行细致的学习,而那些没有代表性、特殊性或研究价值的就可以舍去,或以读代讲,一带而过。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文本的亮点呢?我们知道不同的文章因为体裁、题材、作者的不同,会有不同风格、不同重点、不同的表达手法,当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学习价值所在,从而寻求最佳教学点来教学。这样文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学生才能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学到更有意义的东西。
当然,找准教学点还不够,对这部分要学习的内容,还要详细而全面地细致分析。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策略——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我们留下的部分,肯定是密的部分,那就不能透风。也就是这部分的学习要细致而全面。比如情感的体验、句式的分析、修辞的运用、表达的方法等等。只要是有训练价值的就不要放过。
比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就抓住了爸爸对子女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来进行重点学习的。首先提问: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品格?在文中找一找,写出自己的体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这一段。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抓住“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展开学习。先问从哪一句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再补充填空:从“哪儿……哪儿……”引导出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再让学生想象还有哪里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从“不管……不管……总是……”引导想象,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什么怎么样;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什么怎么样;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什么怎么样;还有什么情况,白杨树像什么总是怎样。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时再让学生带着体会读一读,会有不同的体验。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语,再对整段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化了。这时,还没有学完,我又安排学生对这部分进行了仿写,通过前面一步一步细致入微的学习,这时的写对学生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所以只是利用了文本的这一小段,却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再如,在学习《冬至的夢》一课时,我同样只抓住了各种事物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进行的文本教学。同样以问题引入:冬至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勾画相关语句,写出体会,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不会随处乱找,很快能找到相关内容。这段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句中表达的内容,谁在做梦?做着怎样的梦?读一读。接着分析情感,他们的梦中有什么?再带着体验读一读。这一部分我仍然加入了对学生想象和内容分析的训练: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是希望的梦,果园里的苹果树,白雪覆盖的葡萄枝,梦里怎么样?泥土中的冬小麦,梦里梦里怎么样?泥土中的老草根,梦里梦里怎么样?地窖的树苗,梦里梦里怎么样?怎样的爷爷,梦里梦里怎么样?怎样的我们,梦里梦里怎么样?最后再想一想,还有怎样的什么,梦里梦里怎么样?最后分析句子的特点,因为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句子优美,极具特点,有长句,有短句,有加修饰词的,让学生观察、分析、学习、积累这些句子,以备自己写作使用。另外,文章有一段是一组排比句,非常优美,但文意极其简单,所以我只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了一下,并未讲解,仅仅做到积累备用就可以了。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我就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虽然学的知识点很少,但是学得精,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工具性,所以不能单单光学文本内容,更多的是利用它,培养语文素养。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比如冀教版一个单元都是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我们就可以抓住三篇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学习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再用两篇略读课文作为学生检验学习成果的练习。只要我们大胆尝试、不断摸索,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新一轮的课改中,为确保语文课堂更高效,为确保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语文教师更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大胆取舍,让学生学得更精。培养具有高语文素养的一代新人,我们责无旁贷。
编辑 高 琼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有限的40分钟高效呢?特别是高年级课文内容比较长,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都当重点去学习,那么就会蜻蜓点水似地学习,这样的课堂又谈不上高效。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很重要。语文的学习无外乎通过“听、说、读、写”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积累、运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抓住某一文本的亮点,进行细致的学习,而那些没有代表性、特殊性或研究价值的就可以舍去,或以读代讲,一带而过。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文本的亮点呢?我们知道不同的文章因为体裁、题材、作者的不同,会有不同风格、不同重点、不同的表达手法,当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学习价值所在,从而寻求最佳教学点来教学。这样文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学生才能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学到更有意义的东西。
当然,找准教学点还不够,对这部分要学习的内容,还要详细而全面地细致分析。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策略——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我们留下的部分,肯定是密的部分,那就不能透风。也就是这部分的学习要细致而全面。比如情感的体验、句式的分析、修辞的运用、表达的方法等等。只要是有训练价值的就不要放过。
比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就抓住了爸爸对子女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来进行重点学习的。首先提问: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品格?在文中找一找,写出自己的体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这一段。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抓住“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展开学习。先问从哪一句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再补充填空:从“哪儿……哪儿……”引导出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再让学生想象还有哪里需要白杨树,它就怎样。从“不管……不管……总是……”引导想象,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什么怎么样;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什么怎么样;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什么怎么样;还有什么情况,白杨树像什么总是怎样。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时再让学生带着体会读一读,会有不同的体验。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语,再对整段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化了。这时,还没有学完,我又安排学生对这部分进行了仿写,通过前面一步一步细致入微的学习,这时的写对学生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所以只是利用了文本的这一小段,却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再如,在学习《冬至的夢》一课时,我同样只抓住了各种事物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进行的文本教学。同样以问题引入:冬至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勾画相关语句,写出体会,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不会随处乱找,很快能找到相关内容。这段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句中表达的内容,谁在做梦?做着怎样的梦?读一读。接着分析情感,他们的梦中有什么?再带着体验读一读。这一部分我仍然加入了对学生想象和内容分析的训练: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是希望的梦,果园里的苹果树,白雪覆盖的葡萄枝,梦里怎么样?泥土中的冬小麦,梦里梦里怎么样?泥土中的老草根,梦里梦里怎么样?地窖的树苗,梦里梦里怎么样?怎样的爷爷,梦里梦里怎么样?怎样的我们,梦里梦里怎么样?最后再想一想,还有怎样的什么,梦里梦里怎么样?最后分析句子的特点,因为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句子优美,极具特点,有长句,有短句,有加修饰词的,让学生观察、分析、学习、积累这些句子,以备自己写作使用。另外,文章有一段是一组排比句,非常优美,但文意极其简单,所以我只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了一下,并未讲解,仅仅做到积累备用就可以了。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我就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虽然学的知识点很少,但是学得精,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工具性,所以不能单单光学文本内容,更多的是利用它,培养语文素养。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比如冀教版一个单元都是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我们就可以抓住三篇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学习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再用两篇略读课文作为学生检验学习成果的练习。只要我们大胆尝试、不断摸索,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新一轮的课改中,为确保语文课堂更高效,为确保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语文教师更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大胆取舍,让学生学得更精。培养具有高语文素养的一代新人,我们责无旁贷。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