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除了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外,更多地是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然后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等待——让学生激情勃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二、等待——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
三、等待——让学生自我否定错误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设的,教师也不可能牵着学生走进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轨道。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探索,难免就会出错。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那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特别是要等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提供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已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平均数》一课时,出示一个五一期间(5月1日-5日)北京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这5天(1200、1300、100、800、700)参观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多少人?学生纷纷进行估计,有的说估计有1300人,有的估计有1000人,也有的估计900人,可是有个学生却说有1500人。对于学生的估计结果,吴老师未做任何评价,而是说:"你估计的准吗?请你计算一下。"等结果一出来,吴老师首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的学生,并赞扬他说:"你估计的可真准啊!"然后,吴老师又把话筒递给估计1500的这位同学:"你去采访一下他们,怎么会估计得这么准。"估计结果是1000的同学非常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吴老师又回过头来问估计1500的同学:"你现在有什么启发?可以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下吗?"最后,吴老师同样热情洋溢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他估计错了,可是他能从同伴那里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一定会进步的"。
上述教学片断,老师本着一颗真诚的心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和尊重。在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学生能身心愉悦地学习,并实行优势互补,达到共同促进和提高的目的。此外,教师用真挚的爱去欣赏着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真诚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即使是原先错误的学生,也能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对话中,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进行自我否定,掌握正确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为所有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从中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四、等待——让学生个性张扬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构建,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共性的,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征。所以,数学学习不应该是每个学生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而是应该要有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说,知识应该是立体的、丰满的、带有学生个人色彩的感悟。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永远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有"过尽千帆尽不是"的耐心,等待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精彩表现。相信等待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一、等待——让学生激情勃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二、等待——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
三、等待——让学生自我否定错误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设的,教师也不可能牵着学生走进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轨道。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探索,难免就会出错。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那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特别是要等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提供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已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平均数》一课时,出示一个五一期间(5月1日-5日)北京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这5天(1200、1300、100、800、700)参观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多少人?学生纷纷进行估计,有的说估计有1300人,有的估计有1000人,也有的估计900人,可是有个学生却说有1500人。对于学生的估计结果,吴老师未做任何评价,而是说:"你估计的准吗?请你计算一下。"等结果一出来,吴老师首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的学生,并赞扬他说:"你估计的可真准啊!"然后,吴老师又把话筒递给估计1500的这位同学:"你去采访一下他们,怎么会估计得这么准。"估计结果是1000的同学非常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吴老师又回过头来问估计1500的同学:"你现在有什么启发?可以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下吗?"最后,吴老师同样热情洋溢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他估计错了,可是他能从同伴那里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一定会进步的"。
上述教学片断,老师本着一颗真诚的心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被老师重视和尊重。在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学生能身心愉悦地学习,并实行优势互补,达到共同促进和提高的目的。此外,教师用真挚的爱去欣赏着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真诚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即使是原先错误的学生,也能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对话中,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进行自我否定,掌握正确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为所有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从中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四、等待——让学生个性张扬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构建,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共性的,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征。所以,数学学习不应该是每个学生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而是应该要有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说,知识应该是立体的、丰满的、带有学生个人色彩的感悟。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永远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有"过尽千帆尽不是"的耐心,等待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精彩表现。相信等待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