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治县振兴新区振兴村位于长治县东南部雄山南麓,四周群山环绕、翠绿掩映,村内别墅林立、环境优雅。近年来,振兴村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势,依山就势,进行生态绿化改造,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努力实现村容整洁,并在集约节约土地的基础上,将办公、商业、居住、文娱、游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在一起,塑造出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且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中心村”示范区的特色,成为一处具有独特魅力的城镇化农民新村。
振兴村绿化荒山3000余亩,村内绿化300余亩,投资约2000余万元;村内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改设太阳能路灯500盏、太阳能热水器567个,接入秸秆燃气567家,达到了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效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转型跨越发展时不我待的今天,振兴村把农业项目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并率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将3675亩耕地全部实现流转,统一规划、集中管理、专业种植,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失,进行专业化种植、特色化发展。农业项目总投资共7470万元,其中,千亩道地药材基地将实现年收入300万元,千亩小杂粮基地将实现年收入120万元,千亩优质核桃生产示范基地将实现年收入420万元,百亩智能温室及无土栽培大棚将实现年收入520万元,总收入达到1360万元,振兴村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推动了振兴村农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出了新的渠道。此外,振兴村还开辟了牡丹园和“格桑花海”项目,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树的世界、花的海洋。同时,农民合作社也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倡导生活新理念和健康新方式。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振兴村坚持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共同进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振兴会堂、振兴文体活动中心、振兴休闲山庄等群众文化场馆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村民学文化、学科技、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修建的孝廉公园和槐荫寺则彰显了振兴村的传统文化。群众可结合自身文化传统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工团进行文化演出及文艺创作,每逢节日进行文艺汇演。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振兴村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条件为突破口,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园林新村为宗旨,使村内实现了“三化”,即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农户实现了“四供三通”,即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先后获“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愁公园”等称号。生活在振兴村的百姓不仅享受着幸福甜蜜的生活,也见证着它的发展与荣耀。
振兴村绿化荒山3000余亩,村内绿化300余亩,投资约2000余万元;村内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改设太阳能路灯500盏、太阳能热水器567个,接入秸秆燃气567家,达到了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效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转型跨越发展时不我待的今天,振兴村把农业项目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并率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将3675亩耕地全部实现流转,统一规划、集中管理、专业种植,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失,进行专业化种植、特色化发展。农业项目总投资共7470万元,其中,千亩道地药材基地将实现年收入300万元,千亩小杂粮基地将实现年收入120万元,千亩优质核桃生产示范基地将实现年收入420万元,百亩智能温室及无土栽培大棚将实现年收入520万元,总收入达到1360万元,振兴村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推动了振兴村农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出了新的渠道。此外,振兴村还开辟了牡丹园和“格桑花海”项目,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树的世界、花的海洋。同时,农民合作社也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倡导生活新理念和健康新方式。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振兴村坚持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共同进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振兴会堂、振兴文体活动中心、振兴休闲山庄等群众文化场馆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村民学文化、学科技、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修建的孝廉公园和槐荫寺则彰显了振兴村的传统文化。群众可结合自身文化传统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工团进行文化演出及文艺创作,每逢节日进行文艺汇演。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振兴村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条件为突破口,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园林新村为宗旨,使村内实现了“三化”,即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农户实现了“四供三通”,即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先后获“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愁公园”等称号。生活在振兴村的百姓不仅享受着幸福甜蜜的生活,也见证着它的发展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