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ij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术中彩超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胰腺炎症控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的治疗已成为趋势,但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时机仍有争议。现回顾分析2006年9月到2009年8月本院胆源性胰腺炎行LC治疗58例的临床资料,就病例的选择和手术时机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12例,女46例。年龄29~74岁,既往经B超检查证实有胆囊结石54例。首次发病4例。58例均有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腰背部放射痛。体温<38.5℃ 38例;>38.5℃ 20例。伴有黄疸15例。所有病例血、尿淀粉酶均明显升高,血淀粉酶为(814.4±421.6)U/L,正常值20~100 U/L;尿淀粉酶为(4432.3±1656.7)U/L,正常值 20~460 U/L。17例伴ALT升高(612±26)U/L。发病时B超提示58例均有胆囊结石,其中细小结石或胆泥样结石27例,伴有胆囊水肿积液9例;胆总管直径<7 mm 21例,7~9 mm 17例,>9 mm 18例;胆总管显示不清2例,提示腹腔积液4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术前行CT检查21例,行MRCP 5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时机选择 所有病例胰腺炎症状完全控制。①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已能进低脂饮食。②体温正常1周后,血尿淀粉酶正常1周后。③肝功能ALT基本正常。④复查彩色超声或CT示胰腺周无渗液,肿胀消退(其中1例假性囊肿明显缩小);腹腔无积液;B超示胆总管轻度扩张而无结石者。
  1.2.2 手术方法常规LC三孔法进腹后,观察肝脏、胆囊、胆总管及周围网膜情况,有无粘连,有无皂化斑。术前B超示胆总管直径>9 mm或术中见胆总管扩张及胆囊管较粗者须经术中彩超检查,示胆总管内无结石后再行LC,术后腹腔常规放置潘氏管引流。
  2 结果
  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10~100 ml,平均30 ml。术中彩超检查18例,16例未示胆总管内结石,2例示胆总管内小结石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取石+T管引流术。56例LC恢复顺利,一般术后第2天进流质,术后24 ~72 h拔腹腔引流管,术后住院4~9 d,平均5 d,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
  3 讨论
  3.1 LC病例的选择 胆囊结石是造成急性胰腺炎发作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病已逐渐趋于老龄化,其发病率在我国有明显上升趋势。直径<5 mm的小结石较易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如不去除胆道结石,约60%的患者在6个月内有可能复发急性胰腺炎[1]。行LC是当今预防急性胰腺炎复发的金标准[2]。合理的手术方案及适当的手术时机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术前需通过详细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超声检查,有条件者可作MRCP检查,判断是否有胆总管结石存在。胆总管内结石或扩张明显的病例,笔者仍选择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为主,术中结合胆道镜,术后行T管造影检查。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笔者认为应在急性胰腺炎控制后2周为宜,此时急性炎症反应基本消退。个别体质较差的病例在4周左右。患者无腹痛症状,体温正常,腹部无压痛,血尿淀粉酶均正常。肝肾功能测定基本正常,复查B超或CT示腹腔无渗液,患者已恢复低脂饮食近1周无不适。
  3.3 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行LC时,先探查胆囊及胰周情况,有无粘连,网膜有无皂化斑,但不主张探查胰腺。分离胆囊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小结石掉入胆总管。根据胆总管直径及胆囊管粗细及胆囊内结石情况,决定是否行术中彩超检查,笔者认为LC术中彩超是判断胆总管结石的有力依据,且假阳性率低。术中见炎性反应重,胆囊三角因炎性反应粘连重,解剖胆囊三角有困难或胆道镜下取石困难,不能勉强操作,应果断中转开腹,以避免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切除胆囊后常规放置腹腔潘氏管引流,可有效防止术后腹腔感染,便于观察有无胆瘘。
  总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胰腺炎症状控制后行LC术,虽比单纯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例难度大、风险高,但如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合适的手术时机,行LC是比较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 宫轲.腹腔镜时代的胰腺外科.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7):517-518.
  [2] Bingener J,Richards ML,schwesinger WH,et 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elderly patients:gold standard for golden years Arch Surg,2003,138(5):531-53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血管门残留现象”成因,寻求对策。方法 60例块状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方法栓塞(A组,n=30),小颗粒栓塞(B组,n=30)。观察两组残留现象的发生率及中期疗效。结果 治疗后即时,A组“残留现象”占86.7%,B组占43.3%有明显差异(P<0.01),A组一年生存率为60%,B组为83.3%。结论 肿瘤动脉插入式供血血管门区域血管管径粗血流速度
CD+4CD+25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是一类特殊的T淋巴细胞群体,其能够识别自身抗原并抑制自身反应性细胞的免疫反应,是自身免疫耐受不可缺失的一环,同时也可在炎症情况下抑制效应性细胞过度活化,防止免疫反应过强而对机体造成损伤.在CD+4CD+25 Treg 细胞缺失或功能障碍情况下,将导致机体发生自身性疾病,而在细胞过度活化情况下,则机体发生肿瘤的概率大为增加.故研究CD+4CD+25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急诊综合病区心血管疾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组各10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全面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遵医情况。结果 2组完全遵医率、不完全遵医率及完全不遵医率分别比较,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摘要】 目的分析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硝酸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剂、降血脂药,抗凝药物常规治疗. 治疗组42例,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 分别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指
【摘要】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 55例OSAHS患者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治疗,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口腔护理,其中25重症病例采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出血情况,加强呼吸道和口腔护理,尤其是术后留置鼻腔气管插管病例,加强气管插管护理,保持气管通畅,正确指导饮食。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