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职业教育;制约因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37—01
一、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
政府还没有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而校企双方也没有走出原有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认识到职业学校能够更灵活地培养所需人才。
由于关系的不顺畅,导致学校不能借助企业办出自身特色、办出规模,企业也不能借助学校便捷地得到应有利益。
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财政拨款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来源的最主要形式,甚至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唯一形式。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制度建设缺位等原因,使得当地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连基本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备也不能保障,教师的再培训与研修计划无法实施。学校也因此无法保障规模办学、特色办学的起步工作,也就不具备与企业合作的基础。
3.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现代技术要求,紧缺专业和优秀的人才进不了学校任教,而低学历、专业不对口教师却偏多,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再培训工作,导致课程改革无法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水平徘徊不前,招生数量不升反降。
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制约着我省市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政府支持,各界参与,搞活学校管理
1.提高认识,把握发展的主体方向。
职业教育必须强调为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地级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明确这一点。学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为“三农”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看作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把为企业发展、城市劳动力就业提供培训当作重要内容,把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看作重要手段,加大投入,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市级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协调教育和劳动部门,并把有关利益方包括企业、工会、学校管理者、学生及家长和职业教育机构的代表组织起来,协商确定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模式与程序,定期就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资源、背景和策略进行深入系统地交流与探讨;促进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当地经济企业开展对话与协商,共同确定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共同商讨合作领域。同时政府要履行好监管职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但绝不是包办代替,完全指挥。
3.加大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要加大力度,促进投资多元化,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在统一规划下,有针对性地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和更新必需的实习实训设备,加强各类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改革。
(1)以评促改,以改促建。
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不够规范,学校硬件达不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管理混乱,资格证书鱼目混珠,这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借鉴普通中学评估的方法,由省级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小范围的评估,对达不到要求的学校,采取限期整改、多头帮扶等措施,以督促规范。
(2)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
根据各市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重点企业的经营发展所需,结合外地劳动力市场状况,学校应调整专业设置;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人才培养所需,有关部门应指导学校进行准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并组织专家开发适合该校教学所需的新教材;调整基础课、专业课、生产实训课的课时比,学校可创造性地开展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菜单式教学等,以形成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3)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产教一体。
这种以招标引进名优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车间,在企业内建立实训生产基地,使具有高标准实习基地和尖端设施的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承揽订单、组织产品加工的产教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其中,提供帮助、展开合作,参与管理、指导业务,共享资源、共获利益。
(4)完善配套制度,改革招生模式。
学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意识,开展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如:推荐保送、集中录取、后期补录等,并可采取春秋两季招生的办法,可接受应往届生,实行弹性学制。尤其要落实贫困生资助制度,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而学校可实行半工半读,使学生在接受锻炼的同时能够解决就读期的学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37—01
一、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
政府还没有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而校企双方也没有走出原有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认识到职业学校能够更灵活地培养所需人才。
由于关系的不顺畅,导致学校不能借助企业办出自身特色、办出规模,企业也不能借助学校便捷地得到应有利益。
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财政拨款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来源的最主要形式,甚至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唯一形式。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制度建设缺位等原因,使得当地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连基本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备也不能保障,教师的再培训与研修计划无法实施。学校也因此无法保障规模办学、特色办学的起步工作,也就不具备与企业合作的基础。
3.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现代技术要求,紧缺专业和优秀的人才进不了学校任教,而低学历、专业不对口教师却偏多,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再培训工作,导致课程改革无法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水平徘徊不前,招生数量不升反降。
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制约着我省市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政府支持,各界参与,搞活学校管理
1.提高认识,把握发展的主体方向。
职业教育必须强调为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地级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明确这一点。学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为“三农”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看作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把为企业发展、城市劳动力就业提供培训当作重要内容,把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看作重要手段,加大投入,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市级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协调教育和劳动部门,并把有关利益方包括企业、工会、学校管理者、学生及家长和职业教育机构的代表组织起来,协商确定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模式与程序,定期就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资源、背景和策略进行深入系统地交流与探讨;促进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当地经济企业开展对话与协商,共同确定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共同商讨合作领域。同时政府要履行好监管职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但绝不是包办代替,完全指挥。
3.加大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要加大力度,促进投资多元化,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在统一规划下,有针对性地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和更新必需的实习实训设备,加强各类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改革。
(1)以评促改,以改促建。
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不够规范,学校硬件达不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管理混乱,资格证书鱼目混珠,这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借鉴普通中学评估的方法,由省级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小范围的评估,对达不到要求的学校,采取限期整改、多头帮扶等措施,以督促规范。
(2)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
根据各市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重点企业的经营发展所需,结合外地劳动力市场状况,学校应调整专业设置;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人才培养所需,有关部门应指导学校进行准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并组织专家开发适合该校教学所需的新教材;调整基础课、专业课、生产实训课的课时比,学校可创造性地开展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菜单式教学等,以形成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3)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产教一体。
这种以招标引进名优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车间,在企业内建立实训生产基地,使具有高标准实习基地和尖端设施的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承揽订单、组织产品加工的产教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其中,提供帮助、展开合作,参与管理、指导业务,共享资源、共获利益。
(4)完善配套制度,改革招生模式。
学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意识,开展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如:推荐保送、集中录取、后期补录等,并可采取春秋两季招生的办法,可接受应往届生,实行弹性学制。尤其要落实贫困生资助制度,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而学校可实行半工半读,使学生在接受锻炼的同时能够解决就读期的学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