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笔下的女性悲剧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m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维克多·雨果被称作法国的莎士比亚。他在世界文坛中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两部名著奠定了作者难以撼动的文学地位。本文试图对比《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的年轻女性人物的相同点和异同点,以分析作者笔下的年轻女子的人物形象。解读作者作品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年轻女性角色
  雨果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表达出对社会底层贫苦大众的关爱之情。在《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两部史诗巨著中,艾丝美拉达等人物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经典。雨果笔下的女性人物角色往往善恶美丑并存,充斥着矛盾性与复杂性。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与观念的发展也都蕴含其间。笔者试图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年轻女性形象——珂赛特、爱波妮、艾丝美拉达与小百合,从不同的层次对比人物特性的异同,以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识雨果及其作品的深意。
  一、年轻女子形象相同点
  第一,四个姑娘都非常年轻,非常漂亮。珂赛特和爱波妮第一次见面时,两个人都已经感觉到了对方的美。作者描述她们为“废铁中的两朵蔷薇”,后来虽然二人成长经历不同,但都变成美丽的大姑娘了。艾丝美拉达继承了母亲花喜儿的美貌,她出现在广场上时引起了许多男人的关注,几乎让所有人轰动起来,由此可见她的美貌。菲比斯的未婚妻小百合一出场也是衣着华贵,显示出富贵人家小姐的气质,“门廊上端的阳台上,几个俏丽的姑姐谈笑风生,真是千种风流,万般温柔……从这一切不难看出,她们都是富贵人家的娇弱女子”。
  第二,四个姑娘都曾遭受苦难。珂赛特的苦难发生在德纳第家庭寄宿的日子,她从小缺失了父亲,三岁时失去了母亲,被德纳第家庭当作奴隶虐待,如果后期没有冉阿让的出现,她的一生就不会再有光明,珂赛特的苦难出现在青春妙龄,由于童年时缺少正确的教育,她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后期家道中落,流落街头,她甚至成为乞丐、小偷、骗子和娼妓;艾丝美拉达的苦难同样也发生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她遭到了菲比斯的对感情的背叛,也遭到了副主教克洛德的诬陷;小百合的苦难相对来说轻缓些,主要是未婚夫菲比斯对爱情的背叛,看到菲比斯和艾丝美拉达站在一起,小百合因为妒忌可以像个恶毒的女人般去轻蔑别人,也完全是处于对菲比斯的爱,虽然最后菲比斯出于财富和权贵的考虑与她结婚,看似她得到了想要的爱情,可是这爱情是否真挚纯粹读者们都是心知肚明的。
  二、年轻女子形象不同点
  这四位姑娘最大的差异便是他们对待爱情与男人的态度。
  珂赛特和爱波妮都深刻地爱上了同一个人——青年马吕斯。珂赛特性格逆来顺受,从小到大,她都顺从男人的安排,在德纳第家中寄宿时是这样,被冉阿让救走后是这样,最后爱上马吕斯之后仍旧是这样的态度,她对于马吕斯思考的内容,她永远只有被动地接受,甚至在婚后,她连为自己的养父冉阿让在自己家放一把椅子的权力都没有。爱波妮的态度与珂赛特的顺从完全相反,她聪慧、勇敢、积极,愿意采取行动,还有反抗的勇气。虽然她缺少正确的价值观,甚至成了小偷、骗子、妓女……但是她却有勇气主动向马吕斯表明爱意,得知马吕斯另有心上人后,她还愿意全力帮助马吕斯得到自己的爱情,一次又一次地帮他寻找珂赛特,甚至愿意为了他反抗自己的父亲。她是那么的勇敢纯粹,甚至在最后的街巷战役中,她为马吕斯挡住了致命的子弹,最终倒在了他的怀中,她为爱献身,是悲壮的,也是凄美的。
  艾丝美拉达和小百合也都深爱着同一个男人——菲比斯。因为曾被菲比斯救了一命,艾丝美拉达对他一见钟情,只是这种情感在菲比斯看来相当廉价,对方只是看上了她的美貌,并没有付出真正的感情,在被克洛德主教诬陷后,菲比斯为了掩盖自己肮脏的一面,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不做证,让艾丝美拉达死亡。即便如此,艾丝美拉达心中仍抱有对菲比斯的幻想,甚至在要被抓走前,在母亲帮助隐藏自己时还情不自禁去呼喊菲比斯。即使菲比斯不讲情面,她也要恪守对他的贞操;面对克洛德的逼迫,她坚决不从,甚至在死亡面前,艾丝美拉达也没有屈服。相较于艾丝美拉达低贱的出身,小百合是幸运的,她出生在财富的权贵家庭中,地位是她爱情的最大保证,她爱菲比斯,但性格一如百合花般,骄纵冷酷,虽然内心天真单纯,但单从魅力这一点来说却不能吸引菲比斯的目光。面对山羊泄露的秘密,她意识到艾丝美拉达是情敌后,小百合当即流下眼泪并气晕了过去。她是如此单纯,看到未婚夫与别的女人站在一起,她因为妒忌可以像个恶毒的女人诅咒别人,从高贵的富家小姐立刻变成一个粗野的妒妇。这与之前华丽高贵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她已经知晓爱人的背叛,但是最终还是接受了菲比斯的婚姻,从心底原谅了对方。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最终是不会幸福的。
  三、年轻女子形象总结及解读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描绘出她们的大致形象:
  珂赛特:一位美丽善良、缺少主见、童年苦难、顺从男人、最终得到幸福的年轻女子。
  爱波妮:一位美丽、聪慧勇敢、积极主动、具有反抗精神、为爱献身、遭受爱情苦难的年轻女子。
  艾丝美拉达:一位年轻漂亮、单纯善良、注重贞操、容易相信男人、遭受情劫而失去生命的可怜年轻女子。
  小百合:一位出身贵族、年轻漂亮、内心单纯、骄纵冷酷、遭受爱情苦难的年轻女子。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大类女性特征出现率较高,即:年轻漂亮、单纯、温柔善良、相信男人、贞洁、为爱情奉献、缺乏独立意识;贫穷、地位低下、遭受苦难,这几个特征则为女人的不幸。
  雨果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大多都逃脱不了不幸,如艾丝美拉达为了忠于自己的爱情,被人诬陷残害至死、爱波妮为保护马吕斯而死。作者曾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是这个时代的三大問题之一。底层女人因为贫穷所以饥饿、因为饥饿所以堕落、因为堕落所以不幸、因为不幸所以死亡。所以,女性因贫穷而不幸。四位年轻女子中,只有小百合是出身高贵且生活富足的,所以她并没有因情变而遭遇不幸的结局,最终还是得到了自己的婚姻,只是这婚姻不够完美。除了小百合以外,还有一个人物最终得到了幸福,就是珂赛特。她的不幸发生在童年,但被冉阿让救助后人生便走上了好运,最终得到了幸福,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像珂赛特这样交上好运的年轻女子又能有多少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女性的问题,其实早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已经关注到了当下社会、教会对人性的压迫与残害,其中对女性的残害更甚。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艾丝美拉达悲惨命运的描述,展现教会的黑暗与压抑下人性心理的扭曲与丑恶。
  宗教势力、禁欲主义等等的压迫使得克洛德副主教成为艾丝美拉达悲剧的始作俑者,爱而不得便去毁掉。而他仅仅是众多宗教中女权桎梏下的一员,他身上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封建宗教对人们特别是对女性的束缚。宗教产生于男权社会,特别是在《圣经》中充斥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例如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夏娃,意味女人原本是属于男人的一部分。在许多神话中,女人代表着灾难,更是利用性欲引诱男人堕落的元素,因此宗教宣扬禁欲主义,也成为间接毁灭艾丝美拉达的重要缘由。
  艾丝美拉达在作品中就是至善至美的至高存在,她不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更有一颗温柔善良痴情的内心。她外表美丽,舞姿能够吸引广场上所有人们的注意;她真诚善良,在卡西莫多受刑时独自一人上前为他送水;她纯真痴情,即便菲比斯只是玩弄她,即便到了最后,艾丝美拉达仍旧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她恪守贞洁,面对克洛德的逼迫,她宁死不从,即便面临着被绞死的命运。外在美与内在美都在她身上同时体现。极致的美却走向了灭亡,作者用非常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曲极致的悲剧,柔弱而美丽的姑娘走向死亡的悲惨命运,强烈地唤起民众的同情心理,得到读者的心底深处的共鸣及强烈震撼。
  四、结语
  雨果笔下创造了许多经典女性人物形象,而大部分女性形象都很难逃离不幸的命运。作者通过浪漫的表现手法将这些悲剧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予读者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揭露了当下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压迫。
  参考文献:
  [1] 雨果.巴黎圣母院[M].施康强,张新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雨果.悲惨世界[M].薛欢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3] 邓楠.国内《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研究述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4] 施志渝.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表现及其特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2).
  作 者: 宣雅馨,硕士,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新教育实验分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語文课程与教学;阎浩,硕士,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冰心一生酷爱玫瑰,早期的创作她把对带刺的玫瑰的挚爱倾注到小诗里,唤起人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爱心。在《繁星·春水》中,冰心用爱的哲学咏物抒怀,让玫瑰,特别是玫瑰的刺和玫瑰的红色闪烁着哲理的光芒,敦促人们珍惜美好,注重修养,修炼品行,挺立傲骨,用爱去构筑玫瑰色的自然和精神世界。在对玫瑰刺和玫瑰红的礼赞中,冰心挖掘出玫瑰風骨的意蕴,倡导爱的陪伴,美的追求,善的怜惜,柔的心灵,刚的自卫,尤其是真的人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河北诗歌在乡土的历史记忆与城市的现实存照中不断探求,而对生态现状的忧虑与对生存本源的重视是当下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重心。在陈超诗学体系之外,河北新诗评群落呈现出明显的代际传承。河北青年诗评家以诗人的身份和积极的态度介入当下诗歌活动现场,具有学院化、专业化和网络化、多元化等特点。他们既有面对陈超等前辈诗评家的内在焦虑,也有在史学眼光、建构意识和超越既定批评范式方面的精神突围。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讲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奥菲莉娅在有限的剧情设置中,扮演着屈从和被操縱的角色,但奥菲莉娅对于理解无法揣测的哈姆雷特也是至关重要的。电影《奥菲莉娅》在与莎剧《哈姆雷特》互文的基础上,给予奥菲莉娅话语权和选择权,以施动者的姿态主动介入矛盾与纠纷,其形象是对莎剧奥菲莉娅形象的颠覆。《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从各自的视角讲述众所周知的故事,故事都涉及疯癫和死亡。考察从《哈姆
期刊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分支,是连接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的桥梁。本文在立足民族音乐传播的基础上探究晋剧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交叉与渗透,从而透视音乐文化在剧中的显现。另外,本文积极探究晋剧音乐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结构变化与运用,厘清晋剧音乐与山西地方性音乐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山西音乐作品的地域性和独特性,进而更好地传播山西文化,加快推进我国戏曲音乐在
期刊
摘 要: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指涉的关系,对文本的阐释不应局限在单篇作品中。苏童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采用改写、改编、重构等手法,从畸形处境中的人性关注、人性批判的延续传承、历史寓言下的生命聚焦三个维度实现了主题意蕴的高度互文效果,透视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并对生命意义进行多重寻找,出色地完成了文学作为一门“人学”的任务。  关键词:《河岸》 《黄雀记》 互文性  自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
期刊
摘 要:好莱坞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改编自爱尔兰文学大师萧伯纳的《卖花女》,是音乐剧轻歌剧流派中的扛鼎之作。该电影不仅带给人们以视听盛宴,其蕴含的丰富而多元的社会文化意义也引发了学界的思考和研究。本文指出,在《窈窕淑女》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伊莱莎经由希金斯教授的训练和指导,摇身蜕变为窈窕淑女的过程,体现了包括语言认同、性别认同、阶级认同和人性认同等多元认同。本文从“我是谁”“
期刊
摘 要:诗人陈超一生全为诗歌而行,他诗歌的精神气质主要由三种思想构成。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艺思想的再次涌入对诗人而言有显在的重要影响;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于诗人的影响是先在的、潜在的、不易觉察的。儒家思想鼓舞诗人入世而为,道家思想给诗人以安慰和庇护。这三种思想的交织成就了诗人光芒璀璨的耀眼成就,但无法更好地解决诗人所面临的诗歌困境。  关键词:陈超 诗歌 精神气质  诗人陈超对诗歌纯粹而真挚的追求构
期刊
摘 要:虽然肇始于北朝民歌《木兰诗》的电影改编塑造了贴合各个改编时代的木兰形象,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作为情节要件皆得到了保留。而刘亦菲版本的《花木兰》则中断了木兰战场上“女扮男装”的“装扮”行为,最终以女战士的身份完成了保家卫国的大业。与之呼应的叙事叙写,一方面以凤凰传奇架构了“雌木兰”的英雄诗篇;另一方面浓墨重彩地突显了木兰对“自我”女性性别的接纳与完善。而后者无疑对Z时代观众做了一次关于
期刊
摘 要:济慈诗歌的不列颠书写不是对于英伦三岛景观的单纯描摹,而是一种依靠文学想象来建构不列颠民族共同体的过程。诗人将景观提升到了“缪斯”的高度,以此激发读者的崇拜之情。通过景观书写这一文学想象方式,济慈得以在情感上、认知上和文化上建构不列颠民族的认同感。  关键词:济慈 景观书写 不列颠 共同体  托马斯·赫胥黎曾说过:“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是由它们的诗人和小说家们创造的。”a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
期刊
摘 要:格拉宁在《我的中尉》中书写了主人公饱受战争折磨的创伤人生,创伤也成为小说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主人公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血腥,忍受了饥饿、严寒、疾病的折磨。在巨大的精神冲击之下,中尉体内分裂出同貌人D,以此来缓解战争带给他的伤痛,两人以各自的视角诠释对于战争的理解。虽然主人公在战争中侥幸存活了下来,但战争留给他的内心创伤却经久难愈。格拉宁的战争创伤书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带给个体、群体、社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