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语法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梅尔·吉普森的观众自然不会忘记《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和《启示录》这些电影,硬汉形象、暴力美学和文化历史记忆是他电影的标配。在经历后两部电影给他的诸多非议后,这次的新作《血战钢锯岭》显然带有重振威风的意味,毋庸置疑,这次的挑战增大了,在表现人物方面几乎完成了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而说服观众的难度自然陡增。“二战”期间,一个叫戴斯蒙德·道斯的美国医疗兵,坚持不带武器上场杀人,却徒手空拳拯救75个伤病战士。就是因为他是一名基督徒,绝不杀戮。影片中的主人公,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导演艺术手法高超,以非传奇的方式展现主人公传奇的人生,给人莫名敬畏、震撼力。
  在笔者看来,故事的情感驱动力来自外界、战争对基督教伦理的排斥,越是误解、嘲讽,越是反衬他对基督伦理的深挚信奉,也就突出了道斯的不凡、基督教伦理的影响力。那么,導演是如何完成这次关乎基督教伦理的叙事呢?
  儿时记忆,杀父情结
  影片以倒叙回忆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为开端,中间直叙道斯的成长、恋爱、家庭以及当兵经历,最后上战场救人,与开头呼应,最终,真实人物现身讲话,打破影片营造的梦境氛围。
  在道斯成长经历中有两件突出的事件:误伤哥哥和夺枪“杀父”。第一件,小时候顽劣淘气,和哥哥打架,无意抡起一块砖头,把兄长打晕,致使其休克几近死亡,道斯惊觉自己做出了杀人之事,于是他缓缓走到绘制着圣经故事的画像面前,直视十诫第六条“不可杀人”的信条,默默发呆、呢喃、祈祷。“十诫”见于《旧约·出埃及记》,摩西带领希伯来人从埃及逃脱,在西奈山下与神立约,领受神的“十诫”。从此,犹太教以及此后产生的基督教均以“十诫”为最高诫律和伦理信条。
梅尔·吉普森在片场

  第一点,一个细节是道斯的女朋友送他上战场时,赠他一本《圣经》,中间夹着女友的照片和书签。书签所在的地方是《撒母耳记上·第十七章》,这一章记叙了以色列和非利士人作战,一个叫歌利亚的非利士人,身高过人,身着重甲,手执重器,日日在阵前叫骂,而以色列人无人敢应战。大卫得到上帝的恩典,“手中拿杖,又在溪中挑选了五块光滑石子,放在袋里,也就是放在牧人随身带的囊里;手中拿着甩石的机弦,就去迎那非利士人”。
  然后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大卫对非利士人说:“你来攻击我,是靠着刀枪和铜戟;我来攻击你,是靠着万军之耶和华的名,就是你所怒骂带领以色列军队的神。今日耶和华必将你交在我手里。我必杀你,斩你的头;又将非利士军兵的尸首给空中的飞鸟、地上的野兽吃,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神;又使这众人知道耶和华使人得胜,不是用刀用枪,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他必将你们交在我们手里。”很可以将这段话看做道斯内心活动和行动的注脚。基督教伦理基于一种深刻的信赖,认为神的恩典够用。
  第二点,至于带不带枪的自由是上帝赋予人的权能,人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人基本的生活能力,至于用来为善为恶,杀人或者不杀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那道斯坚持的基督教伦理值得所有人奉行吗?显然是有难度的。影片在表现他个人化的基督教伦理时,也让我们怀疑这种行为的难度,也许有人说,人人都信“不能杀人”,那战争则消弭。可往往事与愿违。   圣徒光环,泽被战场
  影片前半部分文戏,后半部分武戏,二者紧凑呼应。重头戏在战场,也就是“二战”结束前,美日的冲绳岛战役。梅尔·吉普森没让人失望,继续发扬暴力美学,借用一幕幕仪式感颇强的镜头展现战争的惨烈。黑色苍穹下,炮火接连在人身边炸响,五脏六腑横飞,四肢百骸交错,像是现实版的《格尔尼卡》。场面过于血腥,一度让笔者坐立不安。特别是地上堆积的枪弹壳,大雨一般铺地。日本兵和美国兵各自蜂拥而上,筑成人肉长城,打了退,退了打,相持不下。
《血战钢锯岭》电影剧照

  抛开基督教伦理这个维度,对人性的洞察也是导演的一个视角。在前面谈到道斯之所以不拿枪、不杀人,是因为儿时记忆和杀父情结,从心理角度看,道斯担忧的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恶。细细思量,拿枪和杀人是两个概念,拿枪不意味着杀人,但是道斯绝不越雷池半步,就是基于人性的诡谲。不要忘记,20世纪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蝇王》椎心泣血,一些孩子流落荒岛,内心的恶魔鬼般地驱使人性,在无任何外部原因刺激下杀死同伴。“蝇王”强调的人性恶,如原罪般凝滞、沉重。
  从家庭到军营,再到战场,道斯领悟罪和爱,坚守基督教的伦理底线,与神的关系越来越近。他无法把逻辑解释给所有人听,即便明白对日战争是正义的,但他仍选择康德般的道义论,让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他是为了救人而救人,哪怕杀一个救两个,都不做。多少革命,以暴易暴,用高明修辞来篡改动机和成果,而在基督教伦理中,生或死的权限不在于个人和群体,审判在神,不由己。
  查尔斯·L·坎默在《基督教伦理学》中写道:“伦理学最多只能允许我们对我们关于个人的和人类共有的人性所做选择的结果進行反省和认识。同样,基督教伦理学也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关于我们所追求的人性的设想和关于我们所应该力图建立的社会的设想。”恨不消恨,端赖爱止,道斯凭借超凡的事迹,于1945年11月1日,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授勋,由此“成为‘二战’期间第一个拒服兵役,没有任何杀死敌人记录却获得最高荣誉的士兵”。他用信仰,写下救赎的语法,为人性和社会的建立留下设想。
  当然,影片绝不是在枯燥地说教,它的视听语言棒到极点,在叙事上流畅无碍,典型的大制作、大场面,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人形容为“教科书一般严谨”,延续了梅尔 · 吉普森的一贯品质,特别是场景,其惨烈悲壮,目不忍视。对于战争,越是逃避,越是与之相遇,不如在反思中防微杜渐,善战者不战,而非在戏谑和解构中,滑天下之大稽。
《血战钢锯岭》电影海报
其他文献
史前先民所具有的审美观,完全来自内在的精神因素——宗教感情:由祭祀、祈盼而生发的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因人的渺小、脆弱而把对神的虔诚崇拜转变为自身精神的强悍,继而导致人性的集中释放,以之抚慰灵魂的孤寂与躁动。这就是巨石建筑的重要成因。这种宗教与审美相伴的美学史,一直从史前文化开始,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延续了数千年。  对精湛工艺审美的解释——娱神  考察史前先民的巨石建筑,除形制的恢弘巨大之外,就是对建
无论是悠悠的历史长河,还是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回想起来,总有一些记忆是挥之不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悲喜跟荣辱,即使都已远去,却仍值得品评、回味。请以“挥之不去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公元前208年,一双瞳孔尽窥秦室天下,挥兵直进咸阳,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安阳,宋义鼠辈为秦军气焰所折,逗留46天不敢前。项
进入11月份,频繁的考试使人感到窒息,也使许多同学感觉缺乏自信。值得一提的是,信心不足的群体在高三不仅包括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还包括一大批成绩较理想的同学。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高三学业难度的加深,考试次数的增加,许多同学遭受失败的次数也随之增加。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焦虑情绪充斥着不少同学的内心。面对还在继续的考试,面对可能还会遭遇的的失败,同学们怎样才能找回学习的自信力?  在这里,我想告诉正在为此
说起泰国电影,人们往往提到2017年上映的后现代青春奋斗电影《天才枪手》,其获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这部电影得益于泰国GMM公司对后现代电影技巧的使用,其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泰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并且为泰国电影赢得了国内外的认可。然而,若要追溯泰国“后现代”电影发展的源头,就不得不提2013年上映的一部电影。那部电影的上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电影上映时,全国电影院门庭若市,一票难求;有些高中生集合了几个班
伟大的艺术家常常代表一种艺术思潮、一代画风乃至一个时代的艺术。性情孤傲、容易偏激,却敏感于颜色、充满艺术想象的凡·高,因《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传世杰作,引起传记作家和电影艺术家的关注。信奉“我在世上寄居”的凡·高为后世留下了几幅圣经题材的画作。  凡·高的信仰与艺术激情  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曾因生活所
鹦鹉的性别  公交车上,儿子指着新买的鹦鹉问妈妈:“这只鹦鹉是公的还是母的?"  “母的。”妈妈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儿子又问。  妈妈看了看周围好奇的乘客们,不慌不忙地回答:“你没看见它嘴上涂了口红吗?”  (豌 豆 供稿)    最好的证据  一个小男孩向他的同学吹嘘说:“有一次,我爸爸不小心掉进水里,眼看就有生命危险,他急中生智,抓住水里游着的两条鱼,终于上了岸。”  同学们都不相信
在乌克兰的克罗列韦茨市(Krolevets)有着一座世界上最特别的苹果园。说它特别是因为整个10英亩的果园里就只有一棵220岁高龄的苹果树。这株树中老翁似乎颇有灵性,一早就为它以后的生长进行了筹谋。随着树龄增长,有的树干就开始趋向地面生长,一旦死亡,枝干就立刻向下弯曲,生根。2008年时它已经有18根树干了。果园有几根主干,上面都有几十条生根的枝蔓,有意思的是它们每年基本上是一半开花,一半休息,结
I asked, and they said: the branch  swathed in flame is a sparrow.  They said: my face  was the waves, the world’s face a pile of mirrors,  a lighthouse, and the sailor’s sorrow.    I arrived and the
2020年12月29日清晨,皮爾·卡丹在巴黎讷伊医院去世,享年98岁。他毕生热爱工作,历经几个审美时代的变迁,却始终保持本色,并且把他的“名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然有很多计划:上演戏剧、设计家具、开饭店、盖房子(他差点儿在威尼斯盖起一座像高塔一样的房子)……他的钱并非源于服装设计(近些年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样只盯着他的服装了),而是经营许可证。时装上、家具上、饭店里,
Americans often say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things a person can be sure of in life: death and taxes. Americans do not have a corner on the “death” market, but many people feel that the United States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