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时间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该小说在小说形式和创作技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尤其是叙事时间的变换,从章节题目到人物意识流动都展现了福克纳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本文立足于叙事学,从叙事时间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其文本四部分在时序、时距与频率的变换,以及其所带来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叙事时间;叙事效果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该小说充分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事手法和策略。小说由四部分构成,描写了南方种植园主康普森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该书选用康普森家族的三个孩子:班吉、昆丁、杰生和女仆迪尔西作为每一章的标题,来讲述中心人物凯蒂的故事。很多读者都觉得《喧哗与骚动》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主要原因是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新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叙事时间的精巧安排。故事中的事件总是按照时钟上的时间依次发生发展的,而在创作小说时,有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作者会人为地将故事的自然时间重新安排。本文主要运用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讨论的时序、时距和频率。
  一、时序
  时序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时所遵循的时间顺序。叙述者即可以遵循故事发展的自然顺序,也可以打乱自然顺序以达到特殊的阅读效果。
  (一)时间倒错
  时间倒错是指作家打乱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时序的一种文学手法。这是现代主义作家,尤其是意识流作家经常使用的手法。这时,按照客观时序叙述的原则被打破,叙述完全不受客观时空的束缚,人物意识自由流动,随意性极强。
  《喧哗与骚动》的四部分分别以四个不同的时间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为标题,显然,这四个时间是错乱的,并不是按事件发生的自然先后顺序描写的,而是采用了CABD的时间模式。这样的时序安排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极大困难,但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有意安排。
  康普森家族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其讲述方式。前三部分的讲述者分别是头脑混乱的白痴班吉、神志恍惚的昆丁以及尖酸刻薄的杰生,第四部分是黑女仆迪尔西。该小说的四个部分以及各部分本身都没按正常的时序安排,而是遵照心理的时序。时间倒错手法的成功运用印证了心理的时序,记录了“心理的真实”,深化了康普森家族及整个南方社会精神衰落这一主题。
  (二)时间倒错所带来的叙事效果
  首先,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在传统小说中,时间是单向性、机械性的,读者跟着客观时间往前走,失去了好奇心和悬念,破坏了读者的审美感受。然而时间倒错手法对客观时间进行弱化、淡化作用,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读者可以玩味每一句话、每个画面,从而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其次,通过意识流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人物的意识流动可以通过内心独白,也可以通过支离破碎的意识活动来表现。昆丁自尽前十五分钟的一大段意识流动是支离破碎的,它毫无逻辑,真实地再现出昆丁自尽前思绪的极度混乱,这种“心理的真实”只有通过时间倒错手法才能逼真地展示出来。
  (三)从完全无序到高度有序
  在第一章,班吉是一个白痴,他思绪混乱,没有时间和顺序概念。凯蒂身上的香味,走路的脚步声,披上身的婚纱,读者只能根据班吉对这些外物的表现来猜测事件的先后顺序,十分吃力。第二部分是昆丁自杀前最后一天的游历,间歇性地插入长时间的联想和回忆,但与班吉部分完全错乱的时序相比,这一部分的时序具有一个总体的框架。第三部分对杰生的一天作了有序的倒叙,读者很容易就摸清故事发生的时序,这时,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已经接近顺畅。最后一章从迪尔西的视角出发,完全转变为第三人称,以冷静客观的口吻叙述,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是完全吻合的。在整个文本的叙述过程中,叙事时序慢慢地向故事时序靠拢,最终和故事时序完全同步,从叙述的完全无序到高度有序,逐渐形成了一个叙事时序的变化链。
  二、时距
  时距是指作品中故事的时长和作者叙述故事的时长。热奈特将时距分为四小类:概述、场景、省略和停顿。具体来说,概述是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场景是指叙述时间等于故事时间;省略是指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停顿是指叙述时间是无穷的,故事时间为零。时距不仅能反映叙述者对该事件的注重程度,而且能够反映文本的叙述节奏。
  (一)《喧哗与骚动》中的时距变换
  在小说中,第一章的时距采用的是场景和省略的方式,由于班吉展示的完全是无意识的叙述,因此他记住的事情就被完整地呈现成场景,记不住的就被完全省略,所以读者会感到很迷茫,读者读到的是一个白痴对世界的观察和记忆。第二章的时距主要采用的是停顿和概要,这主要是因为昆丁的思维比较敏捷,所以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意识流的描写,从一件事会突然跳到另一件事情上,所叙述的故事实际上被暂停了。第三章的杰生部分,对话很多,基本上属于场景叙事,这个部分也有杰生的自我辩白,对过去的回忆或是对现在的评价,采用的是停顿的叙事时距。在这多重叙事节奏中,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长度差异较班吉、昆丁部分减少了很多。最后一章迪尔西部分,已经完全转化为传统的叙事模式,时间处于1928年4月8日,文本真切地描绘了这一天发生的事,文本的叙述节奏也变得平和单一。
  (二)不同的时距所带来的叙事效果
  热奈特说,叙事的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就好像是音乐旋律中的间隔,主宰着文本的节奏快慢,节拍轻重。班吉的节奏激烈,构成一首激动人心的心曲;昆丁的节奏感人而哀伤,现实与理想的对立让他不住地回顾过去,浮想联翩;杰生部分的叙事时距明显变短,回想只是偶尔出现的不协调的音符;而在迪尔西部分,叙事节奏变缓,没有激情澎湃,而是平静安宁。福克纳运用精巧的写作技巧,导演了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读者的感情在阅读过程中似大海的波涛起伏不定,从而得到了很强的审美体验。   三、频率
  频率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的次数与该事件出现在文本中的叙述次数之间的关系”(罗钢,1994:154),热奈特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单一叙述,即讲述一次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概述叙述,即指讲述一次发生数次的事件。(罗钢,1994:154-156)。
  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重复叙事,白痴班吉始终在讲述多次发生一次的事:“凯蒂身上有一股下雨时树的香味”,“凯蒂身上有树的香味”,除了香味,还有很多类似的叙事重复集中在凯蒂身上。在昆丁部分,有关凯蒂失贞的回忆也在重复出现,阴影、钟表和流水在文本中不断出现,在这里,昆丁关注的是凯蒂的贞洁和自身的理想。在杰生部分,凯蒂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重复最多的是金钱,功利才是他真正关心的。在迪尔西部分,虽然依旧提到凯蒂,但是叙述注意力完全放在没有凯蒂的现实社会里,只是以传统的叙述方式讲述当天的事件。
  整部作品中不同的部分采用不同的频率来叙述,区分了各个叙述者不同的注意力分布,文本也通过不同的叙事频率凸显出作者真正想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从各个层面塑造出走向没落的南方世界,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
  总之,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以独特的时间安排向读者展示了康普森家族的衰败,烘托走向衰亡的南方旧道德标准,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意义。看似无序的叙事时间不仅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同时也突出了主题意义。福克纳常对人说,他把这个故事写了四遍。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对《喧哗与骚动》赞叹道:“这部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斯最喜欢称作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杰作。”
  参考文献:
  [1]董小英.叙事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4):56.
  [3]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李文俊.喧哗与骚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5]罗伯特·汉弗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4.
  [6]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7]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以来,拉美文学以宏大叙事手法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魔幻现实主义表达方式被世界所熟知,拉美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的共同性超越了彼此的差异性,他们坦诚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直面民族的伤痛与疤痕,在深深扎根于“大地文学”的拉美土壤中生机勃勃地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文学爆炸”的震撼力更是备受关注。以科塔萨尔、富恩特斯、博尔赫斯、略萨、马尔克斯等作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让世界认识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与多
摘 要:幽默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幽默可以增加人们在生活中的乐趣,减轻压力。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不乏幽默的对白。本文选用大量典型实例,用语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对幽默对话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探究幽默和语用规则的关系,以对幽默对白有更好的理解和欣赏。  关键词:幽默;语用学;合作原则;指示语  幽默一词源于法语,原意为情绪。任何事物本身并不幽默,幽默只存在于接受者的认知过程中,那么话语的接受者是如何
我们于1988年11月至1994年11月采用三棱针点刺治疗癌症高热患者,并与物理降温法做对照,经过60例临床观察,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张溥是明末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他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分篇来看,是对单个作家作品的论述;合而观之,则是一部汉魏六朝至隋代的文学简史,是张溥文学思想的集中
摘 要: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可以看作是殖民者的代表,作者笛福本人所具有的殖民主义思想对小说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鲁滨逊对荒岛的殖民重点表现在文化殖民。此外,鲁滨逊在荒岛上的行为反映出典型的殖民者心理;他对荒岛有强烈的主权意识,把岛上的一切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关键词:鲁滨逊;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殖民者心
期刊
摘要:道学和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源远流长,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道学为灵魂,古代钱币为载体,它们相得益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学;钱币;中国传统文化  道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系统,包括道家、道教、仙学三大分支,老子为道学之宗。它是先哲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传
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修辞疑问句摘 要:修辞疑问句在疑问句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尽管从形式上他们是疑问句,但其交际目的却不在于提问信息和祈使受话人回答问题,而是吸引受话人关注信息,该信息也是问题本身的答案。本文的目的是基于俄语语料来探究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修辞疑问句的功能。  关键词:修辞疑问句;间接言语行为;功能  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发生说话人说出某个句子却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的情况。修辞疑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30例强迫症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舍曲林治疗,观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直至1972年美、日两国分别与中国全面改善双边关系前,美国和日本在东亚结成同盟共同遏制中国.宝岛台湾成为美日两国政府实施反华战略的砝码.这段时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