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抠开了素质教育的大门,应试教育的“老秀才”开始忙碌于各种形式的“镀金身”,不亦乐乎中又有些手忙脚乱。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既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又呼吸不到素质教育的高层新氧,教学上开始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课堂教学上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与同行共鸣、共勉。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对症下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摒弃吹嘘作秀,还原真实朴素
新课程标准的渗透,意欲把课堂搞活,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领悟,以为故弄玄虚就能制造气氛,以为琴棋书画就能诗情画意,要这样要那样,结果课堂搞得不三不四,有甚者还吹嘘卖关,惺惺作态,为了达到所谓的效果,完全把语文的真实朴素抛之脑后。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讲授《落花生》第二课时,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老师要求学生按小组讨论怎样做个“花生式”的有用人。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在教室巡查指导,其中有一小组表情尴尬,无从下手,老师从旁经过看到这一幕,并没有停下来指导。讨论时间结束时,这组的组长举手说老师路过我组怎么不帮帮我们啊。在这种尴尬气氛下,老师有些脸红了。
是啊,怎么不帮帮他们,这值得我们深思。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学生却变得敢于质问,敢于说“不”了。课改最大的成功不仅仅是改革老师的教学,更值得注重的是学生的改变。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这一改变?
从“满堂灌”的分析讲解,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新型课堂教学,看似完美的教学链,却因缺乏真实而黯淡无光。语文课应该是真实朴素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平实化,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言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敢于直面课堂的尴尬,敢于面对学生的质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记吹嘘,无须作秀,真实坦然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严禁喧宾夺主,重视语言文字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语文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喜欢把音乐、美术等艺术融合进来,希望把语文课讲得绘声绘色。可惜的是,许多老师自己并不懂艺术,无法将文艺完美融合,这样拼凑式的艺术教学有些鱼目混珠,自己讲不透,学生听不懂。为了让学生能懂,老师们往往口若悬河,泛泛而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这种教学喧宾夺主,既夺了语文本质的主,又夺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
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是语言文字,新课标说:“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重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三、切勿自导自演,尊重人文情怀
我们都很清楚:“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何止是学生的心声,这更像是老师的弊病。在农村,许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几乎一节课都在自导自演,甚至有少数老师上课时沉默寡言,动笔板书一黑板,学生成了观众和复印机,教学效果极差。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自导自演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备课应处处想着学生,预设可能生成的教学情境,比较不同情形之间的效果。上课时,随机应变,不能照着教案上流水课,根据情形可以迂回曲折,可以缓慢前行,可以急流勇退,可以浪花激荡。通过讨论、比赛、演讲、编演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尽情参与,尽情发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语文教育强调尊重人文情怀,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做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魅力。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提到自己因为是个孤儿而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欺侮,为此,他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这时,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作文点评来安慰和帮助这位学生摆脱心理阴影,然后私下里找到这位学生来谈话,关心他,鼓励他,还要利用契机在语文课上通过思想教育,来感化欺负他的同学。教书育人,不可或缺,我们要把教育的阳光撒进学生的心里。
教育改革的号角从未停过,教师自身的改革却要自己的探索和努力,甚至是需要勇气—改革的勇气、追求的勇气、知错就改的勇气。只有大智大勇之人,才能成为良师益友。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对症下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摒弃吹嘘作秀,还原真实朴素
新课程标准的渗透,意欲把课堂搞活,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领悟,以为故弄玄虚就能制造气氛,以为琴棋书画就能诗情画意,要这样要那样,结果课堂搞得不三不四,有甚者还吹嘘卖关,惺惺作态,为了达到所谓的效果,完全把语文的真实朴素抛之脑后。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讲授《落花生》第二课时,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老师要求学生按小组讨论怎样做个“花生式”的有用人。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在教室巡查指导,其中有一小组表情尴尬,无从下手,老师从旁经过看到这一幕,并没有停下来指导。讨论时间结束时,这组的组长举手说老师路过我组怎么不帮帮我们啊。在这种尴尬气氛下,老师有些脸红了。
是啊,怎么不帮帮他们,这值得我们深思。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学生却变得敢于质问,敢于说“不”了。课改最大的成功不仅仅是改革老师的教学,更值得注重的是学生的改变。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这一改变?
从“满堂灌”的分析讲解,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新型课堂教学,看似完美的教学链,却因缺乏真实而黯淡无光。语文课应该是真实朴素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平实化,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言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敢于直面课堂的尴尬,敢于面对学生的质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记吹嘘,无须作秀,真实坦然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严禁喧宾夺主,重视语言文字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语文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喜欢把音乐、美术等艺术融合进来,希望把语文课讲得绘声绘色。可惜的是,许多老师自己并不懂艺术,无法将文艺完美融合,这样拼凑式的艺术教学有些鱼目混珠,自己讲不透,学生听不懂。为了让学生能懂,老师们往往口若悬河,泛泛而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这种教学喧宾夺主,既夺了语文本质的主,又夺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
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是语言文字,新课标说:“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重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三、切勿自导自演,尊重人文情怀
我们都很清楚:“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何止是学生的心声,这更像是老师的弊病。在农村,许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几乎一节课都在自导自演,甚至有少数老师上课时沉默寡言,动笔板书一黑板,学生成了观众和复印机,教学效果极差。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自导自演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备课应处处想着学生,预设可能生成的教学情境,比较不同情形之间的效果。上课时,随机应变,不能照着教案上流水课,根据情形可以迂回曲折,可以缓慢前行,可以急流勇退,可以浪花激荡。通过讨论、比赛、演讲、编演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尽情参与,尽情发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语文教育强调尊重人文情怀,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做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魅力。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提到自己因为是个孤儿而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欺侮,为此,他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这时,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作文点评来安慰和帮助这位学生摆脱心理阴影,然后私下里找到这位学生来谈话,关心他,鼓励他,还要利用契机在语文课上通过思想教育,来感化欺负他的同学。教书育人,不可或缺,我们要把教育的阳光撒进学生的心里。
教育改革的号角从未停过,教师自身的改革却要自己的探索和努力,甚至是需要勇气—改革的勇气、追求的勇气、知错就改的勇气。只有大智大勇之人,才能成为良师益友。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