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农村社区的普遍现象。由于亲情缺少、教育缺少、监护缺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这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作者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大方面着手,探讨关怀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好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必须全面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其中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容忽视,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社区,其人力资源表现为富余劳动力多,而整体质量差的特点。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历时30余年,在这30余年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外出务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经济城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这 “打工热”的背景下,不少父母为了营造一个更充裕的经济支持环境,双双或者父母一方进城外出,撇下孩子,下海捞金,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与日凸现。
“三农”问题是当前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之一,科教兴农,人才为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实现农村社区的小康,要实现农村社区的小康,没有高质量的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留守儿童也是当前农村社区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因为它是提高农村社区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关心农民生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不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全国农村 “留守儿童”约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中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社区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而且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1]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是,在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营养问题:部分寄宿学生营养不良、隔代监管不到位、不注意营养搭配;行为问题:盗窃、打架(群殴)、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课等不遵守校规行为;学习问题:读书无用论、厌学辍学率增加;安全问题:遭受暴力伤害(包括各种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暴力等)、性侵害、网络侵害、引诱拐卖等。并且,过去一直关注的留守儿童心理、安全、道德、亲情缺失等问题仍然存在,依然困扰着很多农村社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活上缺少照顾,留守儿童身体成长问题令人揪心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时的儿童年龄较小,主要看护人多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老人农活、家务活任务繁重,无暇细心照料孩子,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孩子喜欢零食、挑食、偏食,也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三是有的饮食没有专人照顾,一日三餐不能够完全得到保障。“留守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患病率较高,体重、身高、坐高均低于相对照的同年龄同性别儿童。2011年10月08日荆楚网《格桑花:城市化不能让儿童和老人长时间地孤独留守》一文报道,湖南娄底市一农家,奶奶在家死去多日,一岁多的留守儿童小梦7天一粒米未进独自守候在尸体旁,无人关注。小梦这样的孩子本应枕着妈妈的臂弯里享受无忧的童年时光,而不是在奶奶的尸体上忍受七天的饥渴。尽管生命之坚强,但让人看了揪心,留守儿童生活急需关注!
(二)学习上缺少辅导,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
儿童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是自制能力较差。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作为人生最重要老师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好的家庭教育,相对于非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例较高,学习成绩不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异的仅占留守儿童的14.8%,成绩一般的占64.9%,成绩差的占20.3%,[2]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方面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成绩欠佳。另一方面是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第三,由于祖孙年龄悬殊,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加上中国有隔代亲的传统,溺爱多于管教,老人往往会对孩子的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持包容的态度。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或朋友家的儿童。这种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和朋友家中产生归属感,所以更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三)心理成长中缺乏有效疏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个性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初中生已经开始步入青春期,如果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怀与情感沟通,缺乏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极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感、疏离感、挫折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易走向畸形。突出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自卑型,性格内向孤僻、情感冷漠、不善与人交流,据有关调研,此类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29%;二是逆反冲动型,个性暴躁张狂、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等,此类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18%。特别是在有的留守儿童中,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遇事不如意动辄暴力相向的极端性格已经出现了苗头。三是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因内心愧疚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容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部分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崇尚金钱令人担忧。 (四)思想品行缺少指导,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滑坡
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由于“隔代疼”的原因,祖辈监护人对留守孩子骄纵居多,严管极少,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大都对其宽缓放任。同时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体弱多病,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只能停留在“保证温饱”的水平上,至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心理、品行养成则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付诸行动,监护教育效果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个性行为上表现为:一是孤独冷淡,不善交际,缺乏爱心。他们在校很少和同学玩。二是我行我素,性格倔强,不受管束。三是不少留守儿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出现思想世俗化和功利化现象,这些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受较多不好的影响,部分儿童在学校纪律涣散,不遵守校纪校规,出现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现象,结伙打架斗殴,还有的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极个别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人身安全缺少保护与综合指导,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显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溺爱孙辈等多种原因监护管理力不够强,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由于监护人关怀教导的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又缺乏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不畅,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有些留守儿童出于对亲情的渴望,在缺少管理和控制的情况下甚至选择离家出走,另外,农村社会治安环境较差,这些情况都给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调查显示,2004-2009年,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及被起诉的未成年人分别为16人、28人、19人、27人、33人、35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均势;[3]德州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4岁至16岁间的有25人,其中有6人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也受到侵害。《楚天都市报》就刊登过《魔爪频频伸向幼女留守子女安全应当引起重视》,文章报道了随州曾都区法院少审庭一年开审的48宗案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优女遭强奸或猥亵的竟占1/3,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三、积极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做好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留守儿童是农村社区未来的支柱,是祖国的未来,解决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并注重四者的结合,积极使他们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做好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层面
第一,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这是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第二,国家曾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但一些地方还是屡出问题,关心留守儿童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空有同情之心,而无实际行动;或者只是多发了几份文件,多贴了几张标语,多挂了几个牌子而已,应付应付场面,对付对付检查,打心眼里就没有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在心上。
为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关心留守儿童重在拿出实际行动,有关部门尤其是当地政府要特别重视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尽快加以付诸实施。比如,将留守儿童工作置于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增加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进社区,统筹规划农村经济组织、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有效引导农村稀缺资源返回农村,使农民在家乡就能够致富创业;要多提供针对已婚女性的工作岗位,尽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做到“就业不出县,务工不进城”,搞好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实现家庭稳定,社会和谐,这是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很好举措。
(二)社会层面
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地方,也是留守儿童未来建设的家园。社会层面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各方力量都来关注我们的留守儿童,给他们关爱。
1.实施社区关爱工程,构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实施社区关爱工程,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计生协会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室”,由村里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组成帮教队伍,从学习、生活、思想多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并形成走访、谈心、评比制度;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比如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素质档案,档案内容以该生的学校、家庭表现为依据,将他们的闪光点和问题详细记录在案。及时了解和矫正各种心理问题,并通过鼓励和对比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积极引导其正确的生活观念。这样,使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社区,既缓解了工作人员和经费的不足,也从根本上帮扶了留守儿童。同时,广泛实施“代理家长制”“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使留守儿童真正享有“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的社区生活环境。
2.加强社区治安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按照当前社区建设与警务室合并、同址办公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治安管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警力监护,严防引诱拐卖、人身伤害、网络侵害、非法传销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同时,加强社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无论是成人还是留守儿童,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缺口很大。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自身的行为监管,预防盗窃、打架、网瘾、吸毒等违法事件和失范行为发生。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加强社区平安建设尤为重要。
(三)家庭层面
首先,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要教育好孩子,成功与否与父母或监护人自身的素质以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息息相关。父母或监护人应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意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其要理解、接受并给予正确引导。同时,父母或监护人还应与孩子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孩子,适当给予孩子欣赏和赞许,即赏识教育。在内容方面,应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系,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即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存。 其次,外出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作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有可能,应把孩子领到务工所在地就读。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尽量找好代养人,以确保他们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同时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 “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听听专家们的教育经验和指导,并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多鼓励孩子写信,多听听孩子的倾诉。
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
(四)学校层面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增加情感投入,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 “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程建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再有,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 “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 “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这样也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9-55.
[3]王春燕.博白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B版,2010,(11).7-9.
[作者简介]龙云兰,女,广西全州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教师,副教授。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必须全面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其中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容忽视,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社区,其人力资源表现为富余劳动力多,而整体质量差的特点。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历时30余年,在这30余年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外出务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经济城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这 “打工热”的背景下,不少父母为了营造一个更充裕的经济支持环境,双双或者父母一方进城外出,撇下孩子,下海捞金,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与日凸现。
“三农”问题是当前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之一,科教兴农,人才为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实现农村社区的小康,要实现农村社区的小康,没有高质量的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留守儿童也是当前农村社区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因为它是提高农村社区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关心农民生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不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全国农村 “留守儿童”约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中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社区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而且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1]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是,在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营养问题:部分寄宿学生营养不良、隔代监管不到位、不注意营养搭配;行为问题:盗窃、打架(群殴)、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课等不遵守校规行为;学习问题:读书无用论、厌学辍学率增加;安全问题:遭受暴力伤害(包括各种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暴力等)、性侵害、网络侵害、引诱拐卖等。并且,过去一直关注的留守儿童心理、安全、道德、亲情缺失等问题仍然存在,依然困扰着很多农村社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活上缺少照顾,留守儿童身体成长问题令人揪心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时的儿童年龄较小,主要看护人多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老人农活、家务活任务繁重,无暇细心照料孩子,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孩子喜欢零食、挑食、偏食,也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三是有的饮食没有专人照顾,一日三餐不能够完全得到保障。“留守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患病率较高,体重、身高、坐高均低于相对照的同年龄同性别儿童。2011年10月08日荆楚网《格桑花:城市化不能让儿童和老人长时间地孤独留守》一文报道,湖南娄底市一农家,奶奶在家死去多日,一岁多的留守儿童小梦7天一粒米未进独自守候在尸体旁,无人关注。小梦这样的孩子本应枕着妈妈的臂弯里享受无忧的童年时光,而不是在奶奶的尸体上忍受七天的饥渴。尽管生命之坚强,但让人看了揪心,留守儿童生活急需关注!
(二)学习上缺少辅导,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
儿童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是自制能力较差。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作为人生最重要老师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好的家庭教育,相对于非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例较高,学习成绩不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异的仅占留守儿童的14.8%,成绩一般的占64.9%,成绩差的占20.3%,[2]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方面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成绩欠佳。另一方面是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第三,由于祖孙年龄悬殊,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加上中国有隔代亲的传统,溺爱多于管教,老人往往会对孩子的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持包容的态度。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或朋友家的儿童。这种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和朋友家中产生归属感,所以更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三)心理成长中缺乏有效疏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个性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初中生已经开始步入青春期,如果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怀与情感沟通,缺乏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极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感、疏离感、挫折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易走向畸形。突出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自卑型,性格内向孤僻、情感冷漠、不善与人交流,据有关调研,此类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29%;二是逆反冲动型,个性暴躁张狂、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等,此类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18%。特别是在有的留守儿童中,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遇事不如意动辄暴力相向的极端性格已经出现了苗头。三是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因内心愧疚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容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部分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崇尚金钱令人担忧。 (四)思想品行缺少指导,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滑坡
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由于“隔代疼”的原因,祖辈监护人对留守孩子骄纵居多,严管极少,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大都对其宽缓放任。同时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体弱多病,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只能停留在“保证温饱”的水平上,至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心理、品行养成则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付诸行动,监护教育效果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个性行为上表现为:一是孤独冷淡,不善交际,缺乏爱心。他们在校很少和同学玩。二是我行我素,性格倔强,不受管束。三是不少留守儿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出现思想世俗化和功利化现象,这些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受较多不好的影响,部分儿童在学校纪律涣散,不遵守校纪校规,出现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现象,结伙打架斗殴,还有的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极个别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人身安全缺少保护与综合指导,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显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溺爱孙辈等多种原因监护管理力不够强,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由于监护人关怀教导的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又缺乏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不畅,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有些留守儿童出于对亲情的渴望,在缺少管理和控制的情况下甚至选择离家出走,另外,农村社会治安环境较差,这些情况都给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调查显示,2004-2009年,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及被起诉的未成年人分别为16人、28人、19人、27人、33人、35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均势;[3]德州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4岁至16岁间的有25人,其中有6人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也受到侵害。《楚天都市报》就刊登过《魔爪频频伸向幼女留守子女安全应当引起重视》,文章报道了随州曾都区法院少审庭一年开审的48宗案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优女遭强奸或猥亵的竟占1/3,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三、积极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做好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留守儿童是农村社区未来的支柱,是祖国的未来,解决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并注重四者的结合,积极使他们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做好农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层面
第一,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这是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第二,国家曾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但一些地方还是屡出问题,关心留守儿童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空有同情之心,而无实际行动;或者只是多发了几份文件,多贴了几张标语,多挂了几个牌子而已,应付应付场面,对付对付检查,打心眼里就没有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在心上。
为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关心留守儿童重在拿出实际行动,有关部门尤其是当地政府要特别重视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尽快加以付诸实施。比如,将留守儿童工作置于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增加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进社区,统筹规划农村经济组织、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有效引导农村稀缺资源返回农村,使农民在家乡就能够致富创业;要多提供针对已婚女性的工作岗位,尽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做到“就业不出县,务工不进城”,搞好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实现家庭稳定,社会和谐,这是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很好举措。
(二)社会层面
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地方,也是留守儿童未来建设的家园。社会层面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各方力量都来关注我们的留守儿童,给他们关爱。
1.实施社区关爱工程,构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实施社区关爱工程,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计生协会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室”,由村里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组成帮教队伍,从学习、生活、思想多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并形成走访、谈心、评比制度;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比如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素质档案,档案内容以该生的学校、家庭表现为依据,将他们的闪光点和问题详细记录在案。及时了解和矫正各种心理问题,并通过鼓励和对比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积极引导其正确的生活观念。这样,使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社区,既缓解了工作人员和经费的不足,也从根本上帮扶了留守儿童。同时,广泛实施“代理家长制”“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使留守儿童真正享有“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的社区生活环境。
2.加强社区治安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按照当前社区建设与警务室合并、同址办公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治安管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警力监护,严防引诱拐卖、人身伤害、网络侵害、非法传销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同时,加强社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无论是成人还是留守儿童,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缺口很大。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自身的行为监管,预防盗窃、打架、网瘾、吸毒等违法事件和失范行为发生。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加强社区平安建设尤为重要。
(三)家庭层面
首先,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要教育好孩子,成功与否与父母或监护人自身的素质以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息息相关。父母或监护人应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意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其要理解、接受并给予正确引导。同时,父母或监护人还应与孩子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孩子,适当给予孩子欣赏和赞许,即赏识教育。在内容方面,应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系,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即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存。 其次,外出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作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有可能,应把孩子领到务工所在地就读。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尽量找好代养人,以确保他们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同时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 “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听听专家们的教育经验和指导,并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多鼓励孩子写信,多听听孩子的倾诉。
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
(四)学校层面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增加情感投入,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 “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程建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再有,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 “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 “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这样也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9-55.
[3]王春燕.博白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B版,2010,(11).7-9.
[作者简介]龙云兰,女,广西全州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