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04-02
素质教育,是一种挖掘学生自身潜在能力,用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一种基础教育。并且,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着重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学生成功的人格。
在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首先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次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通过视听艺术,反应人们的思想状态,情感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形态。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等方面得到美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知生活、感受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因此,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
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
在创作于西汉时期的《乐记》一书中,就提到了“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儒家学派的荀子认为,音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的音乐中,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自身素质。而“声情并茂”则是音乐在艺术塑造的过程中最具有突出的特点。从古至今,中国的艺术教育历来强调“善”、“美”,强调音乐教育要担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重要责任。而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则是思想品德教育与自律的主要工具。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能够主动的去欣赏音乐,去表现音乐,进而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主动尝试创造音乐,将音乐与实际生活结合。音乐中不仅仅有旋律的变化,更有丰富的情感体现,通过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在聆听、学唱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求善、向善、存善。以高雅的审美情趣,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格要求,从而形成健全健康的完整人格。
二、音乐教育中的思维智慧教育因素。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而当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一般称为‘音乐脑’。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发展左右脑,从而提高人的智能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音乐教育作为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课程,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会努力营造一种教学情境,即我们常常会说的“情景再现”或每节课我们都会运用到的“课程导入”。教师通过语言善诱,或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角色转换,共同合作探索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发散“脑洞” 不断的去想象、联想,或者思考等等,最终能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了学生是如何形成思维,如何进行代入式想象,如何将代入式的想象转换成联想。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形成过程。要想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形象思维,首先就要对乐曲有一定的直观感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能反应”。而后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适度的对学生给予诱导,就能够驱使学生像习惯于看到乐曲的节拍、曲调、音符就像看见一幅图片一样:简单、明了。
三、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与开发。
音乐与创造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从最简单的节奏创编,到歌曲编创,再到音乐剧中根据音乐变化布设场景,根据音乐揣摩人物特点,都离不开音乐场景创设与音乐人物性格的自我表现。音乐教育不仅仅在于模仿,更重要的是模仿后的创造。而音乐创造中,离不开学生的灵感与思维。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灵感与思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音乐学习离不开时间,也离不开实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运用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鹅肢体语言等方式,去描述某种心情、某种心境,可以去尝试运用肢体语言描述场景或一段有内涵有内容的短幕剧。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最活跃的状态,有利于这种“音乐潜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独创能力。而每一次走上舞台,都是对学生自信形成的培养,都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肯定,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于音乐创造有了全新的认知。从侧面来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特点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方面之一,注重想象,注重联想,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思想的形成同时,没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教育,在素質教育进程中,音乐教育展现了其别具一格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窦桂梅主编.新教育新理念系列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4]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6]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是一种挖掘学生自身潜在能力,用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一种基础教育。并且,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着重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学生成功的人格。
在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首先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次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通过视听艺术,反应人们的思想状态,情感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形态。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等方面得到美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知生活、感受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因此,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
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
在创作于西汉时期的《乐记》一书中,就提到了“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儒家学派的荀子认为,音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的音乐中,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自身素质。而“声情并茂”则是音乐在艺术塑造的过程中最具有突出的特点。从古至今,中国的艺术教育历来强调“善”、“美”,强调音乐教育要担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重要责任。而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则是思想品德教育与自律的主要工具。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能够主动的去欣赏音乐,去表现音乐,进而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主动尝试创造音乐,将音乐与实际生活结合。音乐中不仅仅有旋律的变化,更有丰富的情感体现,通过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在聆听、学唱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求善、向善、存善。以高雅的审美情趣,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格要求,从而形成健全健康的完整人格。
二、音乐教育中的思维智慧教育因素。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而当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一般称为‘音乐脑’。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发展左右脑,从而提高人的智能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音乐教育作为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课程,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会努力营造一种教学情境,即我们常常会说的“情景再现”或每节课我们都会运用到的“课程导入”。教师通过语言善诱,或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角色转换,共同合作探索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发散“脑洞” 不断的去想象、联想,或者思考等等,最终能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了学生是如何形成思维,如何进行代入式想象,如何将代入式的想象转换成联想。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形成过程。要想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形象思维,首先就要对乐曲有一定的直观感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能反应”。而后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适度的对学生给予诱导,就能够驱使学生像习惯于看到乐曲的节拍、曲调、音符就像看见一幅图片一样:简单、明了。
三、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与开发。
音乐与创造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从最简单的节奏创编,到歌曲编创,再到音乐剧中根据音乐变化布设场景,根据音乐揣摩人物特点,都离不开音乐场景创设与音乐人物性格的自我表现。音乐教育不仅仅在于模仿,更重要的是模仿后的创造。而音乐创造中,离不开学生的灵感与思维。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灵感与思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音乐学习离不开时间,也离不开实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运用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鹅肢体语言等方式,去描述某种心情、某种心境,可以去尝试运用肢体语言描述场景或一段有内涵有内容的短幕剧。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最活跃的状态,有利于这种“音乐潜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独创能力。而每一次走上舞台,都是对学生自信形成的培养,都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肯定,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于音乐创造有了全新的认知。从侧面来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特点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方面之一,注重想象,注重联想,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思想的形成同时,没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教育,在素質教育进程中,音乐教育展现了其别具一格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窦桂梅主编.新教育新理念系列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4]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6]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