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性讨论”——高中生物课堂的一剂良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zss1122334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仍然留恋传统的教学方法,徘徊不前,致使生物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教师组织的讨论目标指向不明,难以操作,学生抓不住讨论的要点,致使讨论无序;有些教师组织的讨论,意识、行为和效果不真实。讨论不是出自学生内在的需要,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或强制下被动地进行;还有的讨论问题根本就没有质量,难度、深度不大,实际上学生的智力没有充分参与,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正是这些讨论的误区,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为此,本文提出了“思维性讨论”的策略。
  所谓“思维性讨论”,就是在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和水平,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做到思维性讨论,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问题串”式讨论——激活思维
  问题是活化思维的主渠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该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反省及思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应用生物学原理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多层次、多方向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为了对这个实验的材料、步骤、办法以及一些原因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串。
  (1)为什么要用长约5mm的洋葱根做实验?
  (2)为什么要切取2~3mm的根尖来进行操作?
  (3)为什么要用盐酸对根尖进行解离?
  (4)解离后,为什么要用清水进行漂洗?
  (5)为什么要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主要染细胞的哪些结构?
  (6)制装片时为什么要把根尖弄碎?为什么制装片后还要用手指轻轻按压?
  (7)观察装片时应找到根尖的哪部分的细胞?该部分细胞有什么特点?
  (8)观察到的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展开讨论,活化思维,进而总结出细胞分裂的特点。
  二、小组探究中讨论——升华思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小组探究中展开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在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后,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一斤玉米一元钱,只用玉米喂猪,请你推测一斤猪肉值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按10%传递率,有的学生认为按20%的传递率,结果认为每斤5元的比每斤10元更合理。之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原因,有的小组不仅考虑到了能量传递按20%,还考虑到了喂猪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所以他们觉得应该比每斤5元的价钱更贵些。大家都觉着非常有道理。
  在小组探究中,通过讨论、协商,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修正对当前讨论问题的理解。当然在小组探究式的讨论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解释,批判性地倾听他人的解释,并对其他解释提出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认知冲突式”讨论——碰撞思维
  在教学中,老师总是希望通过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这对学生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尤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比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在生活中,大家是否注意过,凉拌黄瓜时加入盐,发现盘里的汤会越来越多,而黄瓜条会逐渐变得软缩。把萎蔫的蔬菜放在清水里浸泡,蔬菜的茎叶会变得坚挺。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学生通过讨论得到:那是因为细胞会失水和吸水。教师紧接着提出:那么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呢?(引发学生的二次思考)学生继续讨论得到:植物细胞在高浓度的溶液中会失去水分,而在低浓度的溶液中会吸收水分。然后教师提出做出这种判断有什么依据呢?(从而引发第三次思考)学生继续讨论终于得到: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黄瓜条加盐后盘里水会增加,增加的水只能来自于植物细胞;而萎蔫的蔬菜放在清水中茎叶会变坚挺,肯定是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缘故。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被带到了深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诚然,要在教学中把思维性讨论演绎得更好,在技巧上还要多思考。以下是教师在预设讨论问题时,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和难度。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对于讨论的难度也要把握好。如果学生讨论的问题的难度太大,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各个击破,逐步讨论。
  第二,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能够引发学生探究更多的答案,应该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开放性地讨论,作出充满情感的思维反应。
  第三,学生讨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点,因人而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讨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重在启发。
  总之,在生物课堂中积极开展“思维性讨论”,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总结。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应对环境变迁和学校工作新要求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长期压力体验而出现的生理、情绪和情感的耗竭状态,本文分析高职校德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在规定碍航物清除义务时,只规定了其经营人、所有人的义务,未规定碍航物致害人的义务.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处理碰撞沉船内河交通事故
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学校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几种方法。  1.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对象进
历史地震图纸是记录历史地震的重要资料,在进行电子化之前,图纸的唯一性限制了其大范围共享的可能。电子化处理是抢救和保护历史地震图纸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发挥其使用及研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首先,让我代表高一年级管理中心,对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长会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行动表示衷心感谢。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我
“3 综合”的高考模式已经实行了很多年,目前各个学校的领导、教师,特别是高三的领导、教师都普遍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得综合者得高考。因此,提高综合科备考的有效性便成为每一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也不能例外。我是高三的一位历史教师,更关注的是历史学科备考的有效性问题。我区高考使用的是全国文综Ⅰ卷,从最近三年高考的答题情况来看,选择题得分率普遍较低,学生得分很难超过40分。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
结合工程实践,阐述了一种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规定的勘察和取样方法与<公路土工试验规程>中规定的试验方法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实现对路堤、构造物台背深层压实度检测.
分析隧道洞口段事故的原因,对某些观点阐述了不同意见,提出设置隧道洞口过渡段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