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一次公开课谈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中的进步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创设情境中,教材会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根据所呈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如情景创设--猜硬币游戏: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枚硬币,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提问:一定在右手吗?(不一定)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在老师摊开手之前,你们只能是猜测,硬币可能会在右手,也可能会在左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性”。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互助交流
现在,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说明我们的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如果仔细观察,就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刷的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注重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转盘游戏。在转盘转动之前,先猜一猜它会停在哪里呢?通过这个转盘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并完成。而在教学装球游戏时,学生在装球活动之前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再请一名学生上来放一放,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其他学生看他放的对不对,发表自己的看法,接下来小组同学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装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概念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课堂的情景导入游戏-猜硬币在教师的那只手中,学生有的猜右手、有的猜左手,当教师问道:“一定在右(左)手吗?” 而这时学生的反应出现意外了,很多学生用了“一定”这个词,持肯定态度。 在这节课中需不需要教授学生相关概念的含义即举例说明?
教学中老师在注重可能性渗透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对可能性概念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发生事例的可能性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中相应策略
1.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要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现实的反映,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黑袋子中放入两个红球两个黄球,让学生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教师设计的目的是在汇报摸球结果时想让学生说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学生学会用“可能”这个词来汇报。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可能性的概念,直接回答是红球(黄球),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当学生说出红球(黄球)也没关系,教师对汇报结果的孩子进行肯定后问学生:“你们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黄球)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这时教师介绍这里就要用到“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不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可能来说结果。
2.关注学生活动,注意课堂的延伸
学生活动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
例如:学生在按题目要求往袋子中放球的活动时,教师在教案中就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放球结果,但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巡视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这节课每个小组都按题目给的要求,放了两个红球和两个黄球没有出现多种放球方法,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了“你有不同的放球方法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再放一次球,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3.关注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内容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在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教学中,学生要用“可能、不可能、一定”填空。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四、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一些细节的思考,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学习基础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真正体现生活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标的价值。
(责编 阮 妮)
一、教学中的进步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创设情境中,教材会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根据所呈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如情景创设--猜硬币游戏: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枚硬币,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提问:一定在右手吗?(不一定)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在老师摊开手之前,你们只能是猜测,硬币可能会在右手,也可能会在左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性”。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互助交流
现在,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说明我们的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如果仔细观察,就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刷的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注重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转盘游戏。在转盘转动之前,先猜一猜它会停在哪里呢?通过这个转盘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并完成。而在教学装球游戏时,学生在装球活动之前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再请一名学生上来放一放,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其他学生看他放的对不对,发表自己的看法,接下来小组同学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装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概念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课堂的情景导入游戏-猜硬币在教师的那只手中,学生有的猜右手、有的猜左手,当教师问道:“一定在右(左)手吗?” 而这时学生的反应出现意外了,很多学生用了“一定”这个词,持肯定态度。 在这节课中需不需要教授学生相关概念的含义即举例说明?
教学中老师在注重可能性渗透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对可能性概念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发生事例的可能性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中相应策略
1.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要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现实的反映,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黑袋子中放入两个红球两个黄球,让学生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教师设计的目的是在汇报摸球结果时想让学生说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学生学会用“可能”这个词来汇报。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可能性的概念,直接回答是红球(黄球),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当学生说出红球(黄球)也没关系,教师对汇报结果的孩子进行肯定后问学生:“你们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黄球)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这时教师介绍这里就要用到“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不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可能来说结果。
2.关注学生活动,注意课堂的延伸
学生活动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
例如:学生在按题目要求往袋子中放球的活动时,教师在教案中就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放球结果,但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巡视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这节课每个小组都按题目给的要求,放了两个红球和两个黄球没有出现多种放球方法,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了“你有不同的放球方法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再放一次球,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3.关注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内容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在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教学中,学生要用“可能、不可能、一定”填空。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四、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一些细节的思考,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学习基础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真正体现生活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标的价值。
(责编 阮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