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勾留在此“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12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乙未年(1895年)到今天,转眼时空一百一十三年。
  一百一十三年前的仲夏之月,一件六角方壶在民窑瓷器艺人鼎臣的手里诞生了。这是这位不知名传的民间艺人所制作的大大小小瓷器中的普通一件。一百一十三年后的今天,惟有她横跨百余年的沧桑岁月,跨越万水千山,一路迤逦与我相逢。
  这是一次孤独而凄美的历史邂逅。似乎从她降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走向这次相逢。
  晚清和民国年间,在浅绛或粉彩瓷器上留下“鼎臣”这个名字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夏鼎臣,一个叫李鼎臣。前者作品多粉彩,所绘书法绘画意境,似乎都比不得后者脱俗和更具文人气息。尽管这一时期彩瓷所绘题材大都极具民间色彩,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风味与格调上分出不同。从这点上看,此壶应是李鼎臣之作。
  此件六方壶高12.5厘米,对角线长11.5厘米,六足,小巧而普通,属民国温酒器具,分内胆与外壶两部分。外方壶三面绘制花鸟图案,粉黄两朵秋菊相映成色,绿叶簇拥为趣,一只花羽小鸟伫立枝上似在鸣唱;三面题摘自唐元稹《菊花》中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后缀题款,“乙未年仲夏月鼎臣作”。内胆绘一只黄雀踏红梅之上,款识为“花开红树好鸟啼,乙未”,壶胆面左右分书“十千沽酒,五斗解醒”,旷达之意毕现。对比元稹全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可见鼎臣凭记忆写来,后一句书错一字。不过,话说回来,元稹此诗原不避复,廿八字既有“绕”字二、“花”字三,于律未合,皆心性使然,难道不许我鼎臣于得意处篡改一二?内壶酒胆写有“花开红树好鸟啼,乙未”字样,盖上书“八大山人”,书略胜于画,雅致之气溢透内外。
  此壶得来,三分缘分,二分踌躇。公元2005年年尾,浙江金华许氏网名号为“亮堂堂”者于雅昌艺术网民国瓷论坛中一下子推出九把晚清和民国瓷壶交流,一时应者云集。此壶被沧州藏家空谷足音抢先购得,然而于快递途中,却被颠掉内壶胆盖一角,百年圆满一朝稍损,直令空谷足音有“宁断一指,不损此壶”之叹!此壶被退回金华,原款足额返还,两个未曾谋面之友演证了一回网上藏友之间的诚信与大度。此事至此,似已告一段落。然有千千华林于我者,在空谷足音处曾上手见到残壶,此物一经眼,心辄有千结不解,仿佛有一段缘分割舍不得,不忍此壶受此冷落委屈,于是花费银两再次从“亮堂堂”那里购回。短短一月间,此壶两入沧州!想起白乐天在杭州任刺史届满离开杭州时曾有“未能抛得杭州去,一片勾留在此湖”的诗句。借用此句正是:未能抛得爱美心,一片勾留在此“壶”。
  观此雅壶,令人神思遐飞。南方柔媚山水钟秀于人,连所用器物都如此纤巧可人。六方壶大抵是用来温黄酒的,外壶用来贮沸水,内胆用来温酒,浑不似北方所用酒坛,陶坯粗釉,大肚便便,呼朋唤友,大块朵颐,开坛一醉。此壶内胆不过方寸天地,盛酒不过三盏,只为凭窗浅斟低吟,断不如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之豪放。更有可道者,此壶提梁乃黄铜制成,该是用木棰细细敲打成丝绳一般,定是纤纤素手所执。清性灵派诗人张之陶妻林韵徽曾有诗云:“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此诗虽然写于乾隆年间,那时这把六方壶距出世尚早,但似此一腔深情却是在才子佳人的故事中文脉不绝。有月,有人,有琴,有诗,一盏酒壶中装满了如许岁月!许多时侯,红纱灯下,凝神端望着此件六方壶,看她凝润如脂的脸上隐隐闪动的光泽,仿佛是美人经年的泪水,依然能打湿今天的岁月。此壶无语,如果她能说话,该会给我讲出多少斑驳飘摇的故事!
  
  瓷器与美人一样,可以同娇娆、共妩媚,但却经不起一丝的颠簸与破碎,这注定了自古红颜多薄命,于是更有雪芹笔下“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之感。想想世有“瓷器掉根毛,不值半分毫”这样的话语,与收藏界自古追求完器与美品,和与世人对待美人的要求何其相似。珍惜美丽,固然是人之常情,但美丽的内涵,却是真正的性情。收藏,固然是收藏书画、瓷器等实际的器物,但归根到底,却是收藏这些器物所蕴涵的历史记忆、艺术文脉及由此而生的感情和灵魂,抛却了后者,只会徒有虚表,而拥有后者,却是真正的拥有。有此一比,即使与残瓷相扶相伴,犹如贫贱夫妻,相与慰藉,不亦君子乎?不亦其乐也融融乎?(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河南省南阳玉仙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绎理陈朋旭,出生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镇平县,从小就浸润着传统文化,他的血脉之中融通着中国古老玉文化的因子与精神。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凝炼了他的思想以及精神灵魂,贯穿于他的玉雕文化的思想体系之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风貌、地域精神情怀和浓郁审美旨趣。作为一个玉雕艺术的知行者,陈朋旭与玉结缘,以玉雕艺术传播东方文化为己任,长期恪守“人品如玉品,品玉如品人”的信念,并
期刊
“龙女作品展”于9月21日在北京海淀区大钟寺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拉开了帷幕,展览为期3周。主办方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韩小英表示,作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此次展览是龙泉青瓷大师系列展的第一波。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
期刊
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于5月22日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陈列大楼三楼展出,展览持续三个月,作为一个原创的大型楚文物特展,本展分“尚武修文”、“尊礼崇乐”、“蕴美求奇”、“好巫祈福”四大部分,展览面积约1800平方米,展品囊括了湘、鄂、豫、皖四省860余件(组)楚文物精品,这里选介了部分展品,以飨读者。    舞人动物纹锦 战国  长71.8厘米,宽52.1厘米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   
期刊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在其二百多年中出现各种画派,如“浙派”、“吴门派”、“松江派”等。其中“松江画派”是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画派的总称,画家为数不少,主要有董其昌、陈继儒、赵左、沈士充等。他们的画学观点、创作思想基本一致,绘画风格也有相同之处,全以笔墨气势取胜。董其昌在明末名望很大,沈士充得松江派正传,他常为董其昌代笔。  沈士充,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万历、崇祯年间,字子居,华亭(今上
期刊
由于曾当过几年刊物的书画栏目主持人,又长期与画界交友,我关注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国内的水墨画坛。  在众多的画家中,我特别喜爱的就有已故的何海霞先生。认识何先生画作的价值,并非出于近年来的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实际上在近年行情上涨的画家作品中有许多是缺乏审美价值的,甚至不能称之为佳作,其中不乏疏通业内权贵、玩弄炒作、假拍等把戏,而使价格虚高之作,也是尽人皆知的公开秘密。此类书画作品虽可红极一时,然而只是
期刊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因铁器的大量出现和瓷器的应用而处于衰落阶段,不过青铜工艺并不因此衰退而降低,相反,其工艺制作水平却达到了青铜器铸造的顶峰。贴金、鎏金以及错金银工艺就以十分突出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华丽炫目的视觉冲击,代表着战国时期青铜器一种新的趣味、观念、标准和理想。  错金银或金银错,是古代发明的铸造装饰工艺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装饰工艺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首先出现于春秋时期,
期刊
镇纸又名纸镇、书镇,是压纸、压书的文具,在文房用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二甲传胪”白玉螃蟹镇纸为立体圆雕仿生写实件(图1)。纵长5.1厘米,横宽6厘米,厚1.9厘米。和田白玉,玉质佳,由于年久保存不当而有冲裂,裂处发黄,工艺采用透雕、浮雕、阴线刻等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一只螃蟹双螯钳夹一枝芦叶芦花纵横爬行的形象,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虽然其形象刻画较细,蟹甲、螯钳等打磨抛光仔细,但蟹腹、镂空及下凹
期刊
圆佩饰牌为四朵枝叶串连的小梅花围绕一朵大梅花,有一只喜鹊穿梭其间,活灵活现。  玉器雕琢题材总是要有一定意义的,几千年文化积累和筛选,精炼出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传说、脍炙人口的典故、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为玉器雕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件“喜鹊梅花”寓意喜报春先。梅花耐寒,冬春时节开放,预示春天即将到来。画面中梅花枝头站着喜鹊,率先报晓春天的来临,将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件玉花牌,采用镂空雕刻,每
期刊
今年10月,是我国一代国画大师何海霞先生诞辰100周年。何海霞先生一生宠辱不惊、和气天真,一生视画家职业为人类灵魂的铸造者,一生致力于维护民族绘画、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事业。他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巨匠,是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人精神风貌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何海霞先生是中国画界的“全能冠军”,他从整体上把握了院体画、民间画和文人画的技巧,他
期刊
一个诚信的故事,千古传颂    图1为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先生主编的图录《青花名瓷》上的一只大盘。图录注明为万历青花八仙人物盘。口径29.1厘米,图录的文字说明是“盘为撇口,圈足。青花纹饰布满全器,内壁绘一周灵芝托寿纹(实际为龙凤火珠纹)。盘中心为一组道教神话中汉钟离、铁拐李等八仙祝寿图……底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观摩再三,图中哪里有八仙的形象?更不像“八仙祝寿”。如果说图中的三人为八仙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