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选取广西某高职院校2761名学生作为被试,就生命意义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MLQ-C总分的分布并不是一个正态分布,被调查学生在总分和拥有意义感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显著偏高,在寻求意义感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不大;女生的生命意义得分显著低于男生;低于常模学生在生源、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亲职业等方面就绝对数来分析,并无差异。
【关键词】高职学生 生命意义感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17-04
生命意义感是指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部分高职学生表现出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弱、目标感缺失等特点,“无聊”“空虚”“没劲”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引导这部分学生摆脱空虚、无聊,积极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高职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对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对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明确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提供资料支撑。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广西某高校2761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2761份,回收有效问卷2761份,有效率100%。其中男性920人,占33.3%,女性1841人,占66.7%。
(二)研究工具。笔者采用王鑫强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MLQ)中文修订版》(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MLQ-C))作为研究工具。该量表认为生命意义感是指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包括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两个方面。量表共10个项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平均数、标准差等见表1。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次调查重点在关注生命意义问卷得分低于常模的学生,并对需要心理关注的学生进行建档、后续追踪。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情况。MLQ-C量表的每一题为1~7分记分,第二题为反向计分,10个项目得分相加之和为总分,总分间于10~70分。根据MLQ-C量表常模分布,如总分在10~37.6分之间,表示该学生生命意义感偏低;总分大于56.38分,表示该学生生命意义感过高。此次普查的2761份有效问卷中MLQ-C总分最小值14分,最大值66分,均数为50.50,标准差为14.012。由表2可见,MLQ-C总分的分布并不是一个正态分布,生命意义感偏低的142人,占5.14%;生命意义感偏高的553人,占20.03%。低分人群人数较少,中间分布人群最多,而高分人数多于低分人数。说明被调查高职学生大多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且生命意义感偏高的人比生命意义感偏低的人多。此次调研数据显示的结果是符合大学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规律的。
(二)MLQ-C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在总均分和拥有意义感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显著偏高,在寻求意义感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不大。
(三)男、女学生MLQ-C总分及因子分比较。表4显示,男、女学生在MLQ-C测量中,总分、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在生命意义的感觉上高于女生。
(四)MLQ-C总分低于常模人数相关分析。通过SPSS分析,我们从被调查学生中提取出120位MLQ-C总分低于常模的学生。下面就这部分学生在生命意义上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低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如图1所示。普通高考共有84人,占比70%;单独招生共有21人,占比17.5%;对口招生的共有15人,占比12.5%。从图1可以看出,普通高考生源的学生MLQ-C总分低于常模人数最多,其次是单招学生。
2.低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上的分布如图2所示。独生子女有24人,占比20%;非独生子女有96人,占比80%,非独生子女占的比例更大些。
3.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来源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來源上的分布如图3所示。来源于农村的有86人,占比71.7%;来源于城镇的有30人,占比25%;来源于大城市的有4人,占比3.3%。
4.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如图4所示。双亲家庭有109人,占比90.8%;单亲家庭有10人,占比8.4%;孤儿1人,占比0.8%。
5.低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如图5和图6所示。母亲职业为农民的有64人,占比54.7%;职业为工人的有22人,占比18.8%;从事经商的有14人,占比12.0%;从事行政管理的有1人,占比0.8%;从事教科文艺的有2人,占比1.7%;无工作的有14人,占比12.0%。父亲职业为农民的有58人,占比49.6%;职业为工人的有23人,占比19.7%,从事经商的有17人,占比14.5%;从事行政管理的有2人,占比1.7%;从事教科文艺的有3人,占比2.6%;军人有1人,占比0.8%;无工作的有13人,占比11.1%。
(五)MLQ-C总分高于常模人数相关分析。通过SPSS分析,被调查学生中共有550名学生MLQ-C总分高于常模。高于常模的学生在各相关因素上情况如下:
1.高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如图7所示。普通高考共有405人,占比74.4%;单独招生共有81人,占比14.9%;对口招生的共有58人,占比10.70%。以上数据不含缺失值。 2.高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上的分布如图8所示。独生子女有128人,占比23.5%;非独生子女有417人,占比76.5%。以上数据不含缺失值。
3.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来源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来源上的分布如图9所示。来源于农村的有384人,占比70.1%;来源于城镇的有133人,占比24.3%;来源于大城市的有31人,占比5.6%。以上数据不含缺失值。
4.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如图10所示。双亲家庭有509人,占比92.5%;单亲家庭有41人,占比7.5%。
5.高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如图11和图12所示。母亲职业为农民的有286人,占比52.9%;职业为工人的有84人,占比15.5%;从事经商的有87人,占比16.1%;从事行政管理的有10人,占比1.8%;从事教科文艺的有9人,占比1.7%;无工作的有65人,占比12%。父亲职业为农民的有294人,占比55.1%;职业为工人的有79人,占比14.8%;从事经商的有90人,占比16.9%;从事行政管理的有20人,占比3.7%;从事教科文艺的有8人,占比1.5%;军人有2人,占比0.4%;无工作的有41人,占比7.6%。
三、讨论与分析
(一)关于总分。此次普查结果显示MLQ-C总分的分布并不是一个正态分布,低于常模的人数有120人,占比4.4%;高于常模的为554人,占比20%。低于常模人数较少,而高于常模人数较多,说明本次调查的结果是符合大学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规律的。但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危机预防,对低于常模的学生需要关注和引导。
(二)关于因子分析。此次调查中,被调查学生在拥有意义感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显著偏高,在寻求意义感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不大。拥有意义感高于常模,原因可能在于高职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就。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社会、学校、家庭与自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围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解除紧张情绪、增强对大学生活的了解、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方面展开,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生活目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三)关于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表2显示,被调查学生在总分和拥有意义感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显著偏高,在寻求意义感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不大。这可能主要跟生源有关,高职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想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且经常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面对挫折的能力相对有了提升。
(四)关于性别差异。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生命意义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被调查人群女生人数远远大于男生;二是与男生相比,女生情绪不稳定,影响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认同,个体在生活中缺乏动力,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无助感,采取消极的方式对待生活;三是社会对于男女生的期待存在很大差异,男生的社会责任更重。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记录完全吻合:女生咨询量远远高于男生。
(五)关于低于常模学生的分析。本次调查中共有120名学生被筛选出来,占被调查有效数据总人数的4.4%,在正常范围内。低于常模学生在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家庭结构、父母亲职业等上的分布,其数据就绝对数来分析,并无差异。
四、教育对策建议
第一,针对性别差异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采用男、女分开心理课教学、讲座来逐步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第二,针对女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情况,开设个性化的心理课程,比如女性心理学、幸福心理学、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等。通过开设符合女生心理特点的系列心理课程,增加女生的自信心,提升其生命意义感。第三,对于低于生命意义常模的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并找到人生的重要支点,明确方向。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心灵座谈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第四,高于生命意义常模的学生,往往对未来和自己抱有較高的期待,一旦遇到挫折很有可能会一蹶不振。这部分学生需要注意调整心态,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第五,做好适应性教育,彰显大学的生命关怀。适应性的高低与生命意义感密切相关。在高职学生进入校园初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适应性教育,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地适应学习、生活、人际、社会、职业等,进而帮助其获得更强的生命意义感。
【参考文献】
[1]王鑫强,游雅媛,张大均.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2]王鑫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
[3]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4]覃丽,王鑫强.川渝地区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职业面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研究”(2017KY1203)
【作者简介】张 利(1981— ),女,四川峨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高职学生 生命意义感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17-04
生命意义感是指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部分高职学生表现出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弱、目标感缺失等特点,“无聊”“空虚”“没劲”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引导这部分学生摆脱空虚、无聊,积极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高职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对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对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明确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提供资料支撑。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广西某高校2761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2761份,回收有效问卷2761份,有效率100%。其中男性920人,占33.3%,女性1841人,占66.7%。
(二)研究工具。笔者采用王鑫强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MLQ)中文修订版》(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MLQ-C))作为研究工具。该量表认为生命意义感是指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包括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两个方面。量表共10个项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平均数、标准差等见表1。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次调查重点在关注生命意义问卷得分低于常模的学生,并对需要心理关注的学生进行建档、后续追踪。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情况。MLQ-C量表的每一题为1~7分记分,第二题为反向计分,10个项目得分相加之和为总分,总分间于10~70分。根据MLQ-C量表常模分布,如总分在10~37.6分之间,表示该学生生命意义感偏低;总分大于56.38分,表示该学生生命意义感过高。此次普查的2761份有效问卷中MLQ-C总分最小值14分,最大值66分,均数为50.50,标准差为14.012。由表2可见,MLQ-C总分的分布并不是一个正态分布,生命意义感偏低的142人,占5.14%;生命意义感偏高的553人,占20.03%。低分人群人数较少,中间分布人群最多,而高分人数多于低分人数。说明被调查高职学生大多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且生命意义感偏高的人比生命意义感偏低的人多。此次调研数据显示的结果是符合大学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规律的。
(二)MLQ-C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在总均分和拥有意义感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显著偏高,在寻求意义感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不大。
(三)男、女学生MLQ-C总分及因子分比较。表4显示,男、女学生在MLQ-C测量中,总分、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在生命意义的感觉上高于女生。
(四)MLQ-C总分低于常模人数相关分析。通过SPSS分析,我们从被调查学生中提取出120位MLQ-C总分低于常模的学生。下面就这部分学生在生命意义上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低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如图1所示。普通高考共有84人,占比70%;单独招生共有21人,占比17.5%;对口招生的共有15人,占比12.5%。从图1可以看出,普通高考生源的学生MLQ-C总分低于常模人数最多,其次是单招学生。
2.低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上的分布如图2所示。独生子女有24人,占比20%;非独生子女有96人,占比80%,非独生子女占的比例更大些。
3.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来源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來源上的分布如图3所示。来源于农村的有86人,占比71.7%;来源于城镇的有30人,占比25%;来源于大城市的有4人,占比3.3%。
4.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如图4所示。双亲家庭有109人,占比90.8%;单亲家庭有10人,占比8.4%;孤儿1人,占比0.8%。
5.低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低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如图5和图6所示。母亲职业为农民的有64人,占比54.7%;职业为工人的有22人,占比18.8%;从事经商的有14人,占比12.0%;从事行政管理的有1人,占比0.8%;从事教科文艺的有2人,占比1.7%;无工作的有14人,占比12.0%。父亲职业为农民的有58人,占比49.6%;职业为工人的有23人,占比19.7%,从事经商的有17人,占比14.5%;从事行政管理的有2人,占比1.7%;从事教科文艺的有3人,占比2.6%;军人有1人,占比0.8%;无工作的有13人,占比11.1%。
(五)MLQ-C总分高于常模人数相关分析。通过SPSS分析,被调查学生中共有550名学生MLQ-C总分高于常模。高于常模的学生在各相关因素上情况如下:
1.高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生源上的分布如图7所示。普通高考共有405人,占比74.4%;单独招生共有81人,占比14.9%;对口招生的共有58人,占比10.70%。以上数据不含缺失值。 2.高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是否独生上的分布如图8所示。独生子女有128人,占比23.5%;非独生子女有417人,占比76.5%。以上数据不含缺失值。
3.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来源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来源上的分布如图9所示。来源于农村的有384人,占比70.1%;来源于城镇的有133人,占比24.3%;来源于大城市的有31人,占比5.6%。以上数据不含缺失值。
4.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家庭结构上的分布如图10所示。双亲家庭有509人,占比92.5%;单亲家庭有41人,占比7.5%。
5.高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高于常模学生在父母亲职业上的分布如图11和图12所示。母亲职业为农民的有286人,占比52.9%;职业为工人的有84人,占比15.5%;从事经商的有87人,占比16.1%;从事行政管理的有10人,占比1.8%;从事教科文艺的有9人,占比1.7%;无工作的有65人,占比12%。父亲职业为农民的有294人,占比55.1%;职业为工人的有79人,占比14.8%;从事经商的有90人,占比16.9%;从事行政管理的有20人,占比3.7%;从事教科文艺的有8人,占比1.5%;军人有2人,占比0.4%;无工作的有41人,占比7.6%。
三、讨论与分析
(一)关于总分。此次普查结果显示MLQ-C总分的分布并不是一个正态分布,低于常模的人数有120人,占比4.4%;高于常模的为554人,占比20%。低于常模人数较少,而高于常模人数较多,说明本次调查的结果是符合大学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规律的。但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危机预防,对低于常模的学生需要关注和引导。
(二)关于因子分析。此次调查中,被调查学生在拥有意义感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显著偏高,在寻求意义感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不大。拥有意义感高于常模,原因可能在于高职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就。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社会、学校、家庭与自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围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解除紧张情绪、增强对大学生活的了解、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方面展开,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生活目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三)关于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表2显示,被调查学生在总分和拥有意义感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显著偏高,在寻求意义感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不大。这可能主要跟生源有关,高职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想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且经常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面对挫折的能力相对有了提升。
(四)关于性别差异。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生命意义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被调查人群女生人数远远大于男生;二是与男生相比,女生情绪不稳定,影响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认同,个体在生活中缺乏动力,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无助感,采取消极的方式对待生活;三是社会对于男女生的期待存在很大差异,男生的社会责任更重。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记录完全吻合:女生咨询量远远高于男生。
(五)关于低于常模学生的分析。本次调查中共有120名学生被筛选出来,占被调查有效数据总人数的4.4%,在正常范围内。低于常模学生在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家庭结构、父母亲职业等上的分布,其数据就绝对数来分析,并无差异。
四、教育对策建议
第一,针对性别差异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采用男、女分开心理课教学、讲座来逐步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第二,针对女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情况,开设个性化的心理课程,比如女性心理学、幸福心理学、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等。通过开设符合女生心理特点的系列心理课程,增加女生的自信心,提升其生命意义感。第三,对于低于生命意义常模的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并找到人生的重要支点,明确方向。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心灵座谈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第四,高于生命意义常模的学生,往往对未来和自己抱有較高的期待,一旦遇到挫折很有可能会一蹶不振。这部分学生需要注意调整心态,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第五,做好适应性教育,彰显大学的生命关怀。适应性的高低与生命意义感密切相关。在高职学生进入校园初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适应性教育,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地适应学习、生活、人际、社会、职业等,进而帮助其获得更强的生命意义感。
【参考文献】
[1]王鑫强,游雅媛,张大均.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2]王鑫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
[3]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4]覃丽,王鑫强.川渝地区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职业面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研究”(2017KY1203)
【作者简介】张 利(1981— ),女,四川峨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