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国文学是中文系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过去我们在这个领域里取得很大成就,随着外国文学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外国文学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模式上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变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讨论课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外国文学的教学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52-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教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翻译事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著作被介绍到国内,这些著作对外国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外国文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途径。但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也遇到很多问题,本文将就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和一些改革思路进行研究探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外国文学始终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它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20世纪以来它也是很多中国作家极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面貌。但由于它异源异质的文化性质,变化万千的艺术手段,使学生难以接受,尤其是西方20世纪文学更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过去被认为是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变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读了半天搞不清楚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20世纪的西方文学完全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写作方式,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尤其是少数民族院校的学生更觉得困难重重。
传统外国文学教学一般采用两条线三大块教学模式(即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体例或东方、西方、苏俄文学体例);在方式方法上按照文学史发展脉络,将历史和作品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现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其实主要是指西方文学,或者以西方文学为主东方文学为辅。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文学史的线索也在不断延伸,需要讲授的内容由过去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期,发展到从古希腊到20世纪末期,远远超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文学史的内容在增加,但是各个学校外国文学史的课时却在不断压缩。外国文学教学多年来经过无数学者的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都采取以史为线索,分析讲解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在讲授中一方面要对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对这些思潮和运动的性质、意义进行总结;另外,要对各个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
1999年以前的学生素质与1999年以后的学生素质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在减少,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也有所下降,因此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用一部分时间介绍作品内容。另外少数民族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偏远的省市,或者来自新疆、西藏等地区,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汉族学生要差一些,这明显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力,有些学生不但没有读过多少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也很有限。另外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多从网络接收新的信息,和阅读相比他们更喜欢看名著改编的影视片。还有,在目前的信息时代,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学生更关注一些现实的问题,关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这些因素是我们这门学科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我们的改革思路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教学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课程本身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的课程,也是陶冶情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劳动者所不可缺少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本身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个时候学习将变成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要多用一些心思,尤其是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要进行周密的设计,认真准备,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兴趣的基本条件。
(二)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替代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今天的学生和上个世纪的学生相比个性更鲜明,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知识面更加广泛,有更强的独立思考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教学内容共同探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引导他们去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适当深入探讨一些关于人生、理想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人类自身发展等问题,使他们的思想能触及到心灵深处的领域,眼光更加长远,心胸更加开阔,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除传授知识还要育人,我很赞同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似乎更加重要。现在一些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学习西方名牌院校的一些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课程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有一些是我们在课堂上很少涉及的问题。所以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思考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思考的余地,我们的教学似乎就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的教学任务不轻松,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讲和自己课程有关的内容,无心顾及其他层面的问题。
(三)借助影视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英美等国他们很早就将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而且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或者是电视剧。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的《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理解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步入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阅读文本有一种恐惧心理,尤其是长篇小说或长篇诗歌,一方面教师在想各种办法督促学生阅读作品,而在学生方面他们对此的反映却相当消极。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决定着学生学科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他们今后专业能力的水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文学就是一句空话。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所以在强调阅读文本的同时,我们不妨借助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虽然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无法和阅读文本相比,但至少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作品,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在民族院校,这种方式更受学生喜爱。《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代表了欧洲戏剧的最高成就,它还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达到全部的目的,但是戏剧是舞台艺术,只有舞台可以全方位地演绎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风格,也只有舞台可以使当代的中国学生了解300多年前的这部作品全貌。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身对演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的艺术家以能够出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而骄傲,只有真正有功底的艺术家才可能完美地阐释莎士比亚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适合通过影视的方式来了解。 (四)课前准备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互相讨论,教师提前将需要阅读的材料告知学生,等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阅读同一部作品,大家可以就作品的内容、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所涉及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只是被动地努力记住老师或者是教材上的观点,不敢提出相反的观点。这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在课后认真地思考总结,而思考总结的前提是要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学生间的讨论,形式自由,而且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彼此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在文科学生中大力提倡和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学术权威、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人才。
(五)适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展网络教学平台
多媒体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高等院校积极推广的教学方式,也是近20年来教学方式改革的主流,随着多媒体的普遍运用,它的优缺点也逐渐显现。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课堂上教师可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材料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另外教学课件的制作大大减少了板书,节约了一些课堂时间,使教师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尤其是在当下专业课课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显得更加高效。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具有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全面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网络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新潮现象,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和老师可以构筑另外一个交流通道,这种方式颇受学生欢迎,但是它要求老师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认为也许可以让研究生参与到这个环节,帮助老师处理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教学实践的培养,今后当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时,对他们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模式一方面减轻了老师在课外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锻炼了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同龄人的交流可以弥补他们和老师交流时的缺陷,和老师交流时他们未免拘束但是和师兄师姐交流时他们会感到轻松自在得多。不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的书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很多弊端,最近几年一些教师开始逐步减少或者干脆不用教学课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各个高校教学班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一般是上百人的大课,教室里最显著的位置上挂着大幕布,教师占据一个角落操作电脑,学生的注意力都在那块大幕布上,老师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拉大的同时却缩减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靠语言来传授知识,也是师生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有的时候它表现为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或是一个简单的手势,这样的表达方式有时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达到的效果。它是一种默契,是彼此的心领神会,而且所有的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大班上课拉开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的距离,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和老师进行互动,更不用说形成默契。
其次,学生过度依赖课件,课件似乎变成了学生考试的法宝。
现在的学生也许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课件、没有幕布他们的课会怎么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坦言他们已经习惯课件上课,没有课件会使他们感觉不适应。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哪些不用做笔记,而笔记是他们考试的重要依据,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将大幕布上的文字抄写下来以便复习之用。有些同学干脆问老师要课件,或者用手机拍下课件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死板,无法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笔者在国外的高校学习过,而且是在英语语言文学系,英国高校的老师很少使用课件或者多媒体进行教学,他们依然沿用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就某一个作家或作品进行讲解,老师到教室时会带些材料给学生,通常是老师在上课时用到的原始材料,包括作品的一个段落或者是某个学者的观点。课后会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材料并且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他们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手段,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学术氛围是英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
最后,多媒体在给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花花绿绿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
每一门课程都有内在的逻辑,每一堂课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老师介绍、分析、阐释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我们发现这几年的学生上课的过程就是抄写幕布上的文字的过程,而抄写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文本阐释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情操的过程,是锤炼品德和性格的过程,文学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人、改变人,这才是我们阅读经典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是通过对文本的阐释学习写作技巧,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课堂内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浮躁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很多学者都无法安下心来读书思考,更何况是青年学生,思考的缺席使学生处在一种盲从的状态。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使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MP4或其他播放器随时随地收看文学作品视频、音频材料,使文学作品以更生动、更直接、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理解。但是在享受了喧闹的视听资料之后很多学生就止于此,没有阅读文本和思考的习惯。所以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似乎不适合一刀切式地全面推开,教学本身是有个性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领略不同的授课方式和不同的授课风格也是高校学生的一大乐趣。另外,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用课件,所以在提倡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许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21世纪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长,但是只要我们把上述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一方面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注重传统的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讨论文本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文学是一个最需要创造力的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更多学生热爱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并能将外国文学中的精华和我们本民族的精华相结合,创造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文学。如果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外国文学的精髓并将它和本民族的文学相融合,我想他们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52-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教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翻译事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著作被介绍到国内,这些著作对外国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外国文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途径。但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也遇到很多问题,本文将就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和一些改革思路进行研究探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外国文学始终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它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20世纪以来它也是很多中国作家极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面貌。但由于它异源异质的文化性质,变化万千的艺术手段,使学生难以接受,尤其是西方20世纪文学更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过去被认为是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变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读了半天搞不清楚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20世纪的西方文学完全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写作方式,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尤其是少数民族院校的学生更觉得困难重重。
传统外国文学教学一般采用两条线三大块教学模式(即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体例或东方、西方、苏俄文学体例);在方式方法上按照文学史发展脉络,将历史和作品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现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其实主要是指西方文学,或者以西方文学为主东方文学为辅。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文学史的线索也在不断延伸,需要讲授的内容由过去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期,发展到从古希腊到20世纪末期,远远超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文学史的内容在增加,但是各个学校外国文学史的课时却在不断压缩。外国文学教学多年来经过无数学者的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都采取以史为线索,分析讲解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在讲授中一方面要对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对这些思潮和运动的性质、意义进行总结;另外,要对各个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
1999年以前的学生素质与1999年以后的学生素质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在减少,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也有所下降,因此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用一部分时间介绍作品内容。另外少数民族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偏远的省市,或者来自新疆、西藏等地区,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汉族学生要差一些,这明显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力,有些学生不但没有读过多少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也很有限。另外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多从网络接收新的信息,和阅读相比他们更喜欢看名著改编的影视片。还有,在目前的信息时代,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学生更关注一些现实的问题,关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这些因素是我们这门学科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我们的改革思路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教学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课程本身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的课程,也是陶冶情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劳动者所不可缺少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本身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个时候学习将变成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要多用一些心思,尤其是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要进行周密的设计,认真准备,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兴趣的基本条件。
(二)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替代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今天的学生和上个世纪的学生相比个性更鲜明,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知识面更加广泛,有更强的独立思考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教学内容共同探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引导他们去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适当深入探讨一些关于人生、理想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人类自身发展等问题,使他们的思想能触及到心灵深处的领域,眼光更加长远,心胸更加开阔,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除传授知识还要育人,我很赞同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似乎更加重要。现在一些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学习西方名牌院校的一些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课程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有一些是我们在课堂上很少涉及的问题。所以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思考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思考的余地,我们的教学似乎就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的教学任务不轻松,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讲和自己课程有关的内容,无心顾及其他层面的问题。
(三)借助影视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英美等国他们很早就将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而且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或者是电视剧。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的《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理解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步入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阅读文本有一种恐惧心理,尤其是长篇小说或长篇诗歌,一方面教师在想各种办法督促学生阅读作品,而在学生方面他们对此的反映却相当消极。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决定着学生学科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他们今后专业能力的水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文学就是一句空话。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所以在强调阅读文本的同时,我们不妨借助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虽然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无法和阅读文本相比,但至少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作品,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在民族院校,这种方式更受学生喜爱。《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代表了欧洲戏剧的最高成就,它还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达到全部的目的,但是戏剧是舞台艺术,只有舞台可以全方位地演绎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风格,也只有舞台可以使当代的中国学生了解300多年前的这部作品全貌。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身对演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的艺术家以能够出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而骄傲,只有真正有功底的艺术家才可能完美地阐释莎士比亚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适合通过影视的方式来了解。 (四)课前准备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互相讨论,教师提前将需要阅读的材料告知学生,等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阅读同一部作品,大家可以就作品的内容、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所涉及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只是被动地努力记住老师或者是教材上的观点,不敢提出相反的观点。这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在课后认真地思考总结,而思考总结的前提是要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学生间的讨论,形式自由,而且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彼此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在文科学生中大力提倡和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学术权威、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人才。
(五)适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展网络教学平台
多媒体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高等院校积极推广的教学方式,也是近20年来教学方式改革的主流,随着多媒体的普遍运用,它的优缺点也逐渐显现。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课堂上教师可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材料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另外教学课件的制作大大减少了板书,节约了一些课堂时间,使教师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尤其是在当下专业课课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显得更加高效。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具有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全面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网络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新潮现象,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和老师可以构筑另外一个交流通道,这种方式颇受学生欢迎,但是它要求老师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认为也许可以让研究生参与到这个环节,帮助老师处理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教学实践的培养,今后当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时,对他们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模式一方面减轻了老师在课外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锻炼了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同龄人的交流可以弥补他们和老师交流时的缺陷,和老师交流时他们未免拘束但是和师兄师姐交流时他们会感到轻松自在得多。不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的书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很多弊端,最近几年一些教师开始逐步减少或者干脆不用教学课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各个高校教学班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一般是上百人的大课,教室里最显著的位置上挂着大幕布,教师占据一个角落操作电脑,学生的注意力都在那块大幕布上,老师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拉大的同时却缩减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靠语言来传授知识,也是师生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有的时候它表现为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或是一个简单的手势,这样的表达方式有时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达到的效果。它是一种默契,是彼此的心领神会,而且所有的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大班上课拉开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的距离,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和老师进行互动,更不用说形成默契。
其次,学生过度依赖课件,课件似乎变成了学生考试的法宝。
现在的学生也许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课件、没有幕布他们的课会怎么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坦言他们已经习惯课件上课,没有课件会使他们感觉不适应。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哪些不用做笔记,而笔记是他们考试的重要依据,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将大幕布上的文字抄写下来以便复习之用。有些同学干脆问老师要课件,或者用手机拍下课件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死板,无法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笔者在国外的高校学习过,而且是在英语语言文学系,英国高校的老师很少使用课件或者多媒体进行教学,他们依然沿用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就某一个作家或作品进行讲解,老师到教室时会带些材料给学生,通常是老师在上课时用到的原始材料,包括作品的一个段落或者是某个学者的观点。课后会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材料并且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他们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手段,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学术氛围是英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
最后,多媒体在给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花花绿绿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
每一门课程都有内在的逻辑,每一堂课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老师介绍、分析、阐释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我们发现这几年的学生上课的过程就是抄写幕布上的文字的过程,而抄写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文本阐释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情操的过程,是锤炼品德和性格的过程,文学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人、改变人,这才是我们阅读经典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是通过对文本的阐释学习写作技巧,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课堂内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浮躁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很多学者都无法安下心来读书思考,更何况是青年学生,思考的缺席使学生处在一种盲从的状态。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使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MP4或其他播放器随时随地收看文学作品视频、音频材料,使文学作品以更生动、更直接、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理解。但是在享受了喧闹的视听资料之后很多学生就止于此,没有阅读文本和思考的习惯。所以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似乎不适合一刀切式地全面推开,教学本身是有个性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领略不同的授课方式和不同的授课风格也是高校学生的一大乐趣。另外,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用课件,所以在提倡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许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21世纪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长,但是只要我们把上述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一方面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注重传统的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讨论文本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文学是一个最需要创造力的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更多学生热爱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并能将外国文学中的精华和我们本民族的精华相结合,创造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文学。如果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外国文学的精髓并将它和本民族的文学相融合,我想他们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