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几年前儿童文学创作圈内便有了“迎合”市场的倾向,当时儿童文学家、批评家樊发稼就撰文表示,当下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中,有迎合市场的倾向,孩子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但这些作品思想性往往有所欠缺。近年来关于“迎合”与“引领”的争论开始逐步展开,一方认为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写出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一方认为应该用优秀的纯真的儿童文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在4月举办的2009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上,相关人士对此纷纷发表意见与建议。
门槛高低决定品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表示,当下的聚焦点应该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门槛。她说,当前儿童文学的写作门槛似乎在放低,难道有写作基础的,脑子好用的就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可以是浅的,但又必须是深的;可以是轻的,但必须有它的自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如此,艺术上有傲气、有自信、愿冒险、敢突破才会有分量。儿童文学作品不能浅得缺乏文学的自重。人文高度很重要,儿童文学要提供文学的精神,这是指让读者在好的艺术表达中得到快乐和升华,也就是要通过意味隽永的故事让读者得到共鸣,有内心深处的触动。
如何界定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从前的儿童文学,形态比较稳定和单一,几乎用不着去加以辨别的,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大不一样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儿童文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
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众多儿童文学的理论家都对儿童文学的商业化持批评的态度,大家普遍表达了对儿童文学是否会被市场“绑架”的担忧。但大家也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实际上是根本无法阻止商业化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来面对商业化:难道商业化就一定是对儿童文学有害的吗?巨大的发行数,不正是凭借商业化而得以实现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凭借或者是利用商业化,将那些优秀的儿童文学送到更多的读者手中?商业化固然会对精神产品造成伤害,可是,优秀的精神产品也可以通过商业化而比从前有更宏大的前途。商业化也可以成就优秀的儿童文学。现在,是到了考验我们的良知、智慧的时候了。除了商业化,还有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新媒介对儿童文学的冲击。
现在的儿童文学界悄悄转向以赢利为目的的人不少,明确打出“商业写作”招牌,坚持“商业化写作道路”的先锋是杨鹏,后来李志伟与其遥相呼应。作为儿童文学新生代的实力派作家,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商业价值及商品属性深有体会,并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策划。但是绝大多数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家仍坚守自己的文学创作理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就表示,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不是迎合书商,迎合市场,而是带有一个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他曾说过:“当以早恋、反叛等为题材的‘方便面’式的文学作品充斥市场时,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必须引领孩子们冲破商业化运作的重重怪圈,帮他们认识什么可以滋养自己。”
儿童阅读是否需要引领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高雅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对此曹文轩表示,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以不读或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的介入。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当笔者把这个“迎合?引领?”的问题抛给全球畅销3.5亿册的《鸡皮疙瘩》系列的作者R.L斯坦时,他认为现在应该给孩子们看他们喜欢的作品,而不是去引导孩子看他们应该看的作品。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的赞同,他也表示孩子们的阅读有其自身的需求,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读书不仅是尊重孩子们,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其实成年作家写今天的孩子,多少都会有一点隔膜,所以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们都选择深入孩子之间,以自身的经验来关照今天孩子的成长。讲故事或许很多作家都很善于讲,但如何给孩子讲他们喜欢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融入精神的东西,在关注成长和表现成长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引领成长,或许这为更多作家们所关注。
无论迎合抑或引领,我们对待孩子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给他们看到最好的作品,都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陪伴下茁壮成长,未来,如果两者相互融合也许就是一种完美,这个愿望现在还是期待,但是相信这个期待不久就会实现。
门槛高低决定品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表示,当下的聚焦点应该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门槛。她说,当前儿童文学的写作门槛似乎在放低,难道有写作基础的,脑子好用的就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可以是浅的,但又必须是深的;可以是轻的,但必须有它的自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如此,艺术上有傲气、有自信、愿冒险、敢突破才会有分量。儿童文学作品不能浅得缺乏文学的自重。人文高度很重要,儿童文学要提供文学的精神,这是指让读者在好的艺术表达中得到快乐和升华,也就是要通过意味隽永的故事让读者得到共鸣,有内心深处的触动。
如何界定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从前的儿童文学,形态比较稳定和单一,几乎用不着去加以辨别的,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大不一样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儿童文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
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众多儿童文学的理论家都对儿童文学的商业化持批评的态度,大家普遍表达了对儿童文学是否会被市场“绑架”的担忧。但大家也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实际上是根本无法阻止商业化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来面对商业化:难道商业化就一定是对儿童文学有害的吗?巨大的发行数,不正是凭借商业化而得以实现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凭借或者是利用商业化,将那些优秀的儿童文学送到更多的读者手中?商业化固然会对精神产品造成伤害,可是,优秀的精神产品也可以通过商业化而比从前有更宏大的前途。商业化也可以成就优秀的儿童文学。现在,是到了考验我们的良知、智慧的时候了。除了商业化,还有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新媒介对儿童文学的冲击。
现在的儿童文学界悄悄转向以赢利为目的的人不少,明确打出“商业写作”招牌,坚持“商业化写作道路”的先锋是杨鹏,后来李志伟与其遥相呼应。作为儿童文学新生代的实力派作家,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商业价值及商品属性深有体会,并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策划。但是绝大多数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家仍坚守自己的文学创作理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就表示,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不是迎合书商,迎合市场,而是带有一个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他曾说过:“当以早恋、反叛等为题材的‘方便面’式的文学作品充斥市场时,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必须引领孩子们冲破商业化运作的重重怪圈,帮他们认识什么可以滋养自己。”
儿童阅读是否需要引领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高雅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对此曹文轩表示,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以不读或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的介入。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当笔者把这个“迎合?引领?”的问题抛给全球畅销3.5亿册的《鸡皮疙瘩》系列的作者R.L斯坦时,他认为现在应该给孩子们看他们喜欢的作品,而不是去引导孩子看他们应该看的作品。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的赞同,他也表示孩子们的阅读有其自身的需求,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读书不仅是尊重孩子们,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其实成年作家写今天的孩子,多少都会有一点隔膜,所以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们都选择深入孩子之间,以自身的经验来关照今天孩子的成长。讲故事或许很多作家都很善于讲,但如何给孩子讲他们喜欢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融入精神的东西,在关注成长和表现成长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引领成长,或许这为更多作家们所关注。
无论迎合抑或引领,我们对待孩子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给他们看到最好的作品,都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陪伴下茁壮成长,未来,如果两者相互融合也许就是一种完美,这个愿望现在还是期待,但是相信这个期待不久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