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困扰了科学界几百年,主要原因来自于对于光是波或是粒子的解释存在相互不协调。直到20世纪20年代“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关于光本质问题的争论才告一段落。目前光的波粒二象性是被科学家普遍认可的观点,这一论断可以解释很多光的现象。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种物质同时具备波和粒子的特征,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波粒二象性这么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探索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早期的牛顿、惠更斯对光本质的探索开始,发展到爱因斯坦光量子学说的建立,一直到波恩等人提出的量子理论,这都是科学家研究波粒二象性的足迹。
  一、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的争论
  人类很早就展开了对光的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墨经》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光学的书籍,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也是由墨子和其徒弟完成的。但是人类对光本性的研究要从17世纪才开始,意大利的数学家格里马第首先发现光的衍射现象,从而最早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理论。随后在1666年,牛顿通过试验和分析,建立了光的粒子说理论,解释了色散现象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虽然发现了牛顿环,但是却无法用现有光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到此为止,关于光的本性出现了波动说和粒子说,两者之间的早期争论主要围绕“光的颜色”展开的,即支持光的波动说的格里马第和胡克都认为光的颜色是有光的频率决定,而以牛顿为代表的粒子说则认为光是由许多机械的微粒组成的。虽然在这之后关于光的本性展开了很漫长的争论,但由于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因此关于二者的争论并没有完全展开。
  到了19世纪关于光的波动性由托马斯杨再次提起,他通过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不仅第一次测定了光的波长,还为光的波动学说奠定了基础,并利用光的干涉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缺陷在于他认为光是一种纵波,导致其在理论上也遇到很多问题。在此之后,菲涅尔证明了“泊松亮斑”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的存在,但是他的实验也是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和黑体辐射现象的存在。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和发展
  赫兹的实验不仅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波动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在试验中他也发现了光电效应。光电效应的实验表明,微弱的紫光能从金属的表面打出电子,但是很高的红光却打不出电子,说明光电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光的频率,跟光的强弱没有关系,这样的结论正好和光的波动说支持的理论相反。因此说,光电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是支持粒子说的。随后爱因斯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长期以来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论,即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不仅对麦克韦斯的电子波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而且也对普朗克处理黑体辐射的思路进行梳理和反思。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了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种种现象,
  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光量子假说,也即假定光具有粒子性,在传播过程中以粒子流的形式传输能量。爱因斯坦提出的这种假说不仅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同时也使人们对光的认识回到了粒子说。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说解释不了光的偏振现象,因此他提出光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后来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人们发现,光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而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
  对于光的这些特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光理解为物理学上的机械波更不能理解为实物的粒子,更不是两者的混合体。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观点,也就是说凡是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目前对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观点虽然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也有很多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是也可能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关于光的本质的探索还远远没有止步。
  三、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质疑
  现代的物理学认为对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光在空间里运动的时候体现为光的波动性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时候则认为是光的粒子性。但是现代的物理学表明,不论任何物体,它只是一个悬浮于空间中的由各级粒子通过不同关系主体组成的松散的聚合体。也就是说构成一个物体的分子也好,原子也好都存间隙。那么对于光这种物体应该也具备这样的本性,那么对于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在物理空间上的分界线的位置就显得模糊不清,所以从这方面看,光具有波动性是值得怀疑的。
  在科学实验中也存在这样的矛盾现象,众所周知,杨氏的双缝实验被认为是光具有波动性的关键性证据,也就是光通过双缝后的不同光子之间发生干涉。但是,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却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很显然,对于同一个实验装备所产生的干涉条纹我们得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干涉机制和两种光的本性,确实感到有些困惑。
  所以笔者认为,关于光的本性的探讨还远远没有结束,作为认识自然规律的物理学,不仅包含着对与错,真与假,而且还有大量的未知因素,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对波粒二象性的认识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物理规律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更体会到科学的曲折性和追求真理的复杂性。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高三(5)班
其他文献
亲戚送来几盒柿饼。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林源。林源的特产倒不是柿饼,不过每年从那儿回来的亲戚,都会捎来好些,于是柿饼就成了它的代名词。林源的柿饼,就这样带上了淳朴乡村独有的味道。  林源这个名字,这样好听,不知是谁取的,又不知是谁把它深藏。我们上山至少开了半个小时的车,然后还走上一段长长的山路,才一头撞进那桃花源中。  凉凉的山风吹来,掀起大片大片的叶浪,漫山遍野的绿波一层一层地漫上山头,没
期刊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求极值且思维难度大的习题.如何解决求极值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求极值问题的解答方法,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极值解题策略  第一,审题建模.对于高中物理极值问题的建模,也就是将实际的问题简单化,将其等效成为理想对象参与理想过程.高中物理极值问题的建模,包含的类型有:对象模型,如轻绳、质点等;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在读题时,要从大方向上看清楚题目的
期刊
教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味,就是生活本身,我们称之为“教学生活”.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活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
近日,老河口市在各中小学正式启动“晒家风 讲家事”学习教育活动。各中小学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作文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讲述各自亲身经历的家风家训及家教故事,通过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参与,大力宣传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积极倡导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學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文明新风。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晒家风、讲家事”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中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比较困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研究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1.物理教学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物理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不能随心所欲随便讲几个题.通常教师要有物理教学计划,一个学期或一学年要讲多少次课,何时安排,做到心中要有数.  2.物理教学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物理教学不能仅停留
期刊
策划组织丰富多样的学科教研活动,探索与新课程背景相适应的新的教研工作模式,不仅是各级教研员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也是教研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在追求创新教研活动方式
父亲和母亲之间总是话很少。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题记  日复一日,他们之间的对话翻来覆去,都是毫无新意的那几句——“路上小心。”“嗯。”“今晚想吃什么?”“随便。”“明天想吃什么?”“你定吧,我都行。”既枯燥又乏味,寻不到一丝生活情趣。  他们不过情人节,更不懂得不同数量的玫瑰代表的相应花语。他们不过结婚纪念日,不吃烛光晚餐。他们不太
期刊
近日,英山县教育局召开实施“快乐教育”启动大会。据了解,该县实施“快乐教育”坚持做好“1234”:即坚定一个目标,要让快乐教育在全市有地位、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声音;要主抓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工作,特别要让教师有地位感、有安全感、有归属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突出三個方面的工作并打造成特色,即抓好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活动;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即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校长工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解题模式有自己的经验,其中喻平教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了四种解题教学模式:认知建构模式、自动化技能形成模式、模型建构模式、问题开放模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认知建构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促进作用.认知建构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方法,最后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主动建
期刊
与教育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就黑龙江省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