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等形式表现出来。产业转出国对转入国输出商品和进行投资的时候,必然伴随着输出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先进技术。中国要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模仿、吸收等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培训等项目货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使之能为科技创新企业、FDI企业或国内企业与FDI的竞争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12-02
一、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技术转移的机制分析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转移就是技术从供方向接受方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在地理空间上进行,也可以在不同领域、部门之间进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技术转移就是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二)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技术转移的方式和途径分析
1.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技术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往往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最终将销售与服务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开始转移产业时会以加工贸易开端,即发达国家在产业转入国设立加工基地,出口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并输出装配技术和中间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转出国会给东道国提供有关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及与生产技术相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这样,产业转出一方的技术就会向东道国进行转移,加之东道国企业在干中学中的经验累积,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不断上升,最终促使东道国的产业获得发展和升级。
2.以产业转出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技术转移
(1)直接的技术转移
对于和产业转入国的跨国公司组成合资企业的当地企业而言,跨国公司必然会对东道国原有企业追加投资,进行技术转移和技术改造,增强合资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外,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整合全球的生产要素在东道国投资设立研发机构,也成为了一种直接的技术转移方式。
(2)间接的技术转移
间接的技术转移即技术外溢,是指在东道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建立起来关联关系、对国内员工的培训及对国内企业的示范过程中产生的。产业转出国的跨国公司投资所带来的演示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链接效应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并使东道国获得技术进步。
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技术转移产生的影响
(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进程加速,使得依托于产业转移的技术转移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展。
作为产业转移重要推动力的跨国直接投资的总量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快报显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跃升34.3%,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2005年的9 550亿美元,并创下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无疑为产业转入国实现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的环境,使得承接国获得的技术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展。
(二)国际产业转移逐步软化,使得技术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的兴起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高附加值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以及一些新兴的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国际产业转移高度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业转出国对转入国的技术转移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其表现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技术双密集产业,甚至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水平型国际产业转移日趋增多,使得转入国能够获得技术含量和层次更高的技术。
(三)跨国公司成为了以国际产业转移为依托的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并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实行全球投资,其在国际投资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成为了推动全球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得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含量也不断提升。这样,跨国公司不仅成为了产业转移的主体,更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凭借其强大资金财力和先进的技术成为了有效技术转移及技术扩散的主体。
(四)跨国公司纷纷在东道国投资设立研发机构,成为了技术转移的新形式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期利用当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的有效配置,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即高技术产业只有到了成熟阶段、失去竞争优势时才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而且这种方式对于投资的双方而言,既能够导致技术的引进,也能够导致新技术出口,因而它是一种有利于双方技术进步的新形式。
(五)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对于承接国提升服务技术水平有积极影响
据贸发会议《国际直接投资展望和跨国公司战略》全球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已达到世界FDI总存量的60%左右,从流量看约占每年全球FDI的2/3左右。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例,2006年上半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730亿美元,占美对外直接投资的56%,比2005年同期增长2.2倍;此外,服务业离岸外包和跨国转移势头也很可观,服务外包最多的美国约占全球服务外包的2/3,欧、日各约占1/3,预计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将达到1.2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0%。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到2010年时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
三、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促进技术转移、提升技术水平的对策
1.完善中国国内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转移
首先,我国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创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工作新作风,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营造政府亲商环境,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提供快捷、便利的办事环境和经营环境。
其次,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土产业配套能力。跨国公司在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时,劳动力、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高低已经不是其考虑的重点了,而更加看重的是东道国与转移产业相关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条件的好坏。因此产业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条件就成为我国应该着重加强建设的领域。
最后,我国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稳定、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不仅能大大增强跨国企业技术投入和输出的信心,而且还可以使东道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流入,同时也会提高本国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并鼓励和促进其增加研发投入,是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
2.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逐步提高产业吸纳的层次
近几年,跨国公司转移到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增加,但投向这些产业的加工装配环节比重较高,大部分只是在我国建立零部件及加工组装厂,真正有价值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际跨国公司手里。这对提升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效果不甚明显。因此,今后我国应注重提高产业转移的门槛,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外国企业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此外,要鼓励外资企业与国内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加强与国内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提高外资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推动作用。
3.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中国应该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吸收外资步伐,更多地承接国际服务和软件外包,大力促进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升级。一方面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本地区的投资和商务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沿海接单、中部加工”和“中部接单、中部加工”等新型加工贸易的发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引入和培育更多中高端服务供应商,进一步提高东部和中部自身的接单能力。
4.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我国应抓住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机遇,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建立研发中心,以此不断提升技术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同时,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技术开发上进行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攻关开发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5.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首先,提高R&D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变R&D的结构,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效平衡。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对R&D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效平衡,实现R&D投入主体多元化,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企业的研发中去,并鼓励企业将利润留成进一步用于研发,提高R&D的收益率。
其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人力资本结构,鼓励人力资本科学、有效流动。中国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改善人力资本培育结构,构建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及服务环境。
最后,要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步伐,提高金融市场的服务效率,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中国要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模仿、吸收等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培训等项目货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使之能为科技创新企业、FDI企业或国内企业与FDI的竞争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12-02
一、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技术转移的机制分析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转移就是技术从供方向接受方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在地理空间上进行,也可以在不同领域、部门之间进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技术转移就是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二)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技术转移的方式和途径分析
1.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技术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往往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最终将销售与服务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开始转移产业时会以加工贸易开端,即发达国家在产业转入国设立加工基地,出口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并输出装配技术和中间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转出国会给东道国提供有关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及与生产技术相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这样,产业转出一方的技术就会向东道国进行转移,加之东道国企业在干中学中的经验累积,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不断上升,最终促使东道国的产业获得发展和升级。
2.以产业转出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技术转移
(1)直接的技术转移
对于和产业转入国的跨国公司组成合资企业的当地企业而言,跨国公司必然会对东道国原有企业追加投资,进行技术转移和技术改造,增强合资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外,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整合全球的生产要素在东道国投资设立研发机构,也成为了一种直接的技术转移方式。
(2)间接的技术转移
间接的技术转移即技术外溢,是指在东道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建立起来关联关系、对国内员工的培训及对国内企业的示范过程中产生的。产业转出国的跨国公司投资所带来的演示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链接效应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并使东道国获得技术进步。
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技术转移产生的影响
(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进程加速,使得依托于产业转移的技术转移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展。
作为产业转移重要推动力的跨国直接投资的总量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快报显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跃升34.3%,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2005年的9 550亿美元,并创下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无疑为产业转入国实现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的环境,使得承接国获得的技术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展。
(二)国际产业转移逐步软化,使得技术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的兴起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高附加值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以及一些新兴的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国际产业转移高度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业转出国对转入国的技术转移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其表现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技术双密集产业,甚至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水平型国际产业转移日趋增多,使得转入国能够获得技术含量和层次更高的技术。
(三)跨国公司成为了以国际产业转移为依托的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并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实行全球投资,其在国际投资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成为了推动全球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得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含量也不断提升。这样,跨国公司不仅成为了产业转移的主体,更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凭借其强大资金财力和先进的技术成为了有效技术转移及技术扩散的主体。
(四)跨国公司纷纷在东道国投资设立研发机构,成为了技术转移的新形式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期利用当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的有效配置,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即高技术产业只有到了成熟阶段、失去竞争优势时才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而且这种方式对于投资的双方而言,既能够导致技术的引进,也能够导致新技术出口,因而它是一种有利于双方技术进步的新形式。
(五)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对于承接国提升服务技术水平有积极影响
据贸发会议《国际直接投资展望和跨国公司战略》全球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已达到世界FDI总存量的60%左右,从流量看约占每年全球FDI的2/3左右。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例,2006年上半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730亿美元,占美对外直接投资的56%,比2005年同期增长2.2倍;此外,服务业离岸外包和跨国转移势头也很可观,服务外包最多的美国约占全球服务外包的2/3,欧、日各约占1/3,预计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将达到1.2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0%。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到2010年时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
三、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促进技术转移、提升技术水平的对策
1.完善中国国内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转移
首先,我国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创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工作新作风,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营造政府亲商环境,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提供快捷、便利的办事环境和经营环境。
其次,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土产业配套能力。跨国公司在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时,劳动力、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高低已经不是其考虑的重点了,而更加看重的是东道国与转移产业相关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条件的好坏。因此产业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条件就成为我国应该着重加强建设的领域。
最后,我国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稳定、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不仅能大大增强跨国企业技术投入和输出的信心,而且还可以使东道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流入,同时也会提高本国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并鼓励和促进其增加研发投入,是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
2.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逐步提高产业吸纳的层次
近几年,跨国公司转移到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增加,但投向这些产业的加工装配环节比重较高,大部分只是在我国建立零部件及加工组装厂,真正有价值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际跨国公司手里。这对提升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效果不甚明显。因此,今后我国应注重提高产业转移的门槛,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外国企业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此外,要鼓励外资企业与国内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加强与国内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提高外资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推动作用。
3.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中国应该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吸收外资步伐,更多地承接国际服务和软件外包,大力促进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升级。一方面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本地区的投资和商务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沿海接单、中部加工”和“中部接单、中部加工”等新型加工贸易的发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引入和培育更多中高端服务供应商,进一步提高东部和中部自身的接单能力。
4.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我国应抓住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机遇,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建立研发中心,以此不断提升技术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同时,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技术开发上进行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攻关开发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5.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首先,提高R&D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变R&D的结构,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效平衡。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对R&D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效平衡,实现R&D投入主体多元化,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企业的研发中去,并鼓励企业将利润留成进一步用于研发,提高R&D的收益率。
其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人力资本结构,鼓励人力资本科学、有效流动。中国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改善人力资本培育结构,构建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及服务环境。
最后,要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步伐,提高金融市场的服务效率,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中国要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模仿、吸收等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培训等项目货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使之能为科技创新企业、FDI企业或国内企业与FDI的竞争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