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着重强调科学发展观目前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首次提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并将其确认为党和国家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对科学发展观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提出了新的思路。这一发展是其成为我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深刻地从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上理解,才能更好的拓展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保证其与时俱进,并在不断地发展中拓展出新的成果。
关键词:十八大;科学发展观;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十八大以后科学发展观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第一,一个理论体系的行程是将各个领域与其包含各个方面,互相联系贯通,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而科学发展观由党政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国家创新型建设等新观点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系统回复了目前阶段下我们必须要着眼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其次,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其自身的现时性,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科学发展观着重提出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在发展中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而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最显著的精神源泉,都来自于它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实践后的成果。最后,着重强调理论在表述时具有内在强大的逻辑组织结构。马克思提出构建科学理论体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自身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由个人和发展作为起始范畴的基本概念,再根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拓宽发展出两大相对应的系列概念。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建立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其哲学基础,其哲学基础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坚持的理论根本是整体全面性,坚持协调和谐发展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象征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产物,并与其他的指导思想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发展中相辅相成。并且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原理,是展示矛盾普遍性存在的原因,是整体与部分相联系的原理,是人民群众是所以能创造历史的基础,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所以可以保持其理论与时俱进的根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来自于长期的实践,并且指导着实践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都来自于理论和广泛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揭示。
十六大以来,经济的发展方式在实现快速的转变,国家着力于解决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深层次的矛盾,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时期,坚持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观点,强调着眼于发展成果给人民带来的普惠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并把促进对经济发展中人的发展落实到实处,实现在经济发展中人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坚持遵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良好的生态文明、丰富的物质文明和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文明,形成“五位一体”的新布局。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新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在长期漫长的发展、实践过程中经受住了现实的反复考验,其正确性在被反复验证的基础之上,并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意愿,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同,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其之所以能作为为党新的指导思想,是经过了长期实践后,党和人民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回溯历史的发展,在七大中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脱引而出,成为我们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反应了人民群众内心对于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牢牢把握了人民群众对于国富民强内心深深的渴望,也仅仅把握住了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坚持强调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并强调经济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重中之重,强调需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强调以人为本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强调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必须尊重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居于首要地位,充分体现必须将人民放在第一位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发展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和矛盾的现实要求。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考验,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突出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包括城乡差异、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人与自然环境问题突出、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相对滞后等。而要处理和解决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就要在推进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三、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的解释,拓展了新思路。首先,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畴,回顾十年历程,从天灾到金融危机,在多方面的重压之下,我们党和国家仍然取得了一定得历史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0.03亿元增加到47.3亿元,年均增长为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水平3.9%,并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一系列的成就都和我党在执政期间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并强调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涵义,因为这是国家发展需遵循的路径,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关乎我党的发展命脉,以及全体人民的幸福。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增加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强调我们需要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全体社会公平正义的协调发展,并加深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建立的认知程度。
其次,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恰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段,不平衡、不和谐、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经济快速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示出来,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进一步强调居于优先突出地位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发展中对于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并将其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融合起来,强调要坚持以节约、保护的优先地位,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要求加快实现发展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的目标,促进生产空间利用高效化、生态空间居住适宜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的自我修复和人为协助性修复的空间,为农业的持续发展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农田,为子孙万代留下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加深了在生态问题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明确深化党和国家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
除此以外,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差异问题突出,推进城镇化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城镇化,十八大提出了“四个同步”,强调征地制度改革的推进,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加快调整城乡收入的不协调,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发展模式。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城乡差异化问题,就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线,实事求是,推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着眼于差异化中的布局
最后,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建设拓展出了新的思路。政治上强调从“民主、法治、廉洁、为民”四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民主方面,着重于对于政府决算预算权的控制和审查,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民主制度上的全面发挥。法治方面,增加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代会上第一次要求提高领导干部对于法治思想的全方位理解,以及推动改革的深化、发展的促进、提升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廉洁方面,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为民方面,第一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要求政府向职能合理科学化发展,要求合理优化政府结构,强调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以及工作效率的高效性,做到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目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促进社会科学管理化的发展,改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模式,强调加快对保障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制度设立的重要作用,逐渐建设社会公平公正的保障体系,并强调以全社会均能获得公平正义为根本。努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全体公民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使发展的成果在更大程度上惠及全体公民。
参考文献:
[1] 吴德慧,《论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2013年3期
[2] 吴娟,《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新提升》,2014年1期
[3] 姜秀华,《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2009年4期
[4] 程建方,《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2011年2期
关键词:十八大;科学发展观;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十八大以后科学发展观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第一,一个理论体系的行程是将各个领域与其包含各个方面,互相联系贯通,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而科学发展观由党政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国家创新型建设等新观点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系统回复了目前阶段下我们必须要着眼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其次,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其自身的现时性,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科学发展观着重提出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在发展中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而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最显著的精神源泉,都来自于它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实践后的成果。最后,着重强调理论在表述时具有内在强大的逻辑组织结构。马克思提出构建科学理论体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自身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由个人和发展作为起始范畴的基本概念,再根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拓宽发展出两大相对应的系列概念。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建立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其哲学基础,其哲学基础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坚持的理论根本是整体全面性,坚持协调和谐发展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象征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产物,并与其他的指导思想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发展中相辅相成。并且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原理,是展示矛盾普遍性存在的原因,是整体与部分相联系的原理,是人民群众是所以能创造历史的基础,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所以可以保持其理论与时俱进的根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来自于长期的实践,并且指导着实践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都来自于理论和广泛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揭示。
十六大以来,经济的发展方式在实现快速的转变,国家着力于解决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深层次的矛盾,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时期,坚持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观点,强调着眼于发展成果给人民带来的普惠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并把促进对经济发展中人的发展落实到实处,实现在经济发展中人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坚持遵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良好的生态文明、丰富的物质文明和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文明,形成“五位一体”的新布局。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新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在长期漫长的发展、实践过程中经受住了现实的反复考验,其正确性在被反复验证的基础之上,并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意愿,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同,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其之所以能作为为党新的指导思想,是经过了长期实践后,党和人民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回溯历史的发展,在七大中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脱引而出,成为我们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反应了人民群众内心对于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牢牢把握了人民群众对于国富民强内心深深的渴望,也仅仅把握住了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坚持强调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并强调经济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重中之重,强调需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强调以人为本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强调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必须尊重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居于首要地位,充分体现必须将人民放在第一位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发展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和矛盾的现实要求。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考验,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突出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包括城乡差异、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人与自然环境问题突出、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相对滞后等。而要处理和解决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就要在推进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三、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的解释,拓展了新思路。首先,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范畴,回顾十年历程,从天灾到金融危机,在多方面的重压之下,我们党和国家仍然取得了一定得历史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0.03亿元增加到47.3亿元,年均增长为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水平3.9%,并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一系列的成就都和我党在执政期间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并强调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涵义,因为这是国家发展需遵循的路径,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关乎我党的发展命脉,以及全体人民的幸福。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增加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强调我们需要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全体社会公平正义的协调发展,并加深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建立的认知程度。
其次,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恰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段,不平衡、不和谐、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经济快速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示出来,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进一步强调居于优先突出地位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发展中对于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并将其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融合起来,强调要坚持以节约、保护的优先地位,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要求加快实现发展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的目标,促进生产空间利用高效化、生态空间居住适宜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的自我修复和人为协助性修复的空间,为农业的持续发展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农田,为子孙万代留下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加深了在生态问题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明确深化党和国家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
除此以外,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差异问题突出,推进城镇化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城镇化,十八大提出了“四个同步”,强调征地制度改革的推进,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加快调整城乡收入的不协调,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发展模式。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城乡差异化问题,就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线,实事求是,推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着眼于差异化中的布局
最后,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建设拓展出了新的思路。政治上强调从“民主、法治、廉洁、为民”四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民主方面,着重于对于政府决算预算权的控制和审查,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民主制度上的全面发挥。法治方面,增加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代会上第一次要求提高领导干部对于法治思想的全方位理解,以及推动改革的深化、发展的促进、提升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廉洁方面,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为民方面,第一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要求政府向职能合理科学化发展,要求合理优化政府结构,强调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以及工作效率的高效性,做到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目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促进社会科学管理化的发展,改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模式,强调加快对保障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制度设立的重要作用,逐渐建设社会公平公正的保障体系,并强调以全社会均能获得公平正义为根本。努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全体公民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使发展的成果在更大程度上惠及全体公民。
参考文献:
[1] 吴德慧,《论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2013年3期
[2] 吴娟,《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新提升》,2014年1期
[3] 姜秀华,《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2009年4期
[4] 程建方,《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