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本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主题:
如何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主题产生背景:
明镜台幼儿园是一所新开设的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中途转学过来的,每个班都有几个特殊孩子,至今没能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尤其是中大班的孩子,他们已经过了秩序感的敏感期,不能正常的参与活动,这样不仅影响了他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班级正常活动的开展。这对作为教师的我们而言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每次在组织活动时总会因为那么几个孩子而影响活动的效果。《纲要》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于是,我们就针对目前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收集了各班级特殊孩子的特殊表现,经讨论拟定了教研主题《如何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教研活动目标:
1.通过教师的关注,改变孩子目前的状态。
2.通过对孩子的具体观察,从中找出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
3.通过教研活动的实施,提高教师主动参与及研究的能力。
活动预设流程:
1.确定主题
2.找准对象
3.查找特殊表现,
4.分析原因:师幼沟通;家园沟通(家访);现场观察记录
5.研讨对策
6.二次教研反馈实施后的效果,调整适宜的方法,继续深入观察其变化。
活动实录
1.确定主题
教研主任: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彬彬老师:我们班的孩子现在已经升入大大班了,上课时,总是因为个别孩子的情绪影响我们班级的正常活动,果果他一直没上过幼儿园,5岁多了才到我们班,有时正上课时就突然间哭起来了,弄得到大家都没办法上课。还有逸博,爱打人,感恩节那天因为鸡蛋破了,还咬了晶晶老师一口。给他谈,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对他真是很无奈。
文艳老师:我们班的孩子也是,本来小,精力不是太集中再加上马志浩和杨博翔他俩整天在教室里乱爬乱跑.没有一点规则意识,说也不听,还逆反。上课时必须找个老师专门看着他俩,结果他俩玩到一块儿去了,并且俩人一起疯,管也管不住,每天都鼓励着他也不见有好转,并目他们已经不喜欢这样了。我和他们现在是无法沟通了。
露露老师:我们大班也有这样的孩子,比你们班的更头疼,并且这样下去,我很担心他们的学习给耽误了,养成了坏习惯,将来就更可怕了。
教研主任:既然每个班都有几个这样难解决的孩子,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些孩子有哪些不一样的表现,再分析一下他们造成这些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再思考一下怎样去调整对策,才能让他们不再特殊。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开展本周的教研活动,大家认为本周的教研主题是什么?
婷婷老师:“如何与问题孩子沟通”?
小敏老师:“如何面对班级不听活的幼儿”?
教研主任:我觉得,这些孩子不听话难沟通,与其他孩子的表现不同,也并非就有问题,他与别人表现不同是因为想法不同,另外还有,不听话的孩子还有一种原因是他的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敏捷,带给他同样的内容,未必能够满足他,他会不感兴趣,故意引人注意。这种情况不能将他们称之为问题孩子,只能说是他们比较特殊,因此,这个教研主题定为“观察特殊孩子”怎么样?
詹园长:教研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观察吗?
彬彬老师:那就“让特殊的孩子正常化’?
詹园长:怎样让特殊的孩子正常化?
教研主任:《如何让特殊的孩子不再特殊》怎么样?
全体教师:可以。
詹园长:主题的名称是能结合本次教研的内容订一个比较确切的专题,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能够理解研讨的内容,知道思考哪方面的问题。现在,大家是怎样理解这个主题的?
亚南老师:找出解决特殊孩子的方法,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发展。
教研主任:既然大家都理解了教研的主题,那我们该怎样才能找出解决特殊孩子的方法呢?
彬彬老师:我们应该好好的观察一下这几个孩子的特殊表现,记录下来,下次教研的时候,我们来进行研讨一下。
小敏老师:怎么记录啊?只观察他们的表现吗?
教研主任:观察幼儿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他的表现,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有利于我们排查幼儿存在问题的原因。
文艳老师:可是我们沟通有困难啊!怎么能了解他们的想法呢?
教研主任:我们要想了解孩子,其实不只是与幼儿沟通,还可以利用幼幼沟通,老师再逐渐的参与进去,让他信任你,再与他沟通;其次,也可以利用家园沟通来了解孩子(家访),最后,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下来,具体分析。
詹园长:无论是利用什么方式,首先要确定对象,这些特殊孩子都是谁?
露露老师:研讨特殊孩子的方法,我觉得有四步骤:找准对象:查找特殊表现;分析原因;设计对策。
詹园长:璐璐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具体深入,应该可以能解决问题,我们尝试着做一做吧!
教研主任:现在我们就来找出各班级的特殊孩子。
2各班特殊孩子
宝宝班:杜炎航,姚玉彤
壮一班:陈建旭
壮二班:杨博翔,马志浩
旺旺班:鞠圣一,刘福衍,王子源
大大班:王逸博,刘果果
3.特殊孩子的特殊表现:
陈建旭:不爱讲话,口齿不清,不会倾听,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杨博翔: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叛逆,有暴力倾向,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坐不住,到处乱跑。
马志浩: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坐不住,到处乱跑,不会与他人正常沟通,没有秩序感,无课堂常规。
刘福衍:聪明的孩子,回答问题积极,但回答问题后就会随意乱跑,管不住自己。 王子源:不自信,不敢大声回答问题,没有防范意识,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
王逸博:暴力行为比较突出,自控能力差。
刘果果:依赖心理比较强,爱纠结。
4.造成孩子特殊的原因:
利用教师日常观察、家访或是活动,分析查找孩子特殊的原因。具体原因分析见下文。
5.解决策略:
(1)根据幼儿的情况,教师先设计对策。
(2)教研时间再根据教师分析的案例进行研讨:这个孩子是什么原因?老师用了哪些方法去对症下药?孩子发生变化了没?
对这个孩子你还有那些更好的建议呢?
6.研讨结果:
案例一
研究对象:壮二班 杨博翔小朋友
原因:
1.杨博翔是剖腹产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爸爸妈妈忙,孩子一直跟着奶奶;
2.自控能力差:当孩子出现小问题时,家长毫不在意,一旦犯原则性的错误时,就用暴力解决。因此,导致他现在这样,没有规则意识,秩序感差。
3.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不参加活动,不能够给孩子支持和配合,孩子为了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他经常会做出状况,让老师去关注他。
4.在家一直奶奶陪伴,没有小朋友玩,在幼儿园不和小朋友一起相处,生活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
采取的措施:
1.首先对孩子在园情况对症下药,投其所好。
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孩子非常喜欢玩玩具,我们从玩玩具中和孩子讲条件,让我们有共同话题,打开沟通的第一步。如:“一会我要请菠菜玩玩具,但是,你要先XXX XXX"
2.通过沟通建立感情基础,
和孩子沟通中透露老师对孩子的爱是真爱,让孩子感到归属感,而在语言上我们把“菠菜”唤作“儿子”,“老师”唤作“妈妈”。亲切的称呼能给孩子带来依赖感。如:“菠菜,我好吗?”你爱我吗?我都把你当儿子了,那我能做你幼儿园的妈妈吗?”当孩子做错的时候,我们就会说,“妈妈生气了?不喜欢这样的儿子。”他就很容易的接受自已的错误。
3顺其自然地融人集体生活。
利用班级的稳定常规,以“一个集体,不落下一个人”的则,
共同看待“菠菜”,不做特殊对待。如:在集体活动中,站队的时 候,老师会这样说:“我们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站好,那我们都不去玩了,我们是一个集体,都是壮一班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我们等等这个没有站好队的孩子吧。”孩子自然而然的会快速站好队。
4.教师应坚持对“特殊”孩子的要求。
通过以上几个方法,孩子会有明显的变化,再者是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不该做的时候不做,不该玩的时候不玩,老师做到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变化,不给孩子展现错误行为的机会。如:“今天你必须和小朋友一起来玩这个玩具,不许抢,只能在桌子上玩”等等,诸如此类的要求。
5.特殊关注,严爱有家。
除了老师对孩子的时刻关注,硬性要求外,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要爱他,发自内心的爱他,是不只是抱抱他、亲亲他,给他些“糖衣炮弹”。
孩子的变化:
孩子已经有很大变化了,不在地上玩了,也没有忽然找不到人,有时还能够上一节课,也能够主动要作业(但没有写,可已经进步了)。看到孩子的变化,最欣慰的是我们,有了这样的进步不仅显现出孩子原有的可爱,而且特别贴心。由此,我们更要坚持着去做,做的更好,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更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坚持。
案例二
研究对象:大大班王逸博小朋友
原因:
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家庭暴力;二是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及认可
采取的措施:
1.首先重新调整座位安排,教师就近坐在逸博面前的位置,拉近师生关系。
2.每天给予鼓励,包括伙伴之间的鼓励
3.每天的关注量加大,但是注意关注方式,不让逸博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4约定:每一天都设立界限。
5.适时地谈话,了解他的心里,找到症结。
6.及时的沟通:面对孩子犯错误,及时与其交流但采用适时导。
7.利用家长会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家校合力。
孩子的变化:
孩子想成为别人喜欢的孩子,开始改变,没有再打人,在班级里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整理床铺,上课的时候不再随性跑,说话的语气也从原来的自以为是,变得尊重。他的妈妈在《幸福童年》也回复到:孩子在家开始懂事,更奇怪的是,周末在家两天,都没有触及到她的批评标准。
谈到孩子的变化,在教研会上老师们都唏嘘不已,园长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之所以能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教师发现了孩子的心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核心,只有找到了点子上,才能解决问题;师幼信任的关系;与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对孩子无痕的关注,摆正了教师的位置;真实的沟通与引导,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
案例三
研究对象:大大班刘果果小朋友
原因:
大大班的刘果果小朋友,是一个依赖性很强,而且缺乏安全感,又时常给自己施加压力的纠结型的孩子。由于他从小就没有上过幼儿园,一直和妈妈在一起学习、生活、活动,而且妈妈给与他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有压力,导致他的争胜心较强。当他五岁多来到幼儿园参加集体生活时就显得格外的不入群,没有太多的会交往能力。
采取的措施:
园长做爸爸妈妈的工作,果断的让孩子“断奶”;在班级里,老师每天鼓励孩子,让孩子有责任心;老师和孩子成为朋友,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抓住他争胜心强的一点,让他进行战,尝试。当然爸爸妈妈在孩子改变的艰难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有一次就把他放在家里让其闭门思过。
孩子的变化: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活动期间不再哭着找爸爸妈妈,乐于参与集体生活,孩子变得越来越乐观,主动,积极,而且午休时也不再去找爸爸,而是在班里休息。
老师们对刘果果都是相当熟悉及了解的,刘果果的变化大家是亲眼口睹的,当谈及他的变化时大家都觉得给孩子找对方法他就可以改变。
总结梳理
时间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的溜走了,待到研讨时间即将要结束,大家仍有很多感触,感触孩子的变化如此之大,更重要的是大家通过在一起交流研讨,互相取经,能真正的将心得体会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教学中。当园长问及本次活动的重要性时,李彬彬老师作为代表说了一段让大家都感同身受的话:刚开始把这个教研活动当成了一个任务来完成,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孩子没有问题,越来越找到了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甚至对待班级其他的孩子也转了态度。可以说,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转变了教观,从一个强制性的老师要逐渐转换成一个有力一法有内涵的老师。看到孩子们一系列的变化后,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越来越有职业幸福感。
园长也作了以下总结:无论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老师,要用心、细心、耐心甚至刻骨铭心的去关注孩子,找出个体差异,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解决特殊孩子的问题,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但是这也需要老师们长期的坚持下去。
活动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非同一般,教研的主角并非是园长和主任,她们只是给我们老师滤清了思路,并指导我们要在自已的工作实践中,仔细的观察孩子,找出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从而制定出适合每个孩子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才能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关注,最终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找到了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同时也使得教师的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
所以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只有用心去爱孩子,去关注孩子,才会从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让家长们真真实实的体会到了老师对孩子的爱以及关注,并愿意主动去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让孩子,其是特殊的孩子有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教研活动主题:
如何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主题产生背景:
明镜台幼儿园是一所新开设的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中途转学过来的,每个班都有几个特殊孩子,至今没能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尤其是中大班的孩子,他们已经过了秩序感的敏感期,不能正常的参与活动,这样不仅影响了他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班级正常活动的开展。这对作为教师的我们而言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每次在组织活动时总会因为那么几个孩子而影响活动的效果。《纲要》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于是,我们就针对目前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收集了各班级特殊孩子的特殊表现,经讨论拟定了教研主题《如何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教研活动目标:
1.通过教师的关注,改变孩子目前的状态。
2.通过对孩子的具体观察,从中找出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
3.通过教研活动的实施,提高教师主动参与及研究的能力。
活动预设流程:
1.确定主题
2.找准对象
3.查找特殊表现,
4.分析原因:师幼沟通;家园沟通(家访);现场观察记录
5.研讨对策
6.二次教研反馈实施后的效果,调整适宜的方法,继续深入观察其变化。
活动实录
1.确定主题
教研主任: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彬彬老师:我们班的孩子现在已经升入大大班了,上课时,总是因为个别孩子的情绪影响我们班级的正常活动,果果他一直没上过幼儿园,5岁多了才到我们班,有时正上课时就突然间哭起来了,弄得到大家都没办法上课。还有逸博,爱打人,感恩节那天因为鸡蛋破了,还咬了晶晶老师一口。给他谈,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对他真是很无奈。
文艳老师:我们班的孩子也是,本来小,精力不是太集中再加上马志浩和杨博翔他俩整天在教室里乱爬乱跑.没有一点规则意识,说也不听,还逆反。上课时必须找个老师专门看着他俩,结果他俩玩到一块儿去了,并且俩人一起疯,管也管不住,每天都鼓励着他也不见有好转,并目他们已经不喜欢这样了。我和他们现在是无法沟通了。
露露老师:我们大班也有这样的孩子,比你们班的更头疼,并且这样下去,我很担心他们的学习给耽误了,养成了坏习惯,将来就更可怕了。
教研主任:既然每个班都有几个这样难解决的孩子,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些孩子有哪些不一样的表现,再分析一下他们造成这些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再思考一下怎样去调整对策,才能让他们不再特殊。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开展本周的教研活动,大家认为本周的教研主题是什么?
婷婷老师:“如何与问题孩子沟通”?
小敏老师:“如何面对班级不听活的幼儿”?
教研主任:我觉得,这些孩子不听话难沟通,与其他孩子的表现不同,也并非就有问题,他与别人表现不同是因为想法不同,另外还有,不听话的孩子还有一种原因是他的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敏捷,带给他同样的内容,未必能够满足他,他会不感兴趣,故意引人注意。这种情况不能将他们称之为问题孩子,只能说是他们比较特殊,因此,这个教研主题定为“观察特殊孩子”怎么样?
詹园长:教研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观察吗?
彬彬老师:那就“让特殊的孩子正常化’?
詹园长:怎样让特殊的孩子正常化?
教研主任:《如何让特殊的孩子不再特殊》怎么样?
全体教师:可以。
詹园长:主题的名称是能结合本次教研的内容订一个比较确切的专题,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能够理解研讨的内容,知道思考哪方面的问题。现在,大家是怎样理解这个主题的?
亚南老师:找出解决特殊孩子的方法,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发展。
教研主任:既然大家都理解了教研的主题,那我们该怎样才能找出解决特殊孩子的方法呢?
彬彬老师:我们应该好好的观察一下这几个孩子的特殊表现,记录下来,下次教研的时候,我们来进行研讨一下。
小敏老师:怎么记录啊?只观察他们的表现吗?
教研主任:观察幼儿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他的表现,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有利于我们排查幼儿存在问题的原因。
文艳老师:可是我们沟通有困难啊!怎么能了解他们的想法呢?
教研主任:我们要想了解孩子,其实不只是与幼儿沟通,还可以利用幼幼沟通,老师再逐渐的参与进去,让他信任你,再与他沟通;其次,也可以利用家园沟通来了解孩子(家访),最后,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下来,具体分析。
詹园长:无论是利用什么方式,首先要确定对象,这些特殊孩子都是谁?
露露老师:研讨特殊孩子的方法,我觉得有四步骤:找准对象:查找特殊表现;分析原因;设计对策。
詹园长:璐璐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具体深入,应该可以能解决问题,我们尝试着做一做吧!
教研主任:现在我们就来找出各班级的特殊孩子。
2各班特殊孩子
宝宝班:杜炎航,姚玉彤
壮一班:陈建旭
壮二班:杨博翔,马志浩
旺旺班:鞠圣一,刘福衍,王子源
大大班:王逸博,刘果果
3.特殊孩子的特殊表现:
陈建旭:不爱讲话,口齿不清,不会倾听,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杨博翔: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叛逆,有暴力倾向,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坐不住,到处乱跑。
马志浩: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坐不住,到处乱跑,不会与他人正常沟通,没有秩序感,无课堂常规。
刘福衍:聪明的孩子,回答问题积极,但回答问题后就会随意乱跑,管不住自己。 王子源:不自信,不敢大声回答问题,没有防范意识,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
王逸博:暴力行为比较突出,自控能力差。
刘果果:依赖心理比较强,爱纠结。
4.造成孩子特殊的原因:
利用教师日常观察、家访或是活动,分析查找孩子特殊的原因。具体原因分析见下文。
5.解决策略:
(1)根据幼儿的情况,教师先设计对策。
(2)教研时间再根据教师分析的案例进行研讨:这个孩子是什么原因?老师用了哪些方法去对症下药?孩子发生变化了没?
对这个孩子你还有那些更好的建议呢?
6.研讨结果:
案例一
研究对象:壮二班 杨博翔小朋友
原因:
1.杨博翔是剖腹产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爸爸妈妈忙,孩子一直跟着奶奶;
2.自控能力差:当孩子出现小问题时,家长毫不在意,一旦犯原则性的错误时,就用暴力解决。因此,导致他现在这样,没有规则意识,秩序感差。
3.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不参加活动,不能够给孩子支持和配合,孩子为了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他经常会做出状况,让老师去关注他。
4.在家一直奶奶陪伴,没有小朋友玩,在幼儿园不和小朋友一起相处,生活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
采取的措施:
1.首先对孩子在园情况对症下药,投其所好。
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孩子非常喜欢玩玩具,我们从玩玩具中和孩子讲条件,让我们有共同话题,打开沟通的第一步。如:“一会我要请菠菜玩玩具,但是,你要先XXX XXX"
2.通过沟通建立感情基础,
和孩子沟通中透露老师对孩子的爱是真爱,让孩子感到归属感,而在语言上我们把“菠菜”唤作“儿子”,“老师”唤作“妈妈”。亲切的称呼能给孩子带来依赖感。如:“菠菜,我好吗?”你爱我吗?我都把你当儿子了,那我能做你幼儿园的妈妈吗?”当孩子做错的时候,我们就会说,“妈妈生气了?不喜欢这样的儿子。”他就很容易的接受自已的错误。
3顺其自然地融人集体生活。
利用班级的稳定常规,以“一个集体,不落下一个人”的则,
共同看待“菠菜”,不做特殊对待。如:在集体活动中,站队的时 候,老师会这样说:“我们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站好,那我们都不去玩了,我们是一个集体,都是壮一班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我们等等这个没有站好队的孩子吧。”孩子自然而然的会快速站好队。
4.教师应坚持对“特殊”孩子的要求。
通过以上几个方法,孩子会有明显的变化,再者是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不该做的时候不做,不该玩的时候不玩,老师做到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变化,不给孩子展现错误行为的机会。如:“今天你必须和小朋友一起来玩这个玩具,不许抢,只能在桌子上玩”等等,诸如此类的要求。
5.特殊关注,严爱有家。
除了老师对孩子的时刻关注,硬性要求外,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要爱他,发自内心的爱他,是不只是抱抱他、亲亲他,给他些“糖衣炮弹”。
孩子的变化:
孩子已经有很大变化了,不在地上玩了,也没有忽然找不到人,有时还能够上一节课,也能够主动要作业(但没有写,可已经进步了)。看到孩子的变化,最欣慰的是我们,有了这样的进步不仅显现出孩子原有的可爱,而且特别贴心。由此,我们更要坚持着去做,做的更好,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更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坚持。
案例二
研究对象:大大班王逸博小朋友
原因:
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家庭暴力;二是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及认可
采取的措施:
1.首先重新调整座位安排,教师就近坐在逸博面前的位置,拉近师生关系。
2.每天给予鼓励,包括伙伴之间的鼓励
3.每天的关注量加大,但是注意关注方式,不让逸博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4约定:每一天都设立界限。
5.适时地谈话,了解他的心里,找到症结。
6.及时的沟通:面对孩子犯错误,及时与其交流但采用适时导。
7.利用家长会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家校合力。
孩子的变化:
孩子想成为别人喜欢的孩子,开始改变,没有再打人,在班级里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整理床铺,上课的时候不再随性跑,说话的语气也从原来的自以为是,变得尊重。他的妈妈在《幸福童年》也回复到:孩子在家开始懂事,更奇怪的是,周末在家两天,都没有触及到她的批评标准。
谈到孩子的变化,在教研会上老师们都唏嘘不已,园长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之所以能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教师发现了孩子的心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核心,只有找到了点子上,才能解决问题;师幼信任的关系;与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对孩子无痕的关注,摆正了教师的位置;真实的沟通与引导,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
案例三
研究对象:大大班刘果果小朋友
原因:
大大班的刘果果小朋友,是一个依赖性很强,而且缺乏安全感,又时常给自己施加压力的纠结型的孩子。由于他从小就没有上过幼儿园,一直和妈妈在一起学习、生活、活动,而且妈妈给与他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有压力,导致他的争胜心较强。当他五岁多来到幼儿园参加集体生活时就显得格外的不入群,没有太多的会交往能力。
采取的措施:
园长做爸爸妈妈的工作,果断的让孩子“断奶”;在班级里,老师每天鼓励孩子,让孩子有责任心;老师和孩子成为朋友,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抓住他争胜心强的一点,让他进行战,尝试。当然爸爸妈妈在孩子改变的艰难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有一次就把他放在家里让其闭门思过。
孩子的变化: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活动期间不再哭着找爸爸妈妈,乐于参与集体生活,孩子变得越来越乐观,主动,积极,而且午休时也不再去找爸爸,而是在班里休息。
老师们对刘果果都是相当熟悉及了解的,刘果果的变化大家是亲眼口睹的,当谈及他的变化时大家都觉得给孩子找对方法他就可以改变。
总结梳理
时间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的溜走了,待到研讨时间即将要结束,大家仍有很多感触,感触孩子的变化如此之大,更重要的是大家通过在一起交流研讨,互相取经,能真正的将心得体会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教学中。当园长问及本次活动的重要性时,李彬彬老师作为代表说了一段让大家都感同身受的话:刚开始把这个教研活动当成了一个任务来完成,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孩子没有问题,越来越找到了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甚至对待班级其他的孩子也转了态度。可以说,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转变了教观,从一个强制性的老师要逐渐转换成一个有力一法有内涵的老师。看到孩子们一系列的变化后,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越来越有职业幸福感。
园长也作了以下总结:无论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老师,要用心、细心、耐心甚至刻骨铭心的去关注孩子,找出个体差异,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解决特殊孩子的问题,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但是这也需要老师们长期的坚持下去。
活动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非同一般,教研的主角并非是园长和主任,她们只是给我们老师滤清了思路,并指导我们要在自已的工作实践中,仔细的观察孩子,找出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从而制定出适合每个孩子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才能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关注,最终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找到了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同时也使得教师的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
所以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只有用心去爱孩子,去关注孩子,才会从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让家长们真真实实的体会到了老师对孩子的爱以及关注,并愿意主动去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让孩子,其是特殊的孩子有了显而易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