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人民群众要求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党一直在努力,从来没有松懈。
关键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这一重要论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加以研究。
一、“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通过半年多的研究发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需要”两个概念内涵的理解较为一致,可以分为个人物质层面、家庭关系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个人物质层面的词汇包括:有车、有房、财富、富有等和经济有关的内容,也包括阳光、绿色、环保等和环境有关的内容。家庭关系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团圆、温馨、恩爱、亲情、爱情、陪伴等内容,以及事业、工作和理想等内容。国家社会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稳定、小康、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公平、和平、社会保障、安全、丰衣足食等。这些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内容。
二、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共产党员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包含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成为检验党和政府人民性的“试金石”。
二是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界线。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键时刻,唯有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攻坚克难、化危为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历史经验表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表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了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物质生活的需要,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激发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中高端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水平;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既要促进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和水平;又要通过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水平升级需要之间的差距。
四是要坚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将之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从思想作风上来解决,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贯彻,使群众热切期待落空,使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侵蚀,是党性不强的大问题;从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上来解决,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做只求轰动效应的事情,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不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一切工作都往实里做、做到位、做出实效。
参考文献
[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內涵、体验与获得感.历史风云再起,2020-06-15 12:33.
[2] 陈江生.人民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逻辑,人民论坛网,2020-09-08 10:20.
[3] 芮鸿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新华日报,2020-09-01 13:28.
[4] 评论员: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07:31.
关键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这一重要论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加以研究。
一、“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通过半年多的研究发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需要”两个概念内涵的理解较为一致,可以分为个人物质层面、家庭关系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个人物质层面的词汇包括:有车、有房、财富、富有等和经济有关的内容,也包括阳光、绿色、环保等和环境有关的内容。家庭关系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团圆、温馨、恩爱、亲情、爱情、陪伴等内容,以及事业、工作和理想等内容。国家社会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稳定、小康、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公平、和平、社会保障、安全、丰衣足食等。这些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内容。
二、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共产党员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包含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成为检验党和政府人民性的“试金石”。
二是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界线。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键时刻,唯有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攻坚克难、化危为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历史经验表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表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了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物质生活的需要,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激发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中高端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水平;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既要促进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和水平;又要通过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水平升级需要之间的差距。
四是要坚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将之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从思想作风上来解决,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贯彻,使群众热切期待落空,使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侵蚀,是党性不强的大问题;从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上来解决,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做只求轰动效应的事情,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不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一切工作都往实里做、做到位、做出实效。
参考文献
[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內涵、体验与获得感.历史风云再起,2020-06-15 12:33.
[2] 陈江生.人民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逻辑,人民论坛网,2020-09-08 10:20.
[3] 芮鸿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新华日报,2020-09-01 13:28.
[4] 评论员: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