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下,德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科课堂则是德育的主阵地。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培养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历史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本文拟从课堂主导者、课堂主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思考如何有效实现历史课堂上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德育 课堂教学 历史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内容丰富,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德育问题,陶行知先生曾鲜明地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①的教育理念。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②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呢?
一、提高教师素养,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割裂的,要做到育人,首先要教好书,倘若书教的不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不起威信,育人便没有说服力了。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能不囿于教材而见微知著;唯有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深入浅出地运用历史知识启迪学生心智、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带出来的”。他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③。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此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情动情,师生之间心灵交融、情感共鸣,会构筑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二、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这其中不乏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典例,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受到德育教育。
历史事件是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它凝聚着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无论是革命斗争、变法改革、经济建设,还是科学研究、文学著述,其过程中都体现出人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特别是重大的历史改革活动,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这些事件可以让学生体味到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远见卓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如: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进程中所涌现的林则徐、邓世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等,他们的事迹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学生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历史中突出的正面人物形象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历史文化作以为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的驱使下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我们应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将来投身社会实践做准备。
三、重视学生主体,变革课堂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④。这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学科课堂上,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德育的渗透,都离不开学生的主观意志力。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但是它并不与现实割裂、也不与大众割裂。倘若仅以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根本无法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更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发挥其教育性,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教具的使用,把壮丽的河山、鲜活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对于一些无法以直观教具展示的历史教学素材,教师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感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学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⑤那么,我们不妨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设计历史情境,以问题引领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围绕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汲取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而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德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科课堂成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定要以德育为出发点,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高尚情操的人才。
【注释】
①③④ 陶玉清. 行知思想与教育现代化[M]. 中国陶研会生活教育讲师团江苏省靖江市陶行知研究会,2009.
② 白寿彝. 白寿彝文集(历史教育序跋评论)[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⑤ 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
【关键词】德育 课堂教学 历史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内容丰富,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德育问题,陶行知先生曾鲜明地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①的教育理念。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②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呢?
一、提高教师素养,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割裂的,要做到育人,首先要教好书,倘若书教的不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不起威信,育人便没有说服力了。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能不囿于教材而见微知著;唯有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深入浅出地运用历史知识启迪学生心智、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带出来的”。他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③。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此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情动情,师生之间心灵交融、情感共鸣,会构筑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二、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这其中不乏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典例,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受到德育教育。
历史事件是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它凝聚着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无论是革命斗争、变法改革、经济建设,还是科学研究、文学著述,其过程中都体现出人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特别是重大的历史改革活动,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这些事件可以让学生体味到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远见卓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如: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进程中所涌现的林则徐、邓世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等,他们的事迹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学生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历史中突出的正面人物形象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历史文化作以为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的驱使下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我们应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将来投身社会实践做准备。
三、重视学生主体,变革课堂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④。这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学科课堂上,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德育的渗透,都离不开学生的主观意志力。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但是它并不与现实割裂、也不与大众割裂。倘若仅以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根本无法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更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发挥其教育性,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教具的使用,把壮丽的河山、鲜活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对于一些无法以直观教具展示的历史教学素材,教师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感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学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⑤那么,我们不妨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设计历史情境,以问题引领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围绕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汲取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而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德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科课堂成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定要以德育为出发点,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高尚情操的人才。
【注释】
①③④ 陶玉清. 行知思想与教育现代化[M]. 中国陶研会生活教育讲师团江苏省靖江市陶行知研究会,2009.
② 白寿彝. 白寿彝文集(历史教育序跋评论)[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⑤ 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