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恩格斯新闻思想的丰富内涵、显著特色和当代价值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新闻思想形成于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他对于报刊和新闻事业的功能、报刊与政治的关系、新闻真实性、特定主体的倾向性与对报道所作判断的关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等都作过精辟论述.恩格斯新闻思想的鲜明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以他本人和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学说为基础和支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自身报刊活动密不可分,与马克思新闻思想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恩格斯新闻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其当代价值,对当前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仍有重大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如何看待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统性"问题,构成了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问题域".尼克·奈特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确证了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普遍规律性与民族特色的特殊规律性相统一的有机产物,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语境中进一步运用和发展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对奈特关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析提示我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进行"时代性解读"和"在场
意识现象学强调直观的原则,而直观是由感知与想象两种意识行为组成的.想象具有几个与感知意识正相对立的本质特征,例如,感知始终是原本意识,而想象恰恰不是原本意识;又如,感知始终是存在意识,而想象恰恰不是存在意识,它可以是拟存在意识,也可以是非存在意识(非设定意识).广义上的想象构成意识的一个大类.而狭义上的想象则是指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即与感知一同构成直观的那个特殊类型.这里进行的主要是一种对想象的分类和分析:作为非感性意识或不俱意识的想象、作为非设定意识和拟设定意识的想象、作为时间意识和非时间意识的想象;此
制度环境不同维度对大学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差异化影响成因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通过四省市高校353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和PROCESS插件,实证分析制度环境不同维度对科研人员创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创业自我效能中介和关系连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制度环境不同维度会对创业意愿产生差异性影响.具体而言:(1)规制、规范和认知环境分别对创业意愿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但综合考虑三者时,规范环境的影响却不显著;(2)创业自我效能在规制、认知环境与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规范环境与
狄尔泰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举足轻重的生命哲学家,在其思想晚期以令人不易察觉的方式进行了一项围绕现象学对象被给予性主题的研究,狄尔泰的现象学研究以"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为出发点,使他获得了与早期胡塞尔相异的理解视角.与《逻辑研究》时期的胡塞尔不同,狄尔泰主张,对象被给予的原初方式不是作为观念性存在被意向行为所把握,而是在"生活"整体中直接被经历,这一生活整体由对象理解、情感和意志等经验共同构成.狄尔泰和胡塞尔的这一分歧就是发生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现象学分歧.狄尔泰的生活概念在早期
纺轮是我国远古时期发明的捻线工具,利用其自身重量通过外力促其旋转,使纤维被牵伸、加捻,并撮合成线.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纺织工具之一,纺轮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最原始的徒手撮线方式,也为后世纺织机的产生开启了门径.上图所示为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现珍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两件纺轮.
期刊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大国治理.规模问题及其治理负荷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具体包含人口与土地两个方面的要素.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围绕规模问题形成了丰富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关政制设计的思想,特别是探讨了适应不同规模条件的政体的问题.现代国家治理的规模问题主要是基于人口规模的管理和服务问题,具体的治理负荷包含了数量和质量两个向度,数量的向度与治理任务的多少是联系在一起的,质量的向度则是与治理任务的复杂性分不开的.规模问题的刚性,要求必须发展和应用适当的治理机制,其中的核心原理是以单一权威、有限职权和分化整合等为中心的应
后人类审美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在第一个层次上,人们通过科幻影像和科技新闻炒作推演后人类形象和生活,其本质是超人移情在新技术背景中的升级版.在第二个层次上,新科技为破除既往的自然—文化壁垒提供了支撑.后人类审美因此拓展到对伴侣物种或有形他者(动物、植物、赛博格等)的新感性,具体体现为向着他者生成的倾向性.在更深的层次上,后人类(新人类)也将认识到所有存在物,上至宇观的星河、中及宏观的山川、下及不可见的量子都是过程中的"行动者"(actor),存在是一场由不同的"实在实有"共同完成的"行动者网络"(acto
道德理由的压倒性是指当与审慎理由产生对立时,道德理由总是在理由的权衡中胜出的一方.虽然道德理由对各方当事人采取中立视角,而审慎理由主要关注行为人自身的行动需要,但是它们所确证的道德合理性和审慎合理性之间存在共同基础,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一般意义上评价行为的合理性.当道德理由与个人利益对立的时候,前者也并非总是压倒性的,因为道德理由的严格程度和个人利益的具体特征都会对其权重构成影响.对于个人而言,道德理由的权重有多大,道德理由何时能够成为压倒性理由,则主要取决于社会共同体的接受程度.接受道德理由的压倒性有时将会
在构建符合中国各级政府实施创新补贴政策的行为特征和内在逻辑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2008—2014年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库的独特微观企业数据,检验了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企业私人性质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显示,政府创新扶持补贴政策对企业私人性质创新投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激励效应,验证了挤出效应理论假说在中国情境的适用性.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挤出效应,呈现出国有和集体企业大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大于外资企业的次序现象,这验证了中国情境下挤出效应的"所有制次序"理论假说.此外,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
智库在经历"外延式扩张"后,缺乏对内涵式发展的探究.本文以发展模式为切入点,以"知识—行动"为基准,将智库划分为四种:"双向发展型""知识导向型""行动导向型""单一型".进而,本文从问题导向与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转译阶段等环节展开阐述,以构建不同类型的智库行动者网络.比较各种类型的智库发展模式的异同,探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智库内涵式发展模式,可以得出的启示包括:设定强制通行点的重要性、非人类行动者的平等地位、异质行动者相互联结、异议阶段的动态调整和转译过程的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