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之一,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传统教学 计算机教学 问题 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比较落后的,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对现行的体系进行改革,完善和建立信息课机制,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1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计算机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主导的教学是应试教育最显著的特征。由于目前计算机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加上学校管理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以及教学条件的不足,计算机教学未能在许多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占重要地位,或者干脆没有设置该课程。因此,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教学,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出好成绩,一方面减少学生上机的时间,另一方面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不断让学生做习题,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缺乏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挥。
1.2 管理体制缺乏或效率低下。首先,计算机教学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信息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提出了较细的要求,但这只是指导性的文件,没有提升到教学大纲的高度,所以没有约束力。另外,到目前为止,国家也没有统一编制的计算机教材,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教材,造成了中小学计算机教材杂乱无章,令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导致中学计算机教育难以进入规范。即使有计算机统考,各地区形式也不尽相同,同一地区水平难以规范,无法进行统一评估。
其次,中学管理者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还处于普及阶段,计算机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落后。同时,对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削减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总量。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断挤占信息技术教育课时,致使信息技术教育滞后于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
再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一部分学校里虽然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但人均计算机数量还很少,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还停留在书本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动机。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育课的开设,制约着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中学的计算机教育课教师自行其事,缺乏有序性和连贯性。课件制作软件奇缺,授课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中学计算机教学还没有一套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科学体系,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2 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由于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很早就购置了电脑,接上了宽带,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或者父母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的限制,要么根本谈不上买电脑,要么即便有了也处于无人指导的情况,仅仅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零星概念,属于“电脑盲”。因此,对症下药,分层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有必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高学习。例如:XP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等课程,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练习,鼓励他们课外读物、网络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对基础差的同学加大时间,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2.2 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精讲多练,中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重在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有时候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听得越糊涂,讲一小时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实践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效果,采取少讲、精讲、多练习,通过精心设计、细致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讲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节课一般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实习熟练操作,使所学内容得到巩固、知识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对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2.3 激发学趣,创设情境。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设计某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差异、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可以有文字,还可以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漂亮的动画及视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一些情境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4 充分想象,形象举例。中学生受思维方式的限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他们更喜欢明显、直观的内容,不喜欢抽象理论,乐于动手亲自操作。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很多计算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这些特点,将很难一下子理解那么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作为中学计算机教师,应力求在上课的时候,多举例子,将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些。这样通过形象举例、深奥的计算机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既容易明白,又乐于听课,加强了记忆。
总之,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中学计算机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传统教学 计算机教学 问题 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比较落后的,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对现行的体系进行改革,完善和建立信息课机制,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1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计算机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主导的教学是应试教育最显著的特征。由于目前计算机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加上学校管理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以及教学条件的不足,计算机教学未能在许多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占重要地位,或者干脆没有设置该课程。因此,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教学,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出好成绩,一方面减少学生上机的时间,另一方面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不断让学生做习题,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缺乏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挥。
1.2 管理体制缺乏或效率低下。首先,计算机教学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信息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提出了较细的要求,但这只是指导性的文件,没有提升到教学大纲的高度,所以没有约束力。另外,到目前为止,国家也没有统一编制的计算机教材,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教材,造成了中小学计算机教材杂乱无章,令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导致中学计算机教育难以进入规范。即使有计算机统考,各地区形式也不尽相同,同一地区水平难以规范,无法进行统一评估。
其次,中学管理者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还处于普及阶段,计算机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落后。同时,对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削减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总量。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断挤占信息技术教育课时,致使信息技术教育滞后于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
再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一部分学校里虽然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但人均计算机数量还很少,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还停留在书本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动机。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育课的开设,制约着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中学的计算机教育课教师自行其事,缺乏有序性和连贯性。课件制作软件奇缺,授课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中学计算机教学还没有一套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科学体系,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2 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由于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很早就购置了电脑,接上了宽带,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或者父母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的限制,要么根本谈不上买电脑,要么即便有了也处于无人指导的情况,仅仅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零星概念,属于“电脑盲”。因此,对症下药,分层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有必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高学习。例如:XP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等课程,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练习,鼓励他们课外读物、网络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对基础差的同学加大时间,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2.2 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精讲多练,中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重在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有时候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听得越糊涂,讲一小时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实践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效果,采取少讲、精讲、多练习,通过精心设计、细致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讲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节课一般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实习熟练操作,使所学内容得到巩固、知识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对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2.3 激发学趣,创设情境。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设计某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差异、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可以有文字,还可以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漂亮的动画及视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一些情境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4 充分想象,形象举例。中学生受思维方式的限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他们更喜欢明显、直观的内容,不喜欢抽象理论,乐于动手亲自操作。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很多计算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这些特点,将很难一下子理解那么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作为中学计算机教师,应力求在上课的时候,多举例子,将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些。这样通过形象举例、深奥的计算机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既容易明白,又乐于听课,加强了记忆。
总之,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中学计算机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