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POD的三点忠告

来源 :印刷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y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需出版印刷(POD)从欧美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一些出版集团、印刷企业所接受,在2014年更是有了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看待这一新鲜事物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我有几个观点想与大家分享。
  产业链条:痛感错位囿限行业发展
  研究POD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到整个产业链中最痛的那个点,也就是需求最希望得到满足的部分。在出版物按需印刷领域,最痛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出版商,一个是印刷企业。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但码洋的增长却没有那么快。根据统计数据,近十年图书品种由最初的十几万种发展至2013年的44万种,码洋在近几年却停留在1000亿元左右,纯销售停留在700多亿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场销售是停滞的。为了保证规模、保证财务账面美观,出版机构就要不断增加品种造货,这就产生了库存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测算,2013年度整个行业库存964亿元,580家出版社平均每家库存折算成现金至少有3000多万元,为纯销售的1.3倍,而库存与销售比的反差仍有加大趋势。因此我们就知道,行业里最痛的应该是出版商本身。
  第二个痛,来自于印刷企业。我们看到,当下传统印刷一片红海,成本的上涨、竞争的激烈令整个行业苦不堪言;具体到出版印刷,图书、期刊印量不断下滑、萎缩,甚至有可能被挤出传统印刷市场。因此,印刷企业也亟需一种商业模式来带领自己走出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POD的出现,数字印刷设备与互联网云印刷平台的有机结合,仿佛为整条产业链开辟出一个发展蓝海,这也正是一些企业纷纷试水POD的原因。不过遗憾的是,目前排在前几位的POD服务商,他们的业务基础依然是建立在流沙之上,非常不稳固。以我曾服务过的虎彩为例。过去3年里,虎彩服务了近200家出版社以及许多民营出版机构,但实际业务量在传统客户总业务量中的比重可能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因为POD能够帮助减少库存,提升出版企业赢利能力,因此,印刷行业将其视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我们的上游——传统出版社,目前对POD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远不足。
  事实上,在图书出版领域,最痛的应该是出版社,次痛的是印刷企业;但是现在这个状况却是相反的。在我看来,只有当行业痛感的感知与传递回归到正常状态,POD的生意才有可能做得好。
  商业模式:新军突起难掩服务缺位
  2014年,随着中教图、中图的进入,加上之前的江苏凤凰、知识产权出版社,仿佛出版机构在POD的推进中占据了主动权。但我觉得这并不是那么表面化的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没能探索出POD发展的成熟商业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所有的产业链环节还都没有打通。其一,出版社和POD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依然很小,没有引起客户的足够重视。其二,我们真正通过互联网系统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构建起来,客户的依赖度还没有形成,也没有彰显出便利。其三,物流体系尚未形成。我们经常讲亚马逊或者英格拉姆在24小时、48小时内将图书配送到用户手中,具体到中国,我们能做到吗?如何准确、快捷、便利地将通过POD生产的图书送到客户手中,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就导致了诸如前期投诉、时效、破损等许多问题。如果不解决以上问题,那么我觉得POD永远只会停留在尝试阶段。
  当前,很多印刷企业拓展POD市场,自以为买了很多设备放在那里、得到了价格优惠就会比同行更有优势。但通常的情况是,业务量并没有如预期一般跟进。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关键问题在于服务。以物流为例。一个出版商的物流量甚至可能多于现在一个大的POD印刷企业的物流量。那么物流公司愿意服务好谁?千万不要说,客户面前人人平等,总是有VIP和小微客户之分的。
  因此,考虑到成本因素,或许未来真的需要有类似于京东、当当一类的板块搭进来。因此,按需出版印刷,并不是某一个主体的江湖。有谁想在某一个环节一家独大、应者云集,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做不到。这个行业必须要分工、要有协作。大家共同努力,将“服务”这一核心做好,让整体行业的成本降低,让整个行业去受益。
  限于目前国内出版政策,“按需出版”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出版物按需印刷也只能面向出版社这一唯一拥有图书出版资质的主体来进行;由于出版社只有小批量活件要做,这便导致了当下“按需印刷”更多向“按需短版”倾斜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突破政策壁垒?图书的按需印刷甚至按需出版怎么才能做到?我个人建议在政策层面上,可适当减少某些审批环节,引入“事后追惩”机制,以襄助中国出版POD的长远发展。例如,委印资质审批如何适应POD跨省区小批量多批次印刷业务的转变;又如,盛大文学(已由腾讯收购)上的内容已经发布在网上,便证明其通过了国家政策管制(互联网层面的),倘若通过POD印售,事后如有问题再去追究、解决,是不是一种可行的操作呢?当然,类似事情不是某家企业或者某位业内人士所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整个行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呼吁与支持。
  角色定位:给中国POD企业的三点忠告
  无论做行业,还是做企业,数据、逻辑是核心。惟有数据及逻辑支撑才能够把商业模式建立起来;通过数据比较,教会大家“算账”,才能让客户、行业明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及获益所在,生意才可以做长久,行业才可能兴盛。
  这两年,中国POD行业有企业进入,也有企业退出。从企业的角度看,目前POD还处在战略预投阶段,一定要做好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布局。无论先来还是后到,对于迈进POD行业的企业,我个人有三点忠告以供镜鉴。
  首先,要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POD不再是制造业,而是在新技术背景下的服务业,“快速、极致、完美”理念同样适用,这就要求POD企业既要时刻牢记归零意识或说颠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又要能将从客户处获取的市场需求与自身服务能力及供应商能力快速匹配揉合、上下联动。
  其次,必须要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要在流沙基础上建起万丈高楼,还有许多功夫要做,没有强大的预算投入做后盾,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
  第三,坚定的毅力。这个毅力既是企业家的,也是团队的,甚至是要贯彻传递到行业当中去的。一定要抛开传统“短平快”的挣钱思维,要下定决心走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但务必坚信这是一条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就目前而言,对比上述三点尺度,中国POD企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泼冷水之余,我希望在发展进程中,“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多鼓劲、多加油,中国POD行业才可能好起来。
其他文献
我无法完全判断出未来行业的走向,但是商业的基本逻辑适用于任何行业。所有的资源组织方式都在分解重组,先分化为更加专业的垂直业务,然后再由垂直和跨界的东西聚合成一种更加庞大的业务体系。所有的行业都沿袭这条必然之路在往前发展。  就印刷行业而言,拼版是一种行业的自我技术革新,它从头到尾都与互联网无关,它遵循着“资源最合理利用”这条万古不破的基本商业逻辑。这种行业自身完成的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技术突破,为
期刊
积跬步,至千里。当初,四维预见性地创造了自己的数字化王国,也为自己打开了事业发展的另一扇乃至更多扇窗。  购买一瓶酱油,你有哪些途径?想来最普遍的答案,不外乎“实体商超”和“电商平台”两种。前者是传统的购买方式,后者是日渐崛起的新兴渠道,各有千秋。不过,有别于此,在当下上海的诸多社区,那里的居民有了第三种选择。  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董小姐如今再也不用费心囤积生活用品了。早上出门前发现家里的花生油用
期刊
互联网改变产业一定是多样化的,如果我们看多了百度、淘宝、腾讯的新闻,以为自己的产业也会出现一个互联网巨人来和我们竞争,甚至以为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唯一情节,烦恼不断,那我们就只剩下想象力,而失去了思考力。  韩都衣舍的“魔术手”  传统成衣产业和印刷一样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但一家名为“韩都农舍”的成衣企业因应互联网的特性,改造了自己企业营运的生意系统,其独创的“以产品小组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IO
期刊
在第四届印刷电商年会上,几家有代表性的印刷电商说清楚了自己平台的功能,大家都觉得电子商务这一次要落地了。  虽然平台CE0们说得意气风发,但并不是所有的困惑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还有许多疑问没提出来,等到明年三月电商年会再召开时解决这些疑问是否还来得及?  既不是平台也不是印刷厂,作为旁观者的我为大家整理一下逻辑。  2015年,阳光印网平台上年销售额超500万元的供应商超过了50家。  如果我是印
期刊
今年的印刷电商年会,前有武汉一幅图印链产品发布会,后有小羚羊“印刷全流程智能系统”演示会以及2016印刷电子商务战略精英培训班,可见经过科印传媒4年来不懈努力的推动,中国印刷电商产品和服务已经趋于全面,这或许也是2017年3月“中国印刷电商节”水到渠成的原因之一。  从4年前做印刷电商基本都要自己编软件,到现在众多的印刷电商网站和平台基本上都能做到顺畅下单和运营,中国印刷电商依然在努力探索和寻求突
期刊
尽管印刷商和供应商都处于困难的经济和市场背景下,但二者都对各自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报告显示,2016年,他们将制定积极的策略、继续保持强劲的投资水平,争取更大的成功。  2016年3月,第3份Drupa全球趋势报告发布。报告依据2015年10月开展的一项调查编制,旨在跟踪记录全球印刷行业从2015年10月起到Drupa 2016乃至于更长远未来的关键经济和市场发展状况。该报告共有来自全球各地区的约
期刊
日前,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15年度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统计的报告》。此次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的调查方法仍是通过各单位上报2015年的相关数据,经统计和分析得出的。参与调查的单位为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地市报印刷厂,共计151家。这151家报纸印刷单位2015年的报纸印刷总量为795.84亿对开印张。  本次调查的印刷总量应占全国报纸总印刷量的69.50%。以此计算,20
期刊
2015年11月,第五届“绿色印刷技术交流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拉开帷幕,包括印刷行业主管领导、全国各地印刷企业、供应商代表、检验机构代表等150余人共同出席了这场思想交流的饕餮盛宴。  交流会上,旺昌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皓宇以《中国标准与绿色印前》为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演。虽然这位年轻有为的行业精英所领衔的旺昌机械是有着近40年历史的知名印前设备制造商,其高端产品遍布世界各
期刊
2016年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在大多数人沉浸在节日的休闲娱乐氛围中时,位于上海市大连路的四维公司总部内,则召开了为期一天的闭门会议。公司邀请来自宝岛台湾各社区服务领域的专业精英,分享其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2011年以来,上海市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就业、智慧气象等)建设,力求将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基本涵
期刊
印刷电商平台又躺枪了,不是第一次,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好在探讨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在参与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先确立印刷平台的功能定义,一是资源整合,二是印刷及相关销售。而对印刷销售的良好实现,是建立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的。  站在印刷消费者的角度,他们首先看到的是销售,我们不防从这一平台的前端谈起。印刷是产品吗?  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质疑。问题在于,这样的质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