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证券市场要成为吸纳流动性的主要场所,股市就需保持一定的活力和财富效应。
“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每每出现这些字眼,股市就会胆战心惊。周二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一句“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就让股市连跌了两日,只是周四凌晨美联储再次出台量化宽松、放水6000亿美元,才使市场止跌回升。如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逻辑:经济越好、货币越紧、股市越跌;经济越差、货币越松、股市越涨,股市成了经济的反向指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逻辑?原因就在于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靠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货币供应是GDP的1.5倍,即1.5元货币产出1元GDP;到了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若按去年GDP总量33.s万亿元增长10%计算,今年将达36.85亿元,如此货币供应将是GDP的1.9倍,即1.9元货币才能产出1元GDP。70万亿元(相当于10万多亿美元)的货币存量已跃居全球第一。正因为如此。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直言不讳:“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也尖锐地指出:“这么高的货币存量,势必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终结,货币政策必须从宽松走向稳健。问题是,沉淀在银行体系内的70万亿元的货币存量,必须找到好的归宿和去处。对此。李稻葵提到了对付超高货币存量的三条途径:(1)少发货币,货币政策由宽松走向稳健甚至谨慎;(2)让证券市场吸纳长期沉淀在银行的流动性;(3)推动资金有序外流,包括引导居民投资国外股市等。
三条途径中,第二条即“让证券市场吸纳流动性”最为可行。因为投资国外股市,还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问题需要解决,恰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提到的,“未来几年将循序渐进地实行资本账户可兑换”。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决定了银行信贷不可能大起大落,而把流动性引向证券市场,才是当前最好的出路。流动性引向楼市不行,楼市过热不但老百姓怨声载道,还会捆绑银行引发系统风险。像前两年那样大搞基本建设乃至地方融资平台更不行。如果流向资本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那么流向一级市场就是流向企业,流向实体经济,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而流向二级市场,纵有风险也是投资人自己承担,从6000点到1600点的风险都过来了,也没见宏观经济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事实上,今年正是“股市吸纳流动性”的开局之年。据央行货币报告,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7651亿元,同比增加4986亿元,增长约1.9倍。这使得贷款占融资总额的比重从上年的83.5%下降到今年的76.22%,股票融资比重从2.25%上升到4.82%,企业债融资比重从7.81%上升到10.47%,股票和企业债的融资比重已经接近15%,信贷比重降至80%以下,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可以预计,随着四季度三大行实施再融资1600亿元,全年股市融资有可能超过1万亿元,股市吸纳流动性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二级市场方面,目前流通市值虽已达到17万亿元,但去掉工行、中行、中石油、中石化等超级大盘股并来真正流通的约5万亿元国有股市值,实际流通约为12万亿元左右。而同期我国银行存款高达70万亿元,仅居民储蓄就选30万亿元。以12万亿元股票市值、30万亿元储蓄计算,我国股票投资占居民金融资产的比例还不足30%,大部分人还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享受”着自利率。而在发达国家,股票、基金通常要占到家庭金融资产的50%,包括股票在内的证券投资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更何况目前指数还在3000来点,与2001年的2245点相比9年才上涨30%多,在所有资产中涨幅最小,自然也是相对安全的资产。
既然证券市场要成为吸纳流动性的主要场所,股市就需保持一定的活力和财富效应,只要这个宗旨不变,股市就会震荡上行。
“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每每出现这些字眼,股市就会胆战心惊。周二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一句“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就让股市连跌了两日,只是周四凌晨美联储再次出台量化宽松、放水6000亿美元,才使市场止跌回升。如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逻辑:经济越好、货币越紧、股市越跌;经济越差、货币越松、股市越涨,股市成了经济的反向指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逻辑?原因就在于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靠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货币供应是GDP的1.5倍,即1.5元货币产出1元GDP;到了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若按去年GDP总量33.s万亿元增长10%计算,今年将达36.85亿元,如此货币供应将是GDP的1.9倍,即1.9元货币才能产出1元GDP。70万亿元(相当于10万多亿美元)的货币存量已跃居全球第一。正因为如此。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直言不讳:“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也尖锐地指出:“这么高的货币存量,势必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终结,货币政策必须从宽松走向稳健。问题是,沉淀在银行体系内的70万亿元的货币存量,必须找到好的归宿和去处。对此。李稻葵提到了对付超高货币存量的三条途径:(1)少发货币,货币政策由宽松走向稳健甚至谨慎;(2)让证券市场吸纳长期沉淀在银行的流动性;(3)推动资金有序外流,包括引导居民投资国外股市等。
三条途径中,第二条即“让证券市场吸纳流动性”最为可行。因为投资国外股市,还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问题需要解决,恰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提到的,“未来几年将循序渐进地实行资本账户可兑换”。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决定了银行信贷不可能大起大落,而把流动性引向证券市场,才是当前最好的出路。流动性引向楼市不行,楼市过热不但老百姓怨声载道,还会捆绑银行引发系统风险。像前两年那样大搞基本建设乃至地方融资平台更不行。如果流向资本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那么流向一级市场就是流向企业,流向实体经济,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而流向二级市场,纵有风险也是投资人自己承担,从6000点到1600点的风险都过来了,也没见宏观经济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事实上,今年正是“股市吸纳流动性”的开局之年。据央行货币报告,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7651亿元,同比增加4986亿元,增长约1.9倍。这使得贷款占融资总额的比重从上年的83.5%下降到今年的76.22%,股票融资比重从2.25%上升到4.82%,企业债融资比重从7.81%上升到10.47%,股票和企业债的融资比重已经接近15%,信贷比重降至80%以下,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可以预计,随着四季度三大行实施再融资1600亿元,全年股市融资有可能超过1万亿元,股市吸纳流动性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二级市场方面,目前流通市值虽已达到17万亿元,但去掉工行、中行、中石油、中石化等超级大盘股并来真正流通的约5万亿元国有股市值,实际流通约为12万亿元左右。而同期我国银行存款高达70万亿元,仅居民储蓄就选30万亿元。以12万亿元股票市值、30万亿元储蓄计算,我国股票投资占居民金融资产的比例还不足30%,大部分人还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享受”着自利率。而在发达国家,股票、基金通常要占到家庭金融资产的50%,包括股票在内的证券投资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更何况目前指数还在3000来点,与2001年的2245点相比9年才上涨30%多,在所有资产中涨幅最小,自然也是相对安全的资产。
既然证券市场要成为吸纳流动性的主要场所,股市就需保持一定的活力和财富效应,只要这个宗旨不变,股市就会震荡上行。